創(chuàng)作筆記:重彩花鳥畫材料技法(植物篇)
定 價:68 元
叢書名:中國畫古典技法傳承
- 作者:萬小寧著
- 出版時間:2019/2/1
- ISBN:9787536266667
- 出 版 社:嶺南美術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J212.27
- 頁碼:2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8開
《創(chuàng)作筆記:重彩花鳥畫材料技法(植物篇)》是談“重彩花鳥畫材料技法”,以上把繪制重彩花鳥畫的顏材概述完畢,余下進入借題發(fā)揮部分。借“芍藥花”這個載體,從第一章的“心中之物象”為起點,以“觀心”為過程,通過寫生,對表現(xiàn)物象獲取第一步的認知與理解。隨之進入第二章,在梳理所得的信息與資料的同時,尋找自己心中與物象的契合之處,也就是繪者心中藝術表現(xiàn)的“位置”。第三章為繪制重彩作品的切入口,從拓稿漸進而行,邁入繪制作品的過程。第四章是講解,如何選擇合適的顏材與技法來完成表現(xiàn),此章節(jié)其實就是人們常言的“手中之物象”的階段。第五章是一個由“心”通過“手”傳遞至“紙上”的最后過程,是“芍藥花”表現(xiàn)的最后提升過程。通過立體、多層色面的色彩透疊來豐富表現(xiàn)的同時,調(diào)整色塊的整體藝術效果,在凸顯作品獨特性之間,尋覓更精彩的自我。
近年來,針對中國工筆重彩畫而展開的有關研究文章與出版書籍,以及展示作品等都呈逐年遞增之勢,由此也折射出一個可喜的現(xiàn)狀,就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步伐,當下中國繪畫藝術的范疇,以一句時髦的語言來表達,就是進入體現(xiàn)“時代溫度”的多元世界。
顧名思義,中國“重彩畫”藝術其中的“重彩”是指與“淡彩”相對而成立的一種表現(xiàn)模式。這種模式,除了在繪紙上通過勾勒、賦彩的過程,最終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不同之外,還存有兩個異域。第一個是重彩繪畫從古至今,其運用的范疇,比之淡彩繪畫的面要寬。關于這一點,在眾多的洞窟壁畫、寺廟壁畫、屏障畫、唐卡、民間藝術等方面均可找到佐證。第二個是重彩繪畫的繪制難度較大,這是因為重彩繪畫其前期往往以淡彩繪畫為基礎,然后通過逐步的“三礬九染”,色彩的相互疊加,最終才能呈現(xiàn)重彩風格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蛟S也可以這么講,“淡彩”是走向“重彩”的起點。
若然拆解重彩繪畫的范疇,不難看出,“厚畫法”與“薄畫法”是其中最為常見的兩大板塊。目前在人們的理解范圍內(nèi),對于這兩種表現(xiàn)模式的認知,存在不清晰的地方頗多,引發(fā)的誤會時有發(fā)生。為此,本書借此平臺,期待能為重彩繪畫的理解和梳理出力,同時也希望能通過本書,引導感興趣的讀者,多角度地認識“重彩繪畫”這一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的前世今生。
的確,今日談重彩繪畫,其中的巖彩運用已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因其顏材從外觀看,容易給人厚重、粗獷(顆粒感較強)、有分量的“厚畫法”表現(xiàn)印象,所以也有人將此類厚感作品統(tǒng)稱為“巖彩畫”。而礦物顏材的色階偏高、顆粒感偏細、畫面材質(zhì)較細的表現(xiàn)模式,給人薄材質(zhì)感印象的“薄畫法”作品,理解為“重彩畫”。
其實畫面使用顏材的厚薄,表現(xiàn)手法的多樣,更多的只是材料的選擇與技法運用之間的異同,而不應該是藝術的類別之分,更不可由此界定厚材是“巖彩畫”,薄材為“重彩畫”。因此,我們在討論“厚畫法”與“薄畫法”這個現(xiàn)狀之前,還是需要盡可能剖析與了解更多關于顏材的特性。因為此顏材與彼顏材的認知,不僅可以提升重彩花鳥畫的表現(xiàn)力,也有益于選擇以重彩繪畫形式來進行創(chuàng)作。
支撐重彩繪畫的顏材有兩大類,除了大家熟悉的,中國本土出品的中國畫顏料和產(chǎn)自日本的植物顏料(水干顏彩/水性日本畫繪具/水干繪具)外,還有“巖彩”(巖繪具/石色)。近年來,品種豐富與高質(zhì)量的日本顏材跨越國境,頻頻來到中國,對比之下的中國畫顏料市場,雖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改善,可畢竟曾停滯發(fā)展了多年,所以目前的中國畫顏料市場,材料的界定比較混亂,品種的質(zhì)量也參差不齊,搪塞為發(fā)展使然,實是一種無奈的理解態(tài)度。
一、重彩繪畫的顏材——植物顏料
重彩繪畫中,相對礦物顏料而存在的植物顏料,一直以來以價格低廉、使用方便而受到使用者的喜愛。然而,同為植物顏料的顏材,中國與日本的出品還是有區(qū)別的。中國產(chǎn)的植物顏料,雖然近年種類有所增加,相對而言品種還是不夠多,尤其是發(fā)色問題,同一色名,彩度不穩(wěn)定是常見現(xiàn)象。特別是有些植物顏料,色彩在外光的影響下,一定的時間后,彩度下降明顯也是一件不爭的事實。而產(chǎn)自日本的植物顏料,雖然表面上與中國植物顏料相近,但是由于制材的選料范圍比較嚴謹,以及廠家刻意選擇耐光性較好的材料來進行制作,所以日本植物顏料在呈色方面,比之現(xiàn)有的中國植物顏料的彩度更為飽和。例如中國畫顏料中的“鉛白”,日本在奈良時代(710-784)是學用中國模式的程序來進行制作的,即用鉛的化合物來做白色顏料。但是由于日本本土氣候四季變化頗大,鉛受濕度影響容易變黑,因此日本從室町時代(1338-1573)起,開始使用經(jīng)風化的貝殼類來精煉白色顏料,貫名“胡粉”。而產(chǎn)自日本的植物顏料,為加強發(fā)色效果,顏料在調(diào)制過程中,基本上都加入了這種獨特的胡粉成分。由此也引發(fā)了一個現(xiàn)象,就是很多曾經(jīng)使用過日本植物顏料的中國繪者,第一印象就是色彩比之中國畫顏料的色彩強勁,原因無疑于此。其實關于胡粉,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的書籍資料中,也有稱其為“貝彩”一說,究其源說也是與“貝殼類”脫不開關聯(lián)。另外,日本植物顏料還有一個特質(zhì),就是材質(zhì)中的“土”成分較多,所以也曾有被稱之為“泥彩”的記錄。根據(jù)這些特點,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日本植物顏料比之中國植物顏料的彩度高和發(fā)色好。
另外,日本植物顏料在色彩疊加中,其覆蓋度明顯強于中國植物顏料,這也是使用者在繪制重彩繪畫中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種類細分方面,關于日本的植物顏料,目前在日本的顏料店中可見的約有90種,對比中國植物顏料的種類,其豐富多彩之現(xiàn)實,確實不得不讓人為之感嘆。
二、重彩繪畫的顏材——礦物顏料
“巖彩”是一個從30多年前開始,逐漸地讓國人熟知的名字,在這之前,人們最熟悉的名字只是“礦物質(zhì)顏料”。無須質(zhì)疑,中國是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的大國,這在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新疆古龜茲地區(qū)的克孜爾千佛洞(公元3世紀后期)及周邊的眾多石窟群,以及名揚四海的敦煌石窟群壁畫等,其所保存下來的珍貴壁畫中已經(jīng)予以了印證。然而,今天我們所應該認知的礦物顏料,實際上已被歷史的延伸所改變,因為昔日中國地理優(yōu)勢所獨享的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已隨時間衍變成巖彩范疇里的“三兄弟”之一,而后來陸續(xù)誕生的兩個巖彩“兄弟”均源自日本。
何為巖彩“三兄弟”?這里指的是構成巖彩的三大類群:①天然巖彩。②合成巖彩。③人造巖彩。天然巖彩,即是我們所熟悉的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此巖材由于其天然結晶體有棱角,部分礦物質(zhì)在不同溫度下產(chǎn)生反應,引申出不同的色相,所以光線下的天然礦物呈色最為豐富多彩?上У氖,隨著原石種類稀缺與不可再生的局限,包括近年來越來越嚴格的環(huán)境保護政策與要求,此類巖材基本上難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合成巖彩,指的是人工合成巖彩,此類巖材是為填補天然巖彩與人造巖彩的短板而產(chǎn)生的。如天然與人造的巖材中比較缺乏的色相:桔梗、紅梅、赤紫、紅赤、茜、紅樺、京紫、江戶紫……都可以在合成巖彩中找到。另外,由于合成巖彩是以天然水晶石和方解石研碎染附而成,色彩的品種雖然有限,但是顆粒大小比重相近,可混合使用,這也是合成巖彩的特征之一。此外,合成巖彩的中間色與熒光色頗豐,不混色也可形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等色,一個具有色調(diào)的色環(huán),所以這也成了合成巖彩難能可貴的兩大特點。人造巖彩類群一般簡稱為新巖。此類群的巖材在巖彩的三大類群中,色階不僅最豐富,色彩品種也最多,屬發(fā)展前途最寬的顏材。作為巖彩類群的“年齡”排序,此類巖彩本應排為第二類群,為便于詮釋,在此暫且把其排為第三類群。
新巖的誕生過程早于合成巖彩。據(jù)記載是在日本的江戶時代,當時從歐洲傳入日本的一種藍色釉,這是歐洲16、17世紀于當?shù)刂铺諛I(yè)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釉材。在當時,這種蔚藍的色彩很受民眾的青睞,于是人們就把這種帶金屬元素鈷(Cobalt)、含珪酸質(zhì)的礦石與作為成色的有色金屬酸化物,在750℃~950℃的高溫下制成含玻璃質(zhì)成分的青色人工顏料,然后再從中提煉出一種名為“花紺青”的顏色,日本的人工石色由此誕生。隨著人工石色需求量的增加,新色頗出,各種色相的色階相繼出現(xiàn),后來人們就把這種通過人工燒制提煉的顏材,統(tǒng)稱為“人造巖彩”或“新巖”。在日本,伴隨著人造巖彩的出現(xiàn),不僅彌補了資源枯竭的問題,色彩的彩度穩(wěn)定,種類繁多,顏料各色的顆粒粗細區(qū)分詳盡之余,價格相比天然巖彩廉價,以及便于使用等,很快便成為巖彩迅速發(fā)展的走向。的確,新巖的出現(xiàn),對于當時的社會,不僅幫助解決了天然礦物質(zhì)原材料日漸缺乏的尷尬現(xiàn)狀,還為高價的繪材帶來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另類出路。
由重彩繪畫的顏材端口切入來談“厚畫法”與“薄畫法”,是我們理解重彩繪畫“外因”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談重彩繪畫的“內(nèi)因”,即是顏材的運用問題。其實,長年以來中國傳統(tǒng)重彩繪畫中所講究的“薄中見厚”,以及繪制過程的“三礬九染”,相信也是中國工筆畫繪者們或多或少地接觸過的事實。當然,能以“薄畫法”繪制重彩花鳥畫,達到薄中見厚的藝術效果,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對于“厚畫法”,在熟練地掌握了顏材的使用特點后,選擇以色彩透疊的方式,多層次地完成一件花鳥畫作品(正文第四章圖19、圖20),未嘗不是一種別開生面的表現(xiàn)嘗試。可見在重彩花鳥畫的藝術表現(xiàn)中,“薄畫法”的“薄”,并非意味著畫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效果為單薄。而“厚畫法”的“厚”,亦非指畫面的層次表現(xiàn)就一定會隨著顏材的加厚而豐厚。材料的確是藝術表現(xiàn)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絕非是呈現(xiàn)藝術效果的最終追求。所以所謂的“厚畫法”與“薄畫法”,看似各有千秋,實則殊途同歸。
本書是談“重彩花鳥畫材料技法”,以上把繪制重彩花鳥畫的顏材概述完畢,余下進入借題發(fā)揮部分。借“芍藥花”這個載體,從第一章的“心中之物象”為起點,以“觀心”為過程,通過寫生,對表現(xiàn)物象獲取第一步的認知與理解。隨之進入第二章,在梳理所得的信息與資料的同時,尋找自己心中與物象的契合之處,也就是繪者心中藝術表現(xiàn)的“位置”。第三章為繪制重彩作品的切入口,從拓稿漸進而行,邁入繪制作品的過程。第四章是講解,如何選擇合適的顏材與技法來完成表現(xiàn),此章節(jié)其實就是人們常言的“手中之物象”的階段。第五章是一個由“心”通過“手”傳遞至“紙上”的最后過程,是“芍藥花”表現(xiàn)的最后提升過程。通過立體、多層色面的色彩透疊來豐富表現(xiàn)的同時,調(diào)整色塊的整體藝術效果,在凸顯作品獨特性之間,尋覓更精彩的自我。
萬小寧,1983年本科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1986年同院系研究生畢業(yè),獲中國文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2003年留學于日本筑波大學及于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進修,日本國立奈良教育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獲日本教育學碩士學位。2003年歸國,以重彩繪畫藝術為主要研究方向,F(xiàn)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赌竟匣ā帆@中國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廣東美術50年經(jīng)典美術作品\"提名獎,作品入選中國\"百年中國畫展\"、廣東省\"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等。
第一章 寫生
第二章 經(jīng)營位置與經(jīng)營色彩
一、經(jīng)營位置
二、經(jīng)營色彩
第三章 重彩花鳥畫拓稿常用的幾種模式
一、鉛筆拓稿(二次拷貝模式)
二、念紙拓稿
三、其他拓稿模式
(一)炭筆與復寫紙模式
(二)因地制宜拷貝與拷貝桌的使用
第四章 顏材的選擇與技法的運用
一、含膠植物顏材
二、不含膠植物顏材
三、不含膠礦物顏材(天然巖彩、人造巖彩、合成巖彩)
四、顏材以外的輔助工具材料
五、重彩花鳥畫的多種表現(xiàn)模式
(一)傳統(tǒng)重彩花鳥畫的表現(xiàn)
(二)多種顏材運用下的多樣化重彩花鳥畫
第五章 重彩花鳥畫之立體多層色面的互疊互透
一、熟紙做底
二、上板和拓稿
三、勾勒和平罩
四、準備相關顏材
五、繪制程序
六、賦彩
七、畫面整體調(diào)整
教學延伸
一、學習環(huán)境與狀態(tài)
二、創(chuàng)作進行時
三、部分創(chuàng)作與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