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1):唐詩美學精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側重從文本細讀的角度對唐詩藝術美進行現(xiàn)代詮釋,分別就意境呈示、時空意識、模糊思維、空白藝術、情感體驗、自然表現(xiàn)、語言技巧諸端對唐詩作品進行精讀,作者強調原典優(yōu)先,故雖移形換步,但念茲在茲的仍是唐詩文本!稘h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1):唐詩美學精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在重建經(jīng)典閱讀空間方面做了積極探索,有助于引導讀者步入唐詩藝術美之常奧。
唐詩,在現(xiàn)代人心目中正像是“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由于時代、社會以及語言符號所積淀的文化——心理內涵發(fā)生了極大的變異,我們主觀上想直截了當?shù)夭饺朐娋,領略她的風采,占有她的感情,但實際上是很艱難的。所以,我們只能“溯游從之”,移形換步,上下求索,從不同的方位和視角,來想象她的花容月貌,捕捉她騷動的靈魂!稘h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1):唐詩美學精讀/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分別從意境呈示、時空意識、模糊思維、空白藝術、情感體驗、自然表現(xiàn)、語言技巧諸端對唐詩作品進行精讀,作者強調原典優(yōu)先,故雖移形換步,但念茲在茲的仍是唐詩文本。
引論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唐詩魅力的現(xiàn)代闡釋
第一章 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唐詩的意境呈示
一、象外之象
二、現(xiàn)量情景
三、妙造自然
第二章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唐詩的時空意識
一、逝者如斯夫
二、擬太虛之體
三、變形與轉換
第三章 花非花,霧非霧——唐詩的模糊思維
一、詩無達詁
二、恍兮惚兮
三、開鑿渾沌
第四章 此時無聲勝有聲——唐詩的空白藝術
一、大音希聲
引論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唐詩魅力的現(xiàn)代闡釋
第一章 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唐詩的意境呈示
一、象外之象
二、現(xiàn)量情景
三、妙造自然
第二章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唐詩的時空意識
一、逝者如斯夫
二、擬太虛之體
三、變形與轉換
第三章 花非花,霧非霧——唐詩的模糊思維
一、詩無達詁
二、恍兮惚兮
三、開鑿渾沌
第四章 此時無聲勝有聲——唐詩的空白藝術
一、大音希聲
二、飛筆留白
三、空故納萬境
第五章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唐詩的情感體驗
一、神奇的內宇宙
二、山林與魏闕
三、抒情方式
第六章 一生好入名山游——唐詩的自然表現(xiàn)
一、極視聽之娛
二、是中有深趣矣
三、取神于陶謝之間
第七章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詩的語言技巧
一、超越語法
二、詞匯張力場
三、遠程交易
四、聲律諧美
第八章 筆補造化天無功——唐詩藝術美分論
一、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的自然特征
二、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之比較
三、李白詩文中的鳥類意象
四、李白作品中的“夢”
五、李賀詩中的“辭”與“理”
結語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版后記
附錄
另一種解釋是題序說。謂此篇最早曾被置于義山集卷首,當為作者自題其詩文集。持此說者有程湘衡、錢鍾書和周振甫等人。程湘衡說:“此義山自題其詩以開集首者!币簿褪钦f以此首為總序,概括并回顧自己平生的創(chuàng)作。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更具體地分析“錦瑟”猶“玉瑟”喻詩,首兩句說“景光雖逝,篇什猶留”,三、四句言作詩之法,五、六句言“詩成之風格或境界”,七、八句說“前塵回首,悵觸萬端”。
另一種解釋是寄托說。即謂詩句所指,皆有本事。持此說者為張采田。如說“滄海月明”句指李德裕被貶死于崖州,“藍田日暖”句指令狐楚相業(yè)顯赫。
與上相聯(lián)系的一種解釋是自傷身世說。持此說者有何焯、汪師韓、葉蔥奇等,均謂此詩是回首平生遭際所作。何焯說:“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莊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边@種看法與“一弦一柱思華年”的句意剛好相合,有人干脆說此篇是一首政治詩,當與其他《無題》屬于愛情詩者相區(qū)分。
另一種解釋是愛情說。謂此篇是追懷意中之人。持此說者為劉攽、紀昀等。劉敏謂錦瑟是令狐楚家丫環(huán)的名字。紀昀說:“蓋始有所歡,中有所恨,故追憶之而作。中四句迷離恍惚,所謂惘然也!
另一種解釋是賦瑟說。如宋代黃朝英曾假托蘇軾名義說此詩是詠瑟聲的適、怨、清、和。以上所列并沒有也不可能完全概括對《錦瑟》詩的各種意見,現(xiàn)在或將來,在人們鑒賞研習過程中,還會產(chǎn)生更多的新看法。所以,難怪一千年前元好問就感嘆道:“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其十二)王士稹也無可奈何地說:“一篇《錦瑟》解人難。”(《戲效元遺山論詩絕句》其十一)實際上,并不是無人作箋,而是解說太多,言人人殊,歧見紛見,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看法。
對中國詩歌史上的這個“斯芬克斯之謎”究竟如何破譯呢?
也許有人會說,諸如《錦瑟》這樣的詩就是在李商隱集中也為數(shù)有限,在整個唐詩中,并沒有什么代表性,不足為奇。
誠然,在數(shù)萬首唐詩中,像李商隱的《錦瑟》及其《無題》詩那樣深情綿邈、包藏細密、韻致婉曲的作品固然不是多數(shù),但具有朦朧、含蓄、多層隱意的作品,卻比比皆是;有些詩語法關系松散,句子可以從多層求解,秘響旁通,所以造成了歧義的產(chǎn)生;還有的作品純是畫面映出,無言獨化,思維道斷,干脆超越了名理概念,進入語言指義前的渾融自足境界①,從前提上否定了“作鄭箋”——尋找唯一確切答案的可能性。
李白的《蜀道難》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杰作,但其主旨為何,前人亦眾說紛紜,綜合起來.大抵有如下七種看法:(1)罪嚴武(李綽《尚書故實》、范攄《云溪友議》、《新唐書·嚴武傳》等);(2)諷諫玄宗幸蜀(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注》);(3)諷章仇兼瓊(沈括《夢溪筆談》、洪芻《洪駒父詩話》);(4)言險著戒,不專指一時人事(胡震亨《李詩通》);(5)即事名篇,別無寓意(顧炎武《日知錄》);(6)送友人人蜀(范寧《李白詩歌的現(xiàn)實性及其創(chuàng)作特征》);(7)借蜀道崎嶇寫世途坎坷,抒壯志難酬之憤(郁賢皓《李白叢考》、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等)②。這首詩“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