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華為打不倒?
大眾通常只看到聚光燈下的成功,但真正影響華為的,真正改變中國高科技產業(yè)進程的,往往不在大眾視野范圍內。
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在操作系統(tǒng)上的軟肋比芯片更為顯著。
本書作者歷時4年收集一手資料,深度采訪50余位華為專家,以歐拉操作系統(tǒng)近20年發(fā)展史為窗口,獨家披露華為被美國制裁前后,解決卡脖子的根技術發(fā)展歷程。
被時代浪潮卷入互聯網技術革命的華為,出于自身業(yè)務需要逐漸萌生出做自有操作系統(tǒng)等基礎技術的想法,一個沉寂十余年的項目歐拉誕生。
做基礎技術燒錢又回報慢,與當下火熱的風口格格不入,饒是華為自己的研發(fā)團隊也看不到出頭之日,畢竟直接用西方現有技術便捷又高效。然而2019年美國對華為揮起的制裁大棒,改變了整個局面。華為迎來了它的生存之戰(zhàn),歐拉也因此迎來命運轉折點,成為華為突圍抓手之一,從前的埋頭苦干也成為華為不服輸的底氣!
1.一手信息:這部書歷時4年成稿,作者深度采訪50余位華為頂級專家,訪問上百位華為人和合作方,以一手信息為底本撰寫本書。
2.真實華為:大眾往往只看到聚光燈下的成功,但真正影響華為的,真正改變中國高科技產業(yè)進程的,往往不在大眾視野范圍內。本書講述了華為幕后真實的故事,揭示華為被制裁后再次崛起的秘密!
3.官方認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作序。
4.大咖推薦:鄔賀銓、田濤、胡建生、吳曉波、吳伯凡、秦朔、蔣濤、梁寧聯袂推薦!
5.作者專業(yè):作者方興東是浙江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烏鎮(zhèn)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全球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發(fā)起人,以工匠精神追蹤華為的發(fā)展。
6.重磅披露:以歐拉操作系統(tǒng)近20年發(fā)展史為窗口,首次披露華為被美國制裁后,解決卡脖子的根技術發(fā)展歷程。
奇跡誕生在人人開始悲觀的時刻
歐拉和鴻蒙,這兩件事情非常大,大到中國信息產業(yè)可以分成歐拉、鴻蒙之前和歐拉、鴻蒙之后:歐拉、鴻蒙之前是中國信息產業(yè)的混沌時代,歐拉、鴻蒙之后是中國信息產業(yè)對數字生態(tài)的覺醒時代,可以說是數字轉型的新時代。無疑,這是一道歷史的分水嶺,是中國信息產業(yè)發(fā)展范式的根本轉變。
在很多華為人的記憶中, 2001 年是神奇的一年。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在2001 年 3 月寫下了《華為的冬天》一文: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會破產,我們怎么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文章力透紙背,迄今依然是任正非諸多被熱議的文章中最著名的經典之作。那年冬天,恰好入職華為的人很少,行業(yè)也很蕭條,文章顯得很應景。而深陷互聯網寒冬的整個 IT(信息技術)產業(yè),無論是互聯網行業(yè),還是通信行業(yè),抑或是 PC(個人計算機)行業(yè),工作都不太好找。這種境況下能夠被華為選中,已經是很不錯的結局了。 2002 年被華為收留的研發(fā)人員直接被分配到一線,干起了體力活。七八個月下來,裝機架、裝設備、走線等全都過了個遍。他們至今感到最寶貴的收獲,就是在一線接觸了不少客戶。
20 年的時間,華為堪稱一路高歌,幸福的日子越來越多,層層疊疊。
這段與客戶們一起廝混的日子,完美復刻在了 2019 年 7 月啟動的歐拉開源社區(qū)的基因里:因為做開源最大的特征是直面客戶,且深入工作的過程,就像是從地上打眼立架開始做起,建立新天地。
但隨著美國商務部的制裁大棒越洋揮來,以及疫情等因素造成的外部環(huán)境的急劇轉變,華為不斷面臨新的挑戰(zhàn),甚至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基于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華為進行了戰(zhàn)略調整。
華為調整后的戰(zhàn)略選擇是:堅持實事求是,在市場上的收縮要堅決。我們以前懷抱全球化理想,立志為全人類服務,F在我們的理想是什么?活下來,哪里有錢就在哪里賺一點。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要在市場結構上調整,研究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地方應該放棄。
具體到業(yè)務選擇上,華為認為:ICT(信息通信技術)基礎設施,還是我們的黑土地糧倉,一定要收縮到一個有競爭力的復雜硬件平臺與復雜軟件平臺,掛在上面搭車的項目都要摘出來。軍團是建基礎信息平臺,更好地賣 ICT,終端是未來我們崛起突破的基礎,但不能盲目,F在要縮小戰(zhàn)線,集中兵力打殲滅戰(zhàn),提升盈利。華為云計算要踏踏實實以支撐華為業(yè)務發(fā)展為主,走支持產業(yè)互聯網的道路。
而在云譎波詭的形勢下,萬眾矚目的兩大操作系統(tǒng)鴻蒙操作系統(tǒng)(HarmonyOS)和歐拉操作系統(tǒng)(EulerOS)究竟在華為的戰(zhàn)略調整中處于什么位置,無疑是公眾的首要疑問,也是公眾最關心的事情。
其實只要鴻蒙操作系統(tǒng)和歐拉操作系統(tǒng)沒有受到影響,依然在華為戰(zhàn)略的主航道上,那么華為的未來就依然是海闊天空。如同 2000 年的那一場淬煉,使得華為在 2005 年之后開啟了在全球通信設備領域的破土進程,并很快脫穎而出,踏上勢不可擋的強者征程,成為全球通信設備的領導者。
那么,這一次淬煉,又會將華為帶向何方?毫無疑問,這一次一定是華為整體的范式轉變,而歐拉操作系統(tǒng)與鴻蒙操作系統(tǒng),就是這次脫胎換骨中的重中之重。
烏爾里希· 貝克認為:工業(yè)社會在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人為制造的風險開始充斥整個世界,在工業(yè)社會以后,人類已經進入一個以風險為本質特征的風險社會。在貝克出版《風險社會》的 1986 年, PC 革命正如火如荼;ヂ摼W革命還得七八年之后才到來。而進入 2022 年,疫情的不確定性,數字社會的不確定性,再疊加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貝克所說的風險社會早已進入全新的升級版。在這種形勢下,悲觀不需要理由,樂觀則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但是,對于真正富有企業(yè)家精神的人來說,這可能是創(chuàng)新與變革最好的時候。
社會在關注華為的時候,更多的是將注意力投射在外部事件的新聞效應之上。但是,真正影響華為的,真正改變中國高科技產業(yè)進程的,往往并不在人們的視野范圍之內。 2022 年,華為的歐拉項目取得了很好的進展,但相當低調,暫時被大眾所低估,甚至忽視。
但是,這可能是中國 IT 產業(yè)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突破。這是第一次,中國的數字生態(tài)有了自己的根,而且根的成長有了自己真正的獨特模式。中國數字基礎設施第一次可以建立在自己的底座之上。歐拉
這個名字,也真正與人類發(fā)展進程的時代精神開始了全新的對接。發(fā)生在1617 世紀之間的科學革命,不僅僅是現代科學的基礎,更是 18 世紀工業(yè)革命的知識底座。而數學,更是基礎的基礎。達· 芬奇說過,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而在數學領域內,18 世紀可以確切地被稱為歐拉世紀。萊昂哈德· 歐拉(Leonhard Euler)是 18 世紀數學界的中心人物,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被稱為數學之王。
當時,大學還沒有真正成為人類知識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中心,是一系列偉大的科學家,依靠個人的才華,完成了科學這座大廈的初步架構。而歐拉,就是其中耀眼的一位。恩格斯說,微積分的發(fā)明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勝利。如果說在此之前數學是代數、幾何二雄并峙,歐拉和 18 世紀其他一批數學家的工作則使得數學形成了代數、幾何和分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沒有他們的工作,微積分不可能春色滿園,數學的發(fā)展進程也許會因打不開局面而荒蕪凋零。歐拉在其中的貢獻是基礎性的,被尊為分析的化身。
在分析之前,數學主要解決常量、勻速運動問題。18 世紀工業(yè)革命時期,以蒸汽機、紡織機等機械為主體的技術得到廣泛運用,但如果沒有微積分、沒有分析,就不可能對機械運動與變化進行精確計算。
任正非認為,未來軟件將吞噬一切,信息社會的數字化基礎架構核心就是軟件。數字社會首先要終端數字化,但難在行業(yè)終端數字化,可只有行業(yè)終端數字化了,才可能建立起智能化和軟件服務的基礎。他說:鴻蒙歐拉任重道遠,你們還需更加努力。
如果說歐拉不可思議的數學成就成為整個工業(yè)時代知識體系的關鍵基礎設施,那么今天正在全面開啟的智能時代和數字時代,有賴于一個全新的知識引擎,一種全新的基礎設施。個人的單打獨斗,顯然已經不足以改變時代的進程。甚至一個公司的力量,也暴露了創(chuàng)新能力的局限。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浩浩蕩蕩的全球數字化浪潮,需要一種全新的機制,將整個社會的力量和能量匯聚起來。
定位于數字基礎設施的操作系統(tǒng)和生態(tài)底座的歐拉,承擔著支撐構建領先、可靠、安全的數字基礎的歷史使命,既要面向 IT,又要面向CT(通信技術);既要面向服務器、云計算,又要面向嵌入式,這是數字時代亟待破解的新難題。
歐拉正是秉承著這種歷史特質,應運而生;正是秉承著這種時代精神,呼嘯而出。
方興東
浙江大學文科領軍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信息倫理工作組(IEWG)專家。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雙聘教授,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烏鎮(zhèn)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互聯網實驗室和博客中國創(chuàng)始人,全球互聯網口述歷史(OHI)項目發(fā)起人,中國數字論壇發(fā)起成員,中國信息化專家論壇主要學者。出版《口述歷史系列叢書》《網絡強國》《IT史記》《起來挑戰(zhàn)微軟霸權》等高科技著作30多部,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