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本序
誰能比奧德修斯更像希臘人?或者比浮士德更像德國人?比堂吉訶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芬更像美國人?這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及文學批評家托斯艾略特在一次有關美國文學的講座中所作的論斷。托斯艾略特的這番話的主旨,固然在于說明不朽的世界文學典型,都無一例外的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學的傳統(tǒng)之中,但是從這一段議論中,顯然可以看出馬克吐溫這部《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在美國文學以及世界文學中所占的突出的、重要的地位。
馬克吐溫是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的筆名。他一八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佛羅里達鎮(zhèn)。父親是個不出名的律師和店主。一八四七年,父親去世,此后不久,他的正式學校教育就結束了。他曾在哥哥歐萊恩辦的《信使報》報社當過排字工人。他雖然只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卻已養(yǎng)成了大量地、貪婪地讀書的習慣。
自從一八五三年起,塞繆爾克萊門斯作為一個打零工的印刷工人,開始到各處去旅行,他走遍美國東部各州和中西部。當他乘汽船順著密西西比河南下時,遇到老舵手侯瑞思畢克斯別船長,他就拜這位船長為師,學習領航。一年半以后他成為正式舵手,在密西西比河上往返航行。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一度加入南軍。后來又到內華達經營金礦和木材業(yè),均未成功。最后他又改行當了新聞記者。一八六三年他開始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發(fā)表文章。馬克吐溫這個詞是密西西比河上水手的一句行話,是十二英尺深的意思。這個筆名可能也含有諷刺的意味:十二英尺深的水,對于一般船只說來,當然可以暢行無阻,但是對于大船就不那么方便了。他一八六四年在舊金山當記者時,結識了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說家布哈特,從此他就決心從事寫作生涯。一八六五年他在紐約一家雜志發(fā)表了他運用純粹西部口語寫的著名的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有關一個酷愛打賭者的笑話從而使他聞名全國。這篇小說與其說它的幽默是在于滑稽的場面,倒不如說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幽默氣氛。故事是以第一人稱寫的,保存了巧妙而生動的口語特點:頭腦單純的講述者一本正經地講他的故事,絲毫未察覺讀者所看到的幽默場面。后來這一語言技巧被作者天才地運用到《哈克貝里芬歷險記》一書里,又使作者獲得空前的成功。這幾句話引自1953年6月9日托斯艾略特在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發(fā)表的一篇演講,題目是《美國文學和美國語言》。
一八六六年馬克吐溫到當時的三明治島(即今天的夏威夷島)去采訪,其后又到歐洲及巴基斯坦等地旅行,返美后寫成《傻子國外旅行記》(1869),該書嘲笑歐洲的封建殘余和教徒的無知。不過這本書對宗教的攻擊卻是隱晦的,因為在民主的美國對無神論的迫害是相當殘酷的。
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芬歷險記》于一八八四年由倫敦一家出版社出版問世。
七十年代中葉美國無產階級為爭取自身經濟權利的斗爭也進一步加強了。一八七五年賓夕法尼亞的礦工們舉行罷工達六個多月之久即所謂的長期罷工。美國的紡織工人也在許多地區(qū)進行戰(zhàn)斗。當時的資產階級照例是用恐怖手段來對付這些行動。政府封閉了工人的住宅,工人被迫在街頭舉行會議。一些戴著假面具的人沖進礦工的住所,當著婦女的面殺死所有的男人。就這樣,有十九位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分子,由于參加事實并不存在的秘密組織而被全部絞死。這一事件激起了一八七七年七八月間席卷全國的罷工浪潮。美國當時有十七個州宣布了戒嚴。
然而起義到處都被殘暴地鎮(zhèn)壓下去。但在一八七八一八八○年間,在巴特爾森、巴瑟等地方又重新爆發(fā)了紡織工人的大罷工。這是美國工人史上最大的一次大罷工。罷工是在團結就是力量這一口號下進行的。但是工人們最后除了得到資產階級單純經濟上的小小的讓步之外,就什么也沒有得到。
生氣蓬勃而富有同情心的馬克吐溫對所有這些社會政治生活現(xiàn)象的反應都是相當強烈的。據他自己說,他每天早晨讀報的時候,往往由于狂怒和氣憤而透不過氣來。
馬克吐溫在七十年代后半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證明他不僅沒有避開火熱的社會政治問題,反而對這些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尖銳了。
在《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出版以前,馬克吐溫已經發(fā)表過許多部相當成功的作品,如《傻子國外旅行記》(1869),《艱苦生涯》(1872),《鍍金時代》(1873),《湯姆索亞歷險記》(1876),《密西西比河上》(1883),等等。《哈克貝里芬歷險記》這本書,雖然作者稱它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姐妹篇,然而在思想深度和藝術造詣等方面,都高高凌駕于上述諸書之上包括《湯姆索亞歷險記》在內它不僅是作者創(chuàng)作成熟時期的一部劃時代的杰作,而且是他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所達到的頂峰。
在一八五○年前后的美國也就是本書所描寫的那個時代,除了政治生活腐敗,勞資矛盾加深,教會虛偽詭詐,人民不堪其苦之外,最迫切、最嚴重的問題是蓄奴制和種族歧視,它在南部各州既普遍、又猖獗。作者對這一切不合理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戰(zhàn)斗的態(tài)度,對受迫害的廣大黑人群眾旗幟鮮明地予以熱烈的同情和支持!豆素惱锓覛v險記》敘述的是一個忍受不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和酗酒的父親的毒打而離家出走的白種孩子哈克,和一個逃亡的黑奴吉木,同乘一個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見聞和遭遇。
馬克吐溫生動而出色地塑造了吉木這一黑人形象。吉木是個成年的黑奴,而哈克只不過是個十三四歲的白人孩子。這兩個人之間形成的感人而忠實的友誼,象征著維護黑人的自由、生存和尊嚴的必要。吉木無私地忠實于哈克他并不是像奴隸伺候主人那樣地伺候哈克,而是以同伴對待同伴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那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美國資產階級社會,他居然遇見了哈克這樣一個富于同情心和正義感的特殊人物,同情他的處境,幫助他同去尋找自由;吉木是個懂道理、有良心的黑人,他怎能不由衷地感激這個白人孩子呢?可是有一次哈克跟吉木開了個惡意的玩笑,可把吉木惹火了:明明是哈克遇險走失,他硬說是吉木做了個惡夢,而且還逼著他圓夢,把吉木弄得又狼狽、又糊涂。等到他一下子明白過來時,他就指著筏子上那些七零八碎的臟東西,瞪著眼睛瞧著哈克,一點笑容也沒有,說:
它們指的是些什么呢?我來告訴你吧。我因為拚命地劃木筏,又使勁地喊你,累得我簡直快要死了。后來我睡著了的時候,我的心差不多已經碎了,因為把你丟掉了,我真是傷心透了,我就不再管我自己和木筏會遇到什么危險了。等我醒過來的時候,看見你又回來了,平平安安地回來了,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我心里有說不出來的感激,我恨不得跪下去用嘴親親你的腳。可是你卻想方設法,編出一套瞎話來騙我老吉木。那邊那一堆是些骯臟的東西;骯臟的東西就是那些往朋友腦袋上抹屎、讓人家覺得難為情的人。
他說完就慢慢站起來,走到窩棚那兒去,除了這幾句之外,別的什么都沒說,就鉆進去了?墒沁@已經夠我受的了。這下子真叫我覺得自己太卑鄙,我恨不得要過去用嘴親親他的腳,好讓他把那些話收回去。
我呆了足足有一刻鐘,才鼓起了勇氣,跑到一個黑人面前低頭認錯……
從上述的故事片段,可以看出吉木當仁不讓的氣魄,哈克勇于改過的精神,這些都給讀者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這種扣人心弦的場面,無疑是本書極精彩的部分,而且成為美國文學杰作中擲地有聲、不可多得的篇章。
書中的中心人物哈克的形象,更是十分動人。他決心藏匿吉木,并在艱難險阻中保護他逃亡,這正是對允許蓄奴制合法化的文明社會的一個強烈的挑戰(zhàn)。
哈克這個十三四歲的白人孩子,以生龍活虎的姿態(tài),馳騁在波濤翻滾的大河之上,無論在驕陽肆虐的中午,或是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總在竭力地保護吉木,唯恐他遭到意外,而吉木對他更是照顧周到,視同手足。然而哈克以往畢竟受宗教的欺騙和反動的宣傳太深,因此在緊要關頭,他那幫助吉木投奔自由的信念,忽然發(fā)生動搖。他忽然想起主日學校的告誡,說什么幫著黑人逃跑,一定得下十八層地獄。他前思后想,左右為難,就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給吉木的主人瓦岑老小姐寫了一封信,告訴她吉木的下落,寫完以后,
我覺得很痛快,好像罪惡都已經洗清了,我生平第一次感到這么輕松……我想幸虧這樣地轉變了一下……接著又想到我們順著大河漂下來的情形;我看見吉木,無論是白天黑夜,有時在月光之下,有時在暴風雨里,總是在我的眼前;我們一邊向前漂流,一邊談笑歌唱?墒,不知道什么緣故,在他身上我總挑不出什么毛病,能夠叫我硬起心腸來對付他,反而老是想到他的好處。我看見他才值完了班,也不過來叫我,就替我值班,讓我能夠接著睡下去;我又看見他那種高興的樣子他看見我由大霧里逃回來時那種高興的樣子。還有,在上游那個鬧打對頭的地方,我在泥水灘里又來到他跟前的時候,他又是多么高興,還有許多這類的事情;他總是管我叫做老弟,總是愛護我,凡是他想得到的事,樣樣都替我做到了,他實在是太好了。最后我又想起那回我告訴人家船上有人出天花,結果把他救下了,他當時對我感恩不盡,說全世界上只有我是老吉木頂好的朋友,還說他現(xiàn)在只有我這么一個朋友。這時候我偶然一回頭,一眼看見了那封信。
這實在是叫人為難。我抄起它來,拿在手里,全身直發(fā)顫,因為在兩條路當中,我得下決心挑選一條,永遠也不能翻悔,這我是深深知道的。我又平心靜氣地琢磨了一下,然后就對我自己說:
那么,好吧,下地獄就下地獄吧。我一下子就把它扯掉了。
以上數段文字,敘述哈克和吉木的深厚友情,和他當時的激烈思想斗爭。一直到他說了聲:那么,好吧,下地獄就下地獄吧,然后把信一撕,故事的情節(jié)就發(fā)展到最高潮。而哈克撕信這一戲劇性的事件,不但表示哈克的良知良能戰(zhàn)勝了社會上惡勢力給他的種種偏見,而且充分說明哈克舍己為人的精神,已經升華到超凡入圣的高度,大有佛經上所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概。哈克撕信還表示他與整個文明社會的既成秩序的決裂,這正符合哈克性格的發(fā)展。此外,作者著重描寫這黑白兩個人物之間的令人感動的友誼,旨在說明在反對蓄奴制的斗爭中,白人與黑人應該結成同盟。
《哈克貝里芬歷險記》之所以成為一部杰作,是因為作者馬克吐溫把美國西部邊疆文學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來,而且超越了這類幽默文學的狹隘限制,對它進一步加以發(fā)揚光大。有許多讀者讀完這本小說以后,對作者所使用的各種方言的前后連貫,深淺一致,完美無缺,恰到好處,感到非常欽佩在本書里,我們很難找出一句不合乎哈克或吉木的身份的話。在作者寫作這本書的時期,不論是在美國或是在英國,像《哈克貝里芬歷險記》這樣的文體,還是一種新的嘗試,也可以說是英語小說中新的發(fā)現(xiàn)。在別的作家的書里,只是由特殊的人物部分地使用方言土語:比如在華爾脫司各特的小說里,就有個別的人物說蘇格蘭低地區(qū)方言;狄更斯的人物有的也說倫敦土話。但是在當時絕沒有人像馬克吐溫這樣自始至終讓哈克這個人物,用純粹的美國方言土語,述說他整個的經歷,從而寫成了一本大書!伯納蕭推崇馬克吐溫是英語的語言大師,信非虛譽。
譯者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于洛杉磯
第一章摩西和趕牛的人001
第二章秘密的誓詞006
第三章路劫阿拉伯人014
第四章毛球算靈卦020
第五章爸爸做新人025
第六章大戰(zhàn)追命鬼031
第七章金蟬脫殼038
第八章饒了瓦岑小姐的吉木046
第九章河上兇宅059
第十章玩蛇皮的結果065
第十一章他們追來了!070
第十二章干脆把他丟下吧078
第十三章破船上的賊贓087
第十四章所羅門聰明嗎?093
第十五章跟老吉木開玩笑100
第十六章蛇皮再惹禍107
第十七章甘潔佛家收留了我117
第十八章海奈追帽子128
第十九章圣駕光臨141
第二十章在剖克衛(wèi)干的勾當152
第二十一章阿肯色的難關163
第二十二章烏合之眾176
第二十三章帝王都是敗類182
第二十四章皇帝假裝牧師189
第二十五章傷心落淚,信口開河197
第二十六章贓款到了我的手207
第二十七章物歸原主217
第二十八章騙人太不合算225
第二十九章風雨中逃脫237
第三十章救命有黃金249
第三十一章禱告豈能扯謊255
第三十二章改名換姓265
第三十三章悲慘的下場272
第三十四章讓吉木放心281
第三十五章陰謀詭計288
第三十六章盡力幫助吉木297
第三十七章辟邪的大餅304
第三十八章囚犯的一顆心,在這兒愁碎了313
第三十九章湯姆寫匿名信322
第四十章救人的連環(huán)妙計328
第四十一章一定是鬼怪336
第四十二章為什么不絞死吉木344
最后一章就此停筆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