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亞與絲路文明研究叢書”中的一冊, 分上、下兩編。上編為“于闐史探研”, 下編為“和田出土漢文文書釋錄 ”。作者從唐代前期于闐政治史進程探究開始, 對西域獨立的綠洲王國于闐, 從其歷史發(fā)展進程、與漢文化及敦煌文化的交流、考古文物及文獻釋錄等方面, 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唐宋時期于闐的歷史和文化, 進而肯定和凸顯了于闐在絲綢之路南道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 充分展示了中亞絲路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浙江是我國名聞遐邇的絲綢故鄉(xiāng),敦煌則是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自唐代開始,浙江又因絲綢經(jīng)海上運輸日本,成為海上絲路的起點之一。1900年,敦煌學興起后,中國學者首先“預流”者,即是浙江籍的學者羅振玉與王國維,隨后幾代浙江學人奮隨其后,為敦煌學的發(fā)展與絲路文化的發(fā)揚光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浙江大學關于中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區(qū)域的研究起步較早。1939年初,向達先生受聘為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從事西域歷史文化與絲綢之路研究;1942年8月,方豪先生受聘為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主講“中西交通史”和“元史”課程,后來出版的史學名著《中西交通史》,就是在浙江大學歷年講義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的。20世紀80年代,黃時鑒先生在歷史系帶領團隊成員從事中西關系史研究,出版了大量學術論著,培養(yǎng)了一批中外關系史方向的研究生。
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浙江大學充分發(fā)揮自身在敦煌學與絲綢之路研究方面的優(yōu)勢,于2015年發(fā)起成立“一帶一路”合作與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編出版了《“一帶一路”讀本》和《“一帶一路”一百問》。經(jīng)過幾年的建設,形成了絲路文明研究的核心學術團隊,于2016年組建成立了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絲路文明研究中心。絲路文明研究團隊的成員承擔了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青年項目,發(fā)表了一批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團隊的集體成果“敦煌學與絲路文明”還入選浙江大學“十大學術進展”。
此外,絲路文明研究團隊編輯出版的《浙江學者絲路敦煌學術書系》,全套計劃出版40種,目前已經(jīng)出版25種,且有多種重印。其中5種入選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將以11個語種出版),1種入選“經(jīng)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并整體向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輸出了繁體字版權,已在臺灣出版中文繁體字版13種。實現(xiàn)了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雙豐收。從2016年開始創(chuàng)辦《絲路文明》學刊,每年一輯,已經(jīng)出版7輯,得到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高度贊揚和好評。同時還以學術研究反哺教學,主持承擔“敦煌學與‘一帶一路’”通識核心課程群,在全校開設通識核心課程和專業(yè)課程。
正是在這種良好的基礎上,2020年8月,浙江大學中亞與絲路文明研究中心成功入選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qū)域研究中心名單。
中亞與絲路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后,我們在繼續(xù)編輯出版《絲路文明》學刊和《浙江學者絲路敦煌學術書系》的基礎上,還主辦了“敦煌學與絲路文明”系列講座,邀請海內(nèi)外著名學者前來切磋學術,加強本團隊成員對國內(nèi)外學術前沿動態(tài)的把握。
《絲路文明》學刊的編輯出版和“敦煌學與絲路文明”系列講座的開辦,得到了海內(nèi)外學者的大力支持,也進一步加強了我們與國內(nèi)外學界的聯(lián)系與交流。為了感謝海內(nèi)外學者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我們編輯了《中亞與絲路文明研究》叢書。
本套叢書的作者,既有浙江大學中亞與絲路文明研究中心成員的成果,如馮培紅《魚國之謎——從蔥嶺東西到黃河兩岸》、余欣《西域文獻與中古中國知識-信仰世界》、羅帥《絲綢之路南道的歷史變遷——塔里木盆地南緣綠洲史地考索》、劉進寶《西北史地與絲路文明》,更有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的論著,如南京大學劉迎勝教授的《古代中國與亞洲文明》、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教授的《漢代絲綢之路文化史》、北京大學榮新江教授的《唐宋于闐史探研》、日本大阪大學荒川正晴教授的《歐亞交通、貿(mào)易與唐帝國》。劉迎勝先生、王子今先生、榮新江先生和荒川正晴先生,都是海內(nèi)外最著名的絲綢之路研究專家,浙江大學的諸位中青年學者,也在國內(nèi)外學術界有較好的影響和地位,從而保證了叢書的質量。
《中亞與絲路文明研究》叢書,研究的內(nèi)容涉及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較為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亞與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多民族、多文明的交匯融合和共同繁榮,為讀者進一步了解、認識中亞與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社會生態(tài)及其在東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的歷史面貌和歷史地位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叢書既有對國內(nèi)新成果、新資料的繼承和利用,又有對國際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吸收和借鑒;既注意將中亞與絲綢之路研究置于中西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研究視角之下,對各種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文本材料進行精細解讀、微觀探討,又注意將其置于國際學術視野中,從更長更大的時空維度來探討“絲路文明”的價值和意義。
在本叢書即將出版之際,對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感謝劉迎勝先生、王子今先生、榮新江先生和荒川正晴先生對我們的信任,同意將其大著收入本叢書出版!感謝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和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感謝甘肅教育出版社一如既往的傾力支持。
榮新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外關系史、絲綢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亞史、敦煌吐魯番學等。著有《歸義軍史研究》《敦煌學十八講》等。
目 錄
總序 …………………(1)
序 ……………………………………………………………………(1)
上編 于闐歷史
唐宋時代于闐史概說…………………………………………………(3)
新出吐魯番文書所見西域史事二題…………………………………(24)
吐魯番文書《唐某人自書歷官狀》所記西域史事鉤沉…………(42)
于闐在唐朝安西四鎮(zhèn)中的地位……………………………………(48)
從黃文弼所獲兩件文書看龜茲于闐間的交通路線………………(63)
唐代于闐史新探
——和田新發(fā)現(xiàn)的漢文文書研究概說………………………………(79)
新見唐代于翼地方軍鎮(zhèn)的官文書…………………………………(95)
唐代于闐杰謝鎮(zhèn) …………………………………………………(108)
9、10世紀于闐族屬考辨…………………………………………(120)
于闐王國與瓜沙曹氏………………………………………………(133)
真實還是傳說:馬可·波羅筆下的于闐 …………………………(148)
中編 文化交往
關于唐宋時期中原文化對于闐影響的幾個問題……………………(163)
漢語-于闐語雙語文書的歷史學考察………………………………(189)
從敦煌的五臺山繪畫和文獻看五代宋初中原與河西于闐間的文化交往 ………………………………………………………………(207)
略談于闐對敦煌石窟的貢獻…………………………………(223)
下編 考古與出土文獻
丹丹烏里克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1896——2002年)…………(237)
近年于闐語及其文獻研究論著評介……………………………(257)
和田出土文獻刊布與研究的新進展………………………………(271)
于闐佛教圖像研究:新視角與新問題……………………………(283)
岑仲勉先生與絲綢之路研究
————以鋼和泰藏敦煌寫本于闐語行記為中心 ………………(292)
段晴《于闐語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評介 ………………………(311)
書評:段晴等著《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梵文、怯盧文卷》,段晴、才洛太《青海藏醫(yī)藥文化博物館藏怯盧文尺牘》 …………………………………(317)
書評:段晴《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于闐語卷》(一)………………………………………………(325)
附錄
于闐研究論著目錄補編(2008—2022年)…………………………(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