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涉及梁同書的生平與交游、書學淵源、書法藝術與技藝分析、書學思想、評價與流傳等內(nèi)容,從多角度、多層次全面展現(xiàn)了梁同書的個人特征,較為集中地呈現(xiàn)了梁同書豐富的、獨特的書法世界,全面解讀了梁同書書法風格形成的淵源等。梁同書書法年表、紀年書跡表、未紀年書跡表,有助于讀者對梁同書及其書法藝術形成完整、清晰的認識。
梁同書(1723-1815)歷 雍正、乾隆和嘉慶三朝,少 年學仕但仕途短暫,36歲時 因足疾閑居杭州。他的書法 早年受到家學和時風的影響 ,初學顏、柳,后著意于蘇 、米,又從晉唐宋元明諸位 前賢處汲取營養(yǎng),晚年達到 隨行己意、純?nèi)巫匀坏木辰?。梁同書的楷書平正中直、 溫雅端正,深得趙孟煩、文 徵明遺韻;行草書勁健挺拔 、技法純熟,呈現(xiàn)出峻拔、 清逸的韻致;榜書大字用筆 蒼穆、結(jié)構(gòu)謹嚴,有磅礴的 氣勢。梁同書是乾嘉時期的 帖學名家,位列“清四家”之 一,其書名頗盛,不僅婦孺 皆知,當時更遠播至朝鮮、 日本等,享譽六七十年。 梁同書終其一生堅守帖 學陣營,時人對梁同書的書 法和書學思想研究褒貶不一 。梁同書的書法地位也從“ 當今右軍”“今之大令”、與 劉墉并稱“劉梁”,到“舊家 弟子”“三梁不如一王”,這 些正反評價源自審美標準的 變遷,伴隨評者所持觀點角 度的轉(zhuǎn)換而不斷變化。如今 ,帖學的經(jīng)典地位被不斷厘 清重塑,筆者擬從梁同書自 身出發(fā),去發(fā)掘其書風的演 變、書法創(chuàng)作以及書學思想 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和局限性 ,以明確梁同書在清代帖學 發(fā)展進程中的位置。 清代經(jīng)歷了從“崇帖”向“ 崇碑”審美思潮和理論評價 的轉(zhuǎn)移,雖然梁同書所處時 代的書法取法已轉(zhuǎn)向北碑, 但“崇碑”的根本目的是求新 求變,而學碑是追求變化的 手段。梁同書謹守“崇帖”的 傳統(tǒng),以溫雅端正的書風立 世,從取法以趙孟頻為代表 的前賢基礎上,尋繹出諸多 觀點回應當時的“崇碑”思潮 ,如“古厚之氣”的判定,辨 別偽帖、翻刻舊帖,以及刻 帖的“二次加工”不能將生熟 分開等帖學所面臨的根本問 題。在時代人文環(huán)境、審美 評價標準切換后,傳統(tǒng)帖學 書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改良 的新途徑,這讓傳統(tǒng)帖學與 崇碑書風在歷史節(jié)點上生發(fā) 出了新的內(nèi)涵。
霍超,江蘇常州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東京學藝大學訪問學者。
2007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書法系,2011年畢業(yè)獲得文學(書法)學士學位。同年攻讀美術學(書法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虞曉勇副教授,2014年畢業(yè)獲美術學(書法)碩士學位。2016年攻讀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理論(書法史論方向)博士研究生,導師倪文東教授。
理論專攻以書法史為主,創(chuàng)作專攻字體為行草書。主要入選展覽有:2009年9月書法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第六屆楹聯(lián)書法展”;2010年6月篆刻作品參加“京師印社第三屆社員作品展”;2011年5月書法作品特邀在“全國首屆手卷書法作品展”中展出;2011年6月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福字邀請展”;2012年5月書法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辦的“瘞鶴銘書法展”;2015年10月書法作品入展劉海粟美術館提名“翰墨新韻——80后書法精英十人展”。
第一章 梁同書的生平與交游
第一節(jié) 生平家世
第二節(jié) 個性修養(yǎng)
第三節(jié) 學仕與仕途
第四節(jié) 師友交游
小結(jié)
第二章 梁同書的書學淵源
第一節(jié) 家學熏陶
第二節(jié) 取法趙董
第三節(jié) 廣采眾長
小結(jié)
第三章 梁同書的書法藝術與技藝分析
第一節(jié) 書法的分期
第二節(jié) 書法的風格特色
第三節(jié) 影響梁同書書法風格的技藝分析
小結(jié)
第四章 梁同書的書學思想
第一節(jié) 有我說
第二節(jié) 無名心說
第三節(jié) 字外功夫說
第四節(jié) 反對取法石刻碑版
小結(jié)
第五章 對梁同書書法的評價及其書法的流傳
第一節(jié) 對梁同書書法的評價
第二節(jié) 梁同書書法的流傳
小結(jié)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