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編著的《中國報告:民生(2011)》從五個方面:經濟活動與生活水平、教育水平與教育投入、生活與健康、社會交往與生活安排、社會信心與社會融合,對中國社會進行了調查,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生活狀況,調查結果具權威性,對了解中國社會,制定政策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iSSS),是隸屬北京大學的科研、教學、培訓實體,以搜集、整理、集成社會科學研究數(shù)據(jù)為目的;為社會科學教學和科研提供平臺;為國家政策制定和改善提供依據(jù)。
中國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綜合跟蹤調查數(shù)據(jù)平臺。CFPS項目受國家“985工程”支持,由iSSS執(zhí)行,試圖通過搜集社區(qū)、家庭、個人三層次的追蹤數(shù)據(jù),反映中國社會、經濟、教育、健康和人口的變遷。
CFPS采用計算機輔助調查(CAPI)和CAPI網絡管理系統(tǒng),通過環(huán)節(jié)控制保證數(shù)據(jù)質量。
導言
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
第一章 家庭收入與支出
第一節(jié) 家庭收入
第二節(jié) 家庭支出
本章提要
第二章 家庭生活條件
第一節(jié) 住房條件
第二節(jié) 家居條件
第三節(jié) 生活便捷性
本章提要
第三章 就業(yè)與工作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就業(yè)狀態(tài)與職業(yè)類型
第二節(jié) 工作環(huán)境與滿意度
本章提要
第四章 個人收入
第一節(jié) 個人收入與福利
第二節(jié) 在職工作者的收入與福利
第三節(jié) 老年人的收入與福利
本章提要
第二部分 教育狀況
第五章 教育水平
第一節(jié) 居民的教育水平
第二節(jié) 教育水平的性別、年齡差異
第四節(jié) 自我教育期望的實現(xiàn)
本章提要
第六章 教育投入
第一節(jié) 教育的經濟投入
第二節(jié) 教育的時間投入
本章提要
第七章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第一節(jié) 學校教育
第二節(jié) 家庭教育
第三節(jié) 孩子狀態(tài)
本章提要
第八章 教育的城鄉(xiāng)差異
第一節(jié) 教育水平和教育期望的城鄉(xiāng)差異
第二節(jié) 教育投入的城鄉(xiāng)差異
第三節(jié) 學生狀況的城鄉(xiāng)差異
本章提要
第三部分 婚姻與家庭
第九章 婚姻狀況
第一節(jié) 婚姻狀況
第二節(jié) 婚姻次數(shù)
本章提要
第十章 婚姻締結
第一節(jié) 初婚年齡
第二節(jié) 婚前同居
第三節(jié) 婚姻的匹配
第四節(jié) 認識方式
本章提要
第十一章 婚姻解體
第一節(jié) 離婚
第二節(jié) 喪偶
本章提要
第十二章 家庭規(guī)模與結構
第一節(jié) 家庭規(guī)模
第二節(jié) 家庭結構
本章提要
第四部分 健康與醫(yī)療
第十三章 健康狀況及評價
第一節(jié) 患病狀況
第二節(jié) 精神健康情況
第三節(jié) 健康自評
本章提要
第十四章 患病處理行為、就醫(yī)選擇及醫(yī)療費用
第一節(jié) 患病處理行為與就醫(yī)
第二節(jié) 患病處理行為和就醫(yī)選擇的相關因素
第三節(jié) 醫(yī)療費用
本章提要
第十五章 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與健康
第一節(jié) 飲食與健康
第二節(jié) 生活方式與健康
本章提要
第十六章 特殊人群的健康
第一節(jié) 少兒群體健康
第二節(jié) 老齡群體健康
本章提要
第五部分 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
第十七章 時間利用與閑暇活動
第一節(jié) 日常時間分配概況
第二節(jié) 個人生活活動時間分配
第三節(jié) 工作學習時間分配
第四節(jié) 工作外時間的活動狀況
本章提要
第十八章 社會交往
第一節(jié) 日常交往基本情況
第二節(jié) 日常交往中媒體的使用
本章提要
第十九章 社會支持
第一節(jié) 居民獲得的社會支持
第二節(jié) 居民特征與社會支持
本章提要
第六部分 公眾態(tài)度與社會和諧
第二十章 生活滿意度
第一節(jié) 生活滿意度基本狀況
第二節(jié) 居民社會特征與生活滿意度
第三節(jié) 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
本章提要
第二十一章 居民價值觀與社會判斷
第一節(jié) 居民價值觀
第二節(jié) 社會成就歸因
第三節(jié) 子女養(yǎng)育觀念
第三節(jié) 公眾新聞關注
本章提要
第二十二章 社會和諧
第一節(jié) 社會治安
第二節(jié) 社會公平
第三節(jié) 社會信心
第四節(jié) 地方政府工作評價
第五節(jié) 基層政治參與
本章提要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國所發(fā)生的變化用任何積極的形容詞來表述都不為過。形容詞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讓每個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這個優(yōu)勢同時也是劣勢,那就是,每個人想象的內容不可比較。沒有比較,就難以看出系統(tǒng)性變化。如果要看出系統(tǒng)性變化,就需要基于一定標準的跟蹤調查數(shù)據(jù)。非常遺憾的是,對發(fā)生在中國的這場人類歷史上巨大的變化,至今為止,尚沒有系統(tǒng)的、可供比較的、基于家庭和個體層次的跟蹤數(shù)據(jù)。
沒有基于家庭和個體層次的跟蹤數(shù)據(jù),就很難知道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健康習慣、教育期望、交往模式、職業(yè)狀態(tài)等等如何變化,更難知道影響變化的因素。沒有跟蹤數(shù)據(jù),就難以獲得有效的因果關系模型;沒有因果關系模型,就難以對未來可能的變遷做出預測,無法為未來的變化做好準備。
北京大學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們看到了基礎性數(shù)據(jù)積累的重要性,尤其看到了跟蹤調查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早在1995年就有進行全國范圍調查的設想,囿于當時經費短缺,沒有進入實際操作。
2004年北京大學在進行國家“985工程”第二期設計時,有四個社會科學院系同時提出了建立全國性調查數(shù)據(jù)庫的設想。
為整合資源,2005年7月11日,時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的林建華教授會同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在香山飯店組織召開了有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各院系專家和負責人以及斯坦福大學周雪光教授和密西根大學李中清教授參加的會議。經過一天的討論,達成共識,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并委托時任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后改為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主任的林毅夫教授和時任社會學系主任的馬戎教授立即展開籌備工作。
經過半年積極的工作,籌備組于2005年12月初形成了《關于建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調查所并進行中國家庭動態(tài)跟蹤調查的報告(初稿)》。這份初稿由社會科學部組織,進行了廣泛的意見征集,收到了大量的意見和建議。2005年12月28日,美國密西根大學謝宇教授到訪北京時順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時任系主任的馬戎教授召集籌備組部分成員與謝宇教授座談,謝宇教授介紹了密西根大學的PSID(美國家庭收入動態(tài)調查),也建議進行家庭跟蹤調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