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重點探究了有別于傳統(tǒng)的文藝復興價值觀的傳播, 怎樣影響了當時威尼斯那些一流藝術家 (如貝利尼父子、喬爾喬內、帕拉第奧、提香和丁托列多) 的藝術創(chuàng)作, 同時強調這個時期威尼斯藝術發(fā)展的獨特性也需要和更講求合作和公共價值的“威尼斯傳統(tǒng)風格”結合起來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藝術是一個從傳統(tǒng)中謀發(fā)展、在自身歷史中求新生的生動范例。
分析“威尼斯傳統(tǒng)”與“個人主義”的復雜關系
深度解讀威尼斯文藝復興藝術的特殊性
◎以年代為順序,講述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藝術各個發(fā)展階段的概況與特點
文藝復興藝術在歐洲蓬勃發(fā)展之際,威尼斯藝術有何特點?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藝術與同時期的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等其他意大利城市的藝術有何不同?與北方文藝復興藝術的發(fā)展有何關聯(lián)?本書對1440—1600年左右的威尼斯藝術發(fā)展進行大膽分期,結合各時期的代表性藝術家、藝術類型、藝術作品,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威尼斯藝術在各個階段的變化。
◎立足“威尼斯傳統(tǒng)”與文藝復興“個人主義”的復雜關系,突出這一時期威尼斯藝術的特殊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藝術發(fā)展與威尼斯古老的藝術傳統(tǒng)息息相關,也與同時期威尼斯共和國之外的其他地區(qū)的藝術相互影響。地理位置、政治局勢、宗教紛爭、歷史與神話傳說等多方面因素決定了獨特的威尼斯藝術文化,作者以威尼斯傳統(tǒng)與文藝復興時期個人主義興起之間的矛盾糾纏為立足點,探討了新的、“進步的”人文價值觀怎樣影響了威尼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
◎結合歷史文化語境,再認識這一時期威尼斯代表性的藝術家和藝術類型
復刻原版精美裝幀,130余幅全彩插圖隨文附圖,讓讀者直觀了解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藝術大師及其代表作品。文化史的寫作思路搭配具體的作品分析,力圖揭示了這些作品豐富的內涵和美學價值。
引 言
本書的書名或許會暗示“文藝復興藝術”和“威尼斯”之間存在差異。兩者其實既不可混為一談,又難以分得一清二楚。它們之間微妙且新奇的互動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然而,“文藝復興藝術”與“威尼斯”并非總能合宜共處。文藝復興風格的到來無疑代表著威尼斯發(fā)生了某種文化上的背離。接下來我們將要接觸到一批“有名有姓”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從貝利尼父子、隆巴爾多父子到科杜西,再至桑索維諾、提香、丁托列托和帕拉第奧等,這些名流的出現(xiàn)為長達數(shù)百年文藝復興期間涌現(xiàn)出的藝術家群體,賦予嶄新的社會價值。他們引入了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扭轉了威尼斯人在藝術生產領域長久存在的崇尚匿名和協(xié)作的傳統(tǒng)。
威尼斯的藝術文化可以說與中世紀的城邦和宗教體制密不可分。由此看來,威尼斯藝術與佛羅倫薩、羅馬等意大利其他城市的藝術相比,顯得更為保守。此類藝術之都大多重視“設計”(disegno),這一關鍵概念強調草圖、三維形式和空間的明確,以及藝術家頭腦中業(yè)已成型的作品構想。有人指出,這種關注點帶有藝術中智性甚或是準科學的一面,在威尼斯人中間并不特別受歡迎,因為那里依然傳承著威尼托—拜占庭和哥特式藝術傳統(tǒng),流行對“色彩”(colore)的感官趣味以及對表面的精細處理。藝術家和建筑師們?yōu)檫@座波光粼粼的潟湖城,增添了更直觀的光影不斷變換的視覺效果。
色彩是威尼斯最典型的美學特征,無孔不入的“威尼斯風格”(Venezianità)決定了城市藝術的走向,這樣的說法可能言過其實。這無法解釋該時期藝術品和建筑更加鮮明生動的原因,也不能說明它們的外觀劇烈變化的成因。本書突出了文藝復興位處藝術轉型期這一觀點,其間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技法、材料和藝術慣例常常被喚起,但通常會遭到挑戰(zhàn)或否定。本書將緊密結合關鍵實例,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挖掘威尼斯藝術文化發(fā)展的內在連續(xù)性與變革。書中區(qū)分了兩個大致連續(xù)的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持續(xù)到1500年左右,文藝復興因素顯然與威尼斯傳統(tǒng)藝術風格和諧共處。這些藝術革新并未向“藝術應該服務城市”的古舊理念發(fā)起挑戰(zhàn),反倒是非常適合于這座城市的政治價值、文化觀念及宗教訴求的視覺化。所以說,文藝復興藝術最初強化了如下觀點,即城市本身就包容了文化的一切范疇。
然而,自16 世紀初開始,威尼斯的文藝復興藝術與意大利處于領先地位的其他文化中心城市一樣,帶有了一定的進步特征。威尼斯藝術與當?shù)氐膱D式、類型、范例及技法漸行漸遠,向著個性化表達及私人生活較隱秘的方面發(fā)展。有時,這種藝術帶有新近形成的意義重大的秩序與和諧,尊崇古典藝術模式,或推行當時的文藝復興藝術范例。對于宗教、歷史及神話傳說主題,威尼斯的文藝復興藝術引入一種智性、心理及感官的風格,有效調動了觀者的主體性。它還直接融入了諸如“藝術本身乃高雅文化”的觀點,涉及文學、詩歌及審美價值。同時,它還認可藝術家的獨立自主性,尊崇其上帝般創(chuàng)造者的地位。在威尼斯,這種對視覺藝術的重新定義意味著它不再完全受制于這座城市的地方傳統(tǒng)文化。
誠然,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威尼斯老式的政治和審美典范經常復現(xiàn),甚至再度流行,但16世紀的藝術活動也恰恰非常注重自我創(chuàng)造與革新。到1500年,盡管自然主義式準確性曾對復原威尼斯的完美風貌作出貢獻,但人物畫家越來越脫離這一理念的字面意義,參考新近藝術作品而納入主觀、獨創(chuàng)性元素。藝術技法、形式及圖像志的新型個性化方法誕生了,它與舊時繁復而裝飾性強的風格相對立,和威尼斯傳統(tǒng)的國家或宗教觀念相背馳。隨著許多新的圖像類型的引入和創(chuàng)新,藝術變得更為流行起來,但地方語境對藝術的決定性影響變得不再那么絕對,也不再那么明顯了。與之前相比,一流畫家們現(xiàn)在更多地服務于私人贊助人及收藏家的審美品味,或將定制的畫作出口到國外宮廷貴族手中。
16世紀的威尼斯藝術家們會為委托訂單和優(yōu)先權而互相競爭,不再表現(xiàn)得像、也不再將自己視為卑躬屈膝的無名工匠。雖然直到18世紀早期,威尼斯才出現(xiàn)第一座藝術學院,但16世紀60年代那些杰出的畫家和建筑師都熱衷于加入佛羅倫薩新成立的設計學院。威尼斯本地藝術家聯(lián)合來自意大利其他地方的進步藝術家,逐漸砥礪自信,以頗具新意的自畫像表達自我。與此同時,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成為文學作品中文人們爭論的話題。
強調這些變化,并不是說文藝復興藝術與威尼斯藝術必然地、絕對地背道而馳。進步藝術文化的極大成功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變革和發(fā)展面前的包容心態(tài),這或許得益于該時期威尼斯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及隨之而來的自信。很顯然,直到1550 年之后,伴隨著威尼斯經濟和政治實力的衰落,威尼斯文藝復興進程才遇到阻力。到那時,威尼斯文化漸趨保守甚至停滯,“威尼斯風格”顯得僵化乃至倒退。鑒于文藝復興藝術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排斥老式集體及合作型文化結構的保障,轉而投向更加個性化的表現(xiàn)形式,至于它能否自我維持,令人生疑。即便16 世紀晚期的杰出威尼斯藝術家們能夠像其先輩們一樣保住家族畫室,這些畫室也很難在管理它們的大師們極具個性化的藝術印跡中幸存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威尼斯文藝復興進程的終結恰恰鐫刻于那幾位頂級藝術家的成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