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思想傳記的形式考察1937年到1945年期間周作人的個人經歷和思想演變。除了依據大量取自臺灣、香港和大陸的文獻資料外,還通過咨詢和走訪當時活動于淪陷區(qū)北京的一些日本人當事者,獲取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為分折周作人抗戰(zhàn)時期從一步步落水到與占領者既合作又抵抗的復雜過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證依據。同時,作為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而導致周作人悲劇的日本國民,木山英雄本著反省本民族歷史的態(tài)度,采取了從史實和材料人手盡量客觀公正地描述周作人思想經歷的實證方法,力圖對那段復雜的歷史做出基于研究者學術道義和良心的解釋與判斷。這樣的學術立場和方法構成了本書的最大特征,也是其獨特的學術價值所在。
本書是日本中國學家木山英雄所著有關中國作家的一部傳記,也是一本以日中交涉史上極其微妙的部分為主題的著作。眾所周知,周作人是一個復雜而多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在動蕩的近現代史中他經歷了幾次重大的人生抉擇,如清末赴日留學,五四時期參與文學革命并倡導人的文學和思想革命,1920年代以后決心專注于現代散文(小品文)的創(chuàng)作,與現實政治拉開距離而積極從事文明批評的工作,1930年代從五四時期的激烈反傳統(tǒng)到回歸原始儒家,致力于傳統(tǒng)與現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等等。這些重大的人生、思想抉擇不僅塑造了作為歷史人物的周作人之品格和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構成了一個個社會性事件,是今天的研究者和知識人依然關注的對象。然而,以上任何一次抉擇,都沒有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的一系列選擇其影響更為重大和深遠。從決意滯留淪陷下的北京到出任傀儡政權要職最后受到國民政府的審判,在歷史脫出直線發(fā)展的軌道而發(fā)生轉彎的關頭,周作人一步步遠離了浴血抗戰(zhàn)的中國和主流知識分子群體,而走進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那個階段。
木山英雄,中國文學研究專家。1934年生于東京。畢業(yè)于東京大學,后任教于國立一橋大學至1997年,現為神奈川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北京苦住庵記日中戰(zhàn)爭時代的周作人》、《讀魯迅<野草>》、《毛澤東時代的舊體詩》,譯著有《山海經》、周作人《日本文化談》、魯迅《故事新編》等。
致中文版讀者
緣起
一 對日和戰(zhàn)問題
二 日本研究
三 滯留北京
四 非議與沉默
五 流水斜陽太有情
六 狙擊事件
七 出任偽職
八 中國人的思想
九 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十 文獻一束
十一 審判
十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
尾聲
后記(1978年)
新版后記(2004年)
附錄:知堂獄中雜詩抄(1990年)
譯者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