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對生育這一熱門話題廣為討論時,似乎更多的是在關注社會趨勢、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探討低生育率意味著什么,卻很少將目光投向自己你是否曾因為來自長輩的壓力、生育的負擔、工作規(guī)劃與人生發(fā)展而苦惱是否要孩子,或被迫要孩子?
但需要意識到的是,過分憂慮生育問題這件事本身,會讓我們忽略焦慮背后的內(nèi)心感受,盲目地對是否生育做出決定。所以,與其逼自己在當下就做出判斷,不如尋求一次與自己對話的機會。
我對生育的擔憂究竟是什么?
這種焦慮的情緒因何而來?
問題在于生育本身,還是其他什么?
本書基于心理學、社會學的視角,結合大量個案,試圖從原生家庭、婚育觀念、內(nèi)在感受、現(xiàn)實生活等不同方面來探討生育焦慮背后更深層的心理原因與社會因素。當情緒和感受長期被忽視、被否定、被壓抑;當婚育成為一種束縛,限制了人們生活的可能性;當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被社交媒體無限制地放大……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與創(chuàng)傷,讓我們疇躇不前。
只有在察覺那些一直以來被忽視的真實感受之后,我們或許才能發(fā)現(xiàn)困擾自己的并非生育。除了拂去繚繞眼前的迷霧,本書還為我們提供了緩解焦慮、療愈內(nèi)心的建議與方法,希望能為讀者走進自己的內(nèi)心打開以扇門,實現(xiàn)自我松綁,釋放生命潛力,找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很慶幸能夠以本書為媒介,與徘徊在人生重要抉擇邊上的你相遇。
對于一些畏懼婚育的年輕人來說,看到與生育話題有關的書,可能會下意識地想要回避。但生育是人生中很難逃避的話題,我相信,能夠翻開這本書的你,一定擁有面對生育的勇氣。
2019 年夏天,我忽然收到一條來訪者的消息。在消息中她向我告別,說自己沒有活下去的力氣了,還附了一張自己站在橋上的照片。當時,這位來訪者已經(jīng)咨詢了半年多的時間,我非常擔心她的狀態(tài)。收到消息后,我聯(lián)系不上她,于是立刻報警,并聯(lián)系了她的緊急聯(lián)系人。在確定她狀態(tài)穩(wěn)定之后,我們重新約定了咨詢時間。
這位來訪者覺得,自己的老公是甩手掌柜,家里大事小事都需要她操心。她很擔心要孩子之后自己會陷入更加缺乏支持的操勞之中,會因為婆媳關系的問題被老公責怪,會因為身材走樣被老公嫌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對于是否要孩子的事情非常焦慮,她會花費很多時間了解其他家庭生育之后的狀態(tài),會和有孩子的女性聊生育之后她們的身體和生活發(fā)生的變化,她瘋狂閱讀有關生育的書為了了解成為母親會面臨哪些困難。雖然很擔心要孩子之后的生活,但眼看生育的最佳年齡即將過去,她又非常擔心年齡大了對生育不利,因此她非常糾結。
直到她查出自己患有婦科疾病,必須做手術,而且很有可能會留下不孕不育的后遺癥時,她幾乎要選擇極端的行為。好在當時她向幾位在意她的人告別,因此被及時救下。
其實不只是這位來訪者,近些年,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頻繁聊到有關生育的困擾,其中我最常聽到的勸別人生育的話就是:如果你想要孩子的話就盡早,年紀大了經(jīng)不住折騰。
雖然這句勸告是充滿善意的經(jīng)驗之談,但很難真正緩解他人內(nèi)心的焦慮。正如上文提到的那位來訪者,在是否要孩子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是她對親密關系強烈的不安全感;在她的極端行為背后,是被生育能力捆縛住的僵化的自我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生育,很可能她將面對更多的問題和痛苦。她面對的真正問題其實是如何不被他人左右,堅定地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以及找到生育之外的價值感。在那件事之后,我對這類問題非常關注,并且逐漸意識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對生育的擔憂遠比想象中的更加強烈。
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平均初育年齡從 2000 年的25 歲上升到 2020 年的 27.9 歲。2022 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部分一線城市(如上海)的平均初育年齡甚至超過 30 歲。b在一些網(wǎng)絡平臺上,關于生育的意義和意愿的討論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放眼身邊的朋友和來訪者,有的為了反抗父母而不要孩子;有的因為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不愿與異性接觸;有的雖然并不想生育,但考慮到工作和人生發(fā)展階段,掐著時間要孩子;有的為了證明自己的生育能力而要孩子;有的沒有頂住長輩催生的壓力而要孩子;還有的因為對婚姻感到失望而要孩子,想借此改善關系……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畏懼或不愿要孩子,甚至不愿走入婚姻?又為什么這樣那樣不可思議的原因都可能成為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的理由?人們在適合生育的年齡階段究竟在經(jīng)歷怎樣的困擾?
《我是特優(yōu)聲·劇團季》中有一期原創(chuàng)劇目《長發(fā)公主的冒險》。這部廣播劇講述了主人公一直受身邊人影響,像一個傀儡一樣被迫前行,最終為找回自我而發(fā)出內(nèi)心的吶喊的故事。其中有段臺詞說出了許多當代年輕人的心聲:為什么沒有人可以理解,現(xiàn)在的我只想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為什么我一定要外向合群、面面俱到?為什么我一定要逼自己證明我沒事、我很好、我沒問題?相關的片段在網(wǎng)絡上傳播和熱議,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身情緒被理解、被尊重的渴望。
相信很多年輕人都有類似的心聲,在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被忽視、被否定、被壓抑,在持續(xù)多年的激烈競爭和升學壓力下,在有著諸多問題的原生家庭的影響下,能夠應對好眼前的生活已屬不易。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的生活,是默默壓抑了無數(shù)負面情緒和痛苦感受才支撐起來的。
許多被壓抑的沉重感受在面對婚育問題時被迫重新翻開、重新面對,于是與婚育相關的抉擇就成了人們長久以來積壓的情緒爆發(fā)的導火索。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口號和父母催婚催生的要求在相互拉扯,年輕人渴望的真的是不婚不育嗎?年輕人關于不婚不育的表達很可能和廣播劇中的吶喊一樣,是渴望自己的恐懼和擔憂被看見、被尊重、被理解,是期待自己被擠占和壓抑的內(nèi)心能夠被歸還、被救贖。
過分憂慮要不要生育這件事本身,可能會讓人忽略憂慮背后的內(nèi)心感受。與其逼迫自己做出決定,不如先理解、尊重自己內(nèi)心一直以來被忽視了的真實感受,先溫柔擁抱自己的內(nèi)在小孩。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處理自己的問題,以更好的狀態(tài)生活,就能夠有更多精力和能量應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問題,有更充分的空間去面對關于生育的種種可能性。
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要孩子這件事亦是如此,它像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座山丘。雖然翻越它會有新的風景,但是翻越過程會很艱辛。如果你在當下的道路上走著,雙腳已經(jīng)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疼痛難忍,那么你很可能不愿意翻越前方的山丘,甚至會產(chǎn)生強烈的畏懼和恐慌。如果硬著頭皮勉強自己走上更陡的山路,就不得不面對更加難以承受的疼痛。 此時,你最應該做的是先正視自己的狀態(tài),覺察痛苦的根源,試著做出調(diào)整,讓內(nèi)心感覺更好一些。倒出鞋里的沙子,處理并養(yǎng)好傷口,換上更合適、更舒服的鞋……總之,找到一種更舒適、更有力量的姿勢和心態(tài),面對往后的道路。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前三章從心理層面尋找和分析人們面對生育時感到焦慮的原因;第四章到第八章力圖從不同視角為讀者提供緩解焦慮的具體思路,幫讀者在面對自身和人際關系時找到更舒適的心態(tài);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從性的心理意義和自我關懷等角度著手,幫助打算生育的人更清晰地分辨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做好更充分的心理準備。
希望本書能夠幫助正在經(jīng)歷或者可能會經(jīng)歷生育困擾的人弄清楚自己擔心的究竟是什么,思索焦慮背后更深層的原因,直面核心問題,進而緩解焦慮。
同時,我也希望借此機會,幫助讀者梳理困住自己的種種思想或關系上的枷鎖,嘗試自我松綁,釋放生命潛力,找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章 難以擺脫又無法割舍的原生家庭 /1
缺乏邊界感的養(yǎng)育 / 3
缺乏生活的內(nèi)在動力 / 9
來自原生家庭的創(chuàng)傷 / 14
親密關系中反復出現(xiàn)的依戀問題 / 24
第二章 迷失的內(nèi)在小孩 / 33
被定義的內(nèi)在小孩 / 35
不被接納的內(nèi)在小孩 / 43
情感匱乏的內(nèi)在小孩 / 54
第三章 被固化的價值觀 / 63
當婚育成為一種束縛 / 65
爭奪既得利益的內(nèi)卷 / 76
不可言說的性 / 83
性別群體中的身份與暴力 / 92
負面情緒的放大 / 99
第四章 把關注點放在好的期待上 / 107
改變對生活的預設 / 109
焦慮的積極意義 / 125
第五章 放下過去,重新開始 / 139
理解過去,才能放下過去 / 141
重建內(nèi)在自我 / 161
第六章 激活感受幸福的能力 / 173
在關系中尋求幸!/ 175
維護與傳遞幸福的感覺 / 189
第七章 堅守心理邊界 / 201
是什么在挑戰(zhàn)心理邊界? / 203
在關系中維護心理邊界 / 215
第八章 與挫折同行 / 227
幻想中的完美與現(xiàn)實中的挫敗 / 229
培養(yǎng)孩子克服挫折的信心 / 239
第九章 識別性的心理意義 / 251
性的心理意義 / 253
第十章 愛自己,從身體開始 / 265
身體與心靈是一體兩面 / 267
身體感受幫助我們覺察內(nèi)心 / 270
第十一章 踐行自我關懷 / 277
掌握生活的主動性 / 279
邁向新階段的勇氣 /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