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哲文是中國當代古建筑研究第一人、長城研究 第一人,也是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倡始人和“中 國歷史文化名城”評選的發(fā)起人,參與了國徽設計、 北海團城保護、長城等重要事件,是梁思成、林徽因 的學生。從1950年開始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幾乎經(jīng)歷 了新中國文物保護的所有重要事件,F(xiàn)為中國文物學 會名譽會長,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高亞鳴 所著的《羅哲文傳(萬里長城第一人)》記錄了羅哲文 的成長經(jīng)歷,求學之路,與梁思成的師徒情誼以及為 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和保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读_哲 文傳(萬里長城第一人)》中敘述了羅哲文參與的文物 保護事跡,展現(xiàn)了羅哲文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吃苦 耐勞的優(yōu)良作風,為同道晚輩豎起了一座平凡而偉大 的豐碑。
第一章 客家子弟
1.農(nóng)耕世家
2.悠悠童年
3.巴蜀學子
第二章 結緣李莊
1.踏入營造學社
2.名師門下
3.師徒情深
4.嶄露頭角
5.快樂時光
6.赤子之心
第三章 北上清華
1.走出夔門
2.營建系一員
3.適時良緣 第一章 客家子弟
1.農(nóng)耕世家
2.悠悠童年
3.巴蜀學子
第二章 結緣李莊
1.踏入營造學社
2.名師門下
3.師徒情深
4.嶄露頭角
5.快樂時光
6.赤子之心
第三章 北上清華
1.走出夔門
2.營建系一員
3.適時良緣
4.長城初探
5.兩件大事
第四章 文物事業(yè)
1.重大轉折
2.修復長城
3.保護京城
4.文武兼?zhèn)?br />第五章 風雨來兮
1.文物天職
2.崢嶸歲月
3.向陽湖畔
4.師徒不了情
第六章 重返舞臺
1.學術暖流
2.勇挑重擔
3.癡心不改
第七章 踏遍神州
1.情傾長城
2.創(chuàng)建名城
3.長城事業(yè)
4.倡始申遺
5.永遠運河
第八章 淡泊人生
1.滴水境界
2.永恒信念
主要參考書目
第一章 客家子弟 1.農(nóng)耕世家 上世紀20年代初,羅哲文出生于宜賓城內(nèi)的林家 巷。
巴蜀宜賓是金沙江盡頭一個得天獨厚的邊城。三 江在 此融匯。金沙江從青藏高原呼嘯俱下,至宜賓與李白 汪洋傾 瀉的詩篇中明澈、緩長的岷江合流。這兩條挾裹著不 同地域 歷史、文化、方言和泥沙的河流,分明似天界之黃龍 和青龍, 于涇渭分明中漸趨相融而至心心相印、,終歸一而為 長江,成 就了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之美譽。其倚山扼江之 險秀地 勢,四通八達之便利交通,與其悠久的歷史底蘊亦融 為一體。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岷江的清澈、金沙江的激 流、長江 的浩瀚中,從小喝著三江水長大的羅哲文,沾染著故 土的靈 性。山色空瀠,江面如鏡,水流緩緩,爭看三江合流 奇景。長 江奔流而來,又奔流而去,日日夜夜,川流不息。在 山環(huán)水抱 問成長的小羅哲文總是好奇地問父親: “爸爸,這水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呢?” 父親羅樹培34歲才抱得兒子,可算中年得子,分 外金 貴。對于水之淵源與去向,一如人之根系與走向,不 是三言 兩語可以跟稚子說得清楚的。每每兒子提及,做父親 的總是 答非所問: “孩子,我們的祖輩來自大山,我們是客家人。
” 因此,小羅哲文打小就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并非 土生土 長的四川人,也給了他打量父輩、打量自身以及打量 世界的 開放式的視角。就像水,經(jīng)常探求自己的方向,敢于 拼搏、敢 于冒險進取,最終到達彼岸。這是客家族人品性的閃 光點, 也是羅哲文人生的寫照。
跟兒子一起觀看三江合流的奇景,羅樹培腦海里 涌現(xiàn) 的,是祖輩們不遠千里萬里沿著長江岸邊,扶老攜幼 人蜀大 遷徙的景象。這段民族融和的千古絕唱,發(fā)生于明末 清初。
據(jù)《四川通志》記載:“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 繁,煙火相 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鼻宄滴跄 問,沃野 千里的四川府在兵荒馬亂的戰(zhàn)塵中雖得余生,卻滿目 瘡痍, 再加之連年災荒、瘟疫,造成人口銳減。面對諸多現(xiàn) 狀,令那 些個興沖沖到來的朝廷新任地方官員憂心忡忡。沒過 多久, 以巡撫張德地為代表的四川地方官員們紛紛向康熙皇 帝上 書奏報,表露出強烈的憂患意識:若要重振天府之國 的美名, 唯有招徠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除此之外別無良 策。在 聽取各方意見后,清廷正式頒布詔書,下令從湖南、 湖北、廣 東等省大規(guī)模移民,浩浩蕩蕩地涌往四川盆地,長達 數(shù)十年 的“湖廣填四川”遷民活動由此拉開序幕。雖然清廷 的這次 遷民行動重點放在湖廣地區(qū),并制定了多種優(yōu)惠政策 ,以緩 解富庶地區(qū)人口的膨脹,這樣既保障了全國的糧食儲 備,又 有利于川地的迅速發(fā)展,但由于鄉(xiāng)土觀念和生活習俗 的迥 異,湖廣居民顯然不愿意背井離鄉(xiāng),甚至還出現(xiàn)了縛 民遷移 的事件。相較于湖廣,客家人積極響應新政策,跟隨 兩湖民 眾人川潮流,義無反顧地沿長江而上四川。
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交響曲,客家人自強的秉性 是貫穿 始終的主旋律。在數(shù)十年的遷民潮流中,在如滾滾長 江般的 人群里,羅氏先輩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在艱難行走 中始終保 持前行的姿勢,用汗水和血淚鑄就堅忍不拔的性格。
進入蜀 地后,輾轉反復,羅氏先輩最終在宜賓以北、緊靠樂 山的邊遠 山區(qū)扎下根來,過上了男耕女織的農(nóng)耕生活,世代安 居于此。
羅樹培算得上是個真漢子,說起來他的經(jīng)歷頗為 傳奇。
由于家里清貧如洗,沒能讓他多念上幾年私塾,半大 的孩子 起就幫大人干起了農(nóng)活。終日的勞作,還不完的租, 貧困無 望的生活讓羅樹培直到21歲還沒成家立業(yè)。雖然讀書 不 多,但這幾年的教育給予羅樹培啟發(fā)和思考,對他之 后的人 生出路很有幫助。
時代的車輪正好駛人風起云涌的20世紀初葉,但 1840 年以來的亡國危機卻一直威脅著這個千年古國。由于 清王 朝的腐朽沒落,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 了古老 中國的大門。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 八國聯(lián)軍 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迫使中國簽 訂了數(shù) 以百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西方列 強掠奪 中國領土,竊取軍事要地,劃分勢力范圍,控制重要 通商口岸 和建立租界,勒索巨額賠款……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 地半封 建社會。
為擺脫列強和清王朝的雙重壓迫,廣大民眾日益 覺醒, 奮起反抗,進行了長時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在中 華民族 危難之際,一代代民族精英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師夷 之長技以制夷”,“變法圖強”,“國民革命”…… 但是清政府變 本加厲,把災難轉嫁給民眾。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