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發(fā)生在作者身邊一個個平常的事例,總結(jié)出輕松教養(yǎng)孩子的方法。本書沒有死板的說教,沒有復(fù)雜的程序,沒有晦澀的理論。本書提出教育理念的根源來自父母本身,因此,教養(yǎng)孩子的同時,父母更不能迷失自己,“先愛自己,才能為孩子啟發(fā)動力”,要重視“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
本書的教養(yǎng)觀點鮮明,通俗易懂,如“讓孩子喜歡自己”、“培養(yǎng)孩子不怕嘗試的能力”、“給孩子思考、選擇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管理金錢的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能力”等。
有了這本,教養(yǎng)不再又累又無力! 父母們希望孩子多運動、保持學習熱情、自己打理好生活起居……卻講到嘴破舌爛都沒用,覺得管教孩子很累;老師們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上課不認真、做事不負責,自己準備了半天的課程沒人聽,越來越心灰意冷,甚至懷疑起自己是不是當老師的料?孩子們覺得上學好無聊、生活不快樂,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有趣新奇的節(jié)目,嘴角的弧度卻不曾上揚……。在教養(yǎng)孩子的路上,無論是“父母”、“老師”,或是“孩子”,似乎沒人覺得滿意。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一切,都是因為孩子的“動力”被澆熄了!當孩子沒有動力時,自然讀書就不會認真,做事當然也不愿負責,對于生活和學習都失去熱情時,卻被強迫要做他沒有動力的事,更不可能快樂。本書作者就要和你分享,如何從日常與孩子的互動中,營造有利孩子保持動力的環(huán)境,讓教養(yǎng)不再好費力! 引領(lǐng)父母察覺自身恐懼,打造維持孩子動力的環(huán)境 父母強盛的控制欲、過高的標準……不僅會澆熄孩子的動力,更讓孩子看起來“很有問題”,但是,其實父母們都沒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通常就是父母的心結(jié)或恐懼!一般對教養(yǎng)的建議,多半從親子“問題”的角度切入,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相對應(yīng)的方法。然而問題與苦惱都是因當事者的意向所引起的,所以身為教養(yǎng)者的父母,應(yīng)該從學習察覺自己開始,了解結(jié)果及影響,并逐漸了解隱藏在自己背后的恐懼和信念是什么,而它們又是如何影響自己教養(yǎng)的方式,繼而學習何謂“愛的行為”,讓親子走向“有愛”之途,締造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才有可能營造使孩子動力自燃的環(huán)境。先學會愛自己,才能為孩子啟發(fā)源源不絕的動力! 告訴你,如何避開炸毀孩子動力的地雷 用金錢當獎賞,鼓勵孩子考試考高分、用高標準激勵孩子“好還要更好”、好心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你知道,這些行為都會破壞孩子天生的學習力、好奇心和主動力嗎?通過本書作者的分享,你將發(fā)現(xiàn)以往看似對孩子好的行為,正是炸毀孩子動力的地雷!只有避開這些地雷,你的孩子才能主動又快樂! 小羽媽媽的Q&A專欄,解答你的教養(yǎng)疑問 “孩子討厭念書、孩子總是很被動、不專心……怎么辦?”教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學習,卻也有不少令人困擾的問題,需要為人父母的盡快處理。為了協(xié)助各位父母縮短摸索方法的時間,小羽媽媽通過Q&A的問答方式,針對幾個最常見的教養(yǎng)問題,分享自己或是別人使用過的好方法,在教養(yǎng)的路上與你共同學習、成長。
作者廖小羽,臺灣作家。目前以出版洽談、企劃、采訪、撰稿及個人寫作為主,相關(guān)經(jīng)驗15年。自己從事創(chuàng)作,同時也擔任出版協(xié)助,文字類別多元化,作品多半見于書籍、雜志,有親子教養(yǎng)類也有童書,作品曾獲新聞局推薦
Part1 先愛自己,才能為孩子啟發(fā)動力
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心結(jié)
媽媽真的不必當超人!
放下高標準,放過自己和小孩吧!
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來自你的不安全感
別讓無形的枷鎖,破壞了你的家庭生活
Part2 愛,是最好的燃料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給孩子“專屬的”時刻
相信孩子有話要說
認同孩子心中的感覺
愛,從欣賞開始
做孩子的心靈避風港
道歉,讓親子關(guān)系更好!
Part3 讓孩子喜歡上自己
Part1 先愛自己,才能為孩子啟發(fā)動力
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心結(jié)
媽媽真的不必當超人!
放下高標準,放過自己和小孩吧!
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來自你的不安全感
別讓無形的枷鎖,破壞了你的家庭生活
Part2 愛,是最好的燃料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給孩子“專屬的”時刻
相信孩子有話要說
認同孩子心中的感覺
愛,從欣賞開始
做孩子的心靈避風港
道歉,讓親子關(guān)系更好!
Part3 讓孩子喜歡上自己
用界限代替嚴厲,孩子才不會說謊、患得患失
少批評,孩子才有好人緣、有自信、少叛逆
用管教代替叫罵,教出不內(nèi)向又溫柔的孩子
用引導(dǎo)代替期待,教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孩子
認同天賦,教出對生命展現(xiàn)熱情的孩子
Part4 培養(yǎng)孩子不怕嘗試的能力
希望孩子勇敢,你就要先勇敢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幫助孩子跨越它
當孩子自信心不足時,鼓勵是最大的助動力
孩子犯錯時,讓孩子知道錯誤使人進步
鼓勵孩子堅持興趣,讓動力倍增
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他才能勇于嘗試
與其擔心,不如一同了解
鼓勵之外,適時贊美也很重要
Part5 給孩子思考、選擇的機會
培養(yǎng)孩子選擇的能力
引導(dǎo)孩子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有主見的孩子會說“不”
與孩子共同選擇電視、電玩
陪孩子一起策劃活動
與孩子討論電影、音樂會及閱讀的書籍
用思考的心情,與孩子一起看考卷
引導(dǎo)孩子思考“說謊”這件事
Part6 培養(yǎng)孩子管理金錢的能力
不以金錢賄賂孩子
從小學理財,長大才不會理錯財
孩子的理財?shù)谝徽n:寫收支本
在“想要”與“需要”間做分配
價格與價值,不一樣
帶孩子體會金錢之外的無形收入
Part7 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
觀察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好朋友
手作、美勞都是創(chuàng)造力的來源
允許孩子改造
認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
從游戲中玩出大道理
帶孩子外出吃飯,體驗不同的食物
引導(dǎo)孩子從文化中,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意
Part8 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能力
獨立,從不當“搶答父母”開始
尊重孩子想獨立的意識
讓孩子跳脫家庭旅行去
與孩子共同研究地圖
在長假中,讓孩子學著規(guī)劃生活
最終的獨立,是跟自己做朋友
Q&A 這些情況怎么辦?
Q:孩子不懂時間管理,怎么辦?
Q:孩子不專心,怎么辦?
Q:孩子對學習失去熱情,怎么辦?
Q:孩子很被動,怎么辦?
Q:如何讓孩子做家事?
Q:孩子冷漠,怎么辦?
Q:手足愛吵架、不互相照顧,怎么辦?
《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一書,從經(jīng)驗與感受出發(fā),從案例入手,娓娓道來。父母為什么總是用自己的“高標準”苛求孩子?對孩子為什么總有“控制欲”?為什么要罵孩子?為什么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這一系列問題,給讀者“身臨其境”、“身如其中”和“似曾相識”的感覺;“用管教代替叫罵”、“用引導(dǎo)代替期待”、“認同天賦”、“給孩子嘗試的機會”、“給予孩子鼓勵、贊美”、“還給孩子‘說話權(quán)’”……這一系列對策與建議讓讀者獲益匪淺。全書既有案例,又有分析;既通俗易懂,又有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支撐,是一本充滿愛心、責任和智慧的難得的家庭教育優(yōu)秀讀物。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重慶名師 萬禮修
序言
讓孩子主動想要,比強迫安排更重要!
某個星期三的下午,女兒和同學萍萍買了便當后,一同回家里吃飯。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聊的都是班上發(fā)生的事情。此時,我拿出水果,與孩子們一起吃,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對了,我們等一下想去小薇家寫功課,可以嗎?”女兒突然問。
“既然你和萍萍都在我們家,何不干脆找小薇過來寫?”
“我跟你說喔——”女兒正經(jīng)八百地回答,“我們要買午餐給小薇吃!
原來,小薇的媽媽希望小薇去補數(shù)學,但小薇硬是不肯,兩人從早上就僵持著,誰也不讓步,眼看上班、上學的時間到了,媽媽在氣沖沖之下出門,也忘了給小薇午餐錢。
聽到女兒的敘述,我轉(zhuǎn)問萍萍:“你們喜歡補數(shù)學或英文嗎?”
“我想沒有人會喜歡吧!”萍萍又接了一句,“不過我搞不懂,小薇的數(shù)學又不差,為什么還要補數(shù)學?”
我認識一位媽媽,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讓孩子學數(shù)學、英文、鋼琴,到了孩子二年級時,再外加畫畫,連作文也學了。
當問起為什么要讓孩子學這么多時,這位媽媽回答:“這樣才能幫孩子從小打好基礎(chǔ)!彼嬖V我,她所認識的親朋好友、鄰居中,不少人都是這樣讓孩子提早打好基礎(chǔ),將來數(shù)學好、英文好,作文也寫得頂呱呱。
“那,你兒子有沒有說過不想學這么多?”我很好奇。
“當然有,不過我還是要求他一定都要學,不然將來怎么辦?”
說到“孩子的將來怎么辦”,的確是父母最關(guān)心的事,一位媽媽甚至說:“我也覺得孩子連星期日都要補習很辛苦啊,可是不這樣,將來怎么辦?”
這樣的心情,我也曾經(jīng)有過,眼看著身旁有小孩的人,不是讓孩子補數(shù)學,就是讓孩子提早接觸理化,如果沒有補數(shù)、理,至少也會學英文,加上聽到太多人說:“小學四年級的數(shù)學會突然難了起來,中學更難,沒打好基礎(chǔ)就完了”、“中學英文比小學難很多,很多小學沒補英文的孩子都放棄了”、“早一點把英文學起來,中學就可以減少一科的負擔”……諸如此類的話,讓我也十分糾結(jié),覺得孩子小學可以不補數(shù)學,但“好歹要學英文”吧!
于是,當女兒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曾經(jīng)問過附近的英文補習班,想為女兒將來的英文學習做準備。
不料,從未學過英文的女兒,在學?荚嚨某煽冞不錯,加上先生是屬于“把學校教的學好就OK”,又看到女兒放學回家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畫畫、玩、看課外讀物),我也就沒有讓她去上坊間的英文班。
雖然如此,我必須說實話,我的一顆心依然有些忐忑,畢竟有太多人告訴我:“小學的英文實在簡單到不像話,到了中學有很大的落差!笨傆X得似乎還是得安排女兒學英文比較好,于是,即使女兒在二年級下學期之前,英文考試幾乎都是滿分,我仍然不死心地用“贊美法”問女兒:“既然你從來沒學過英文,也能考這么好,表示你有語言天分,要不要趁早學更多,讓英文更好?”
女兒卻回答:“媽媽,雖然我英文考得好,可是我對英文真——的——完——全——沒——興——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說什么也不愿意在外面補英文的女兒,竟然在小學三年級時改變了。
那是開學后不久的某一天,女兒吃完晚餐后,突然問:“媽媽,你是不是很希望我學英文?”
“看你自己想不想學啰,不過我覺得英文學了就不要放棄!蔽医o了一個很中肯的答案。
“好,那我要學。”
“你是說你——要——學——英——文。”我下巴差點兒沒掉下來。
怎么可能?這個一向?qū)τ⑽囊稽c兒興趣也沒有的女孩,何時變得喜歡起英文了?還主動要求要學英文?
細聊之后才知道,原來,女兒在這個新班級最要好的朋友Candy,與其他幾位女兒認識的同學,都在同一個英文班,引起了女兒想學英文的動機。在了解英文班老師使用的課本及教學理念后,我覺得很不錯,于是也讓女兒正式加入課后的英文學習班。
從完全不想學到主動開口,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不是不愿意,而是缺乏學習的動力——動力的來源是很多元的,有的孩子因為啟蒙老師很會教,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有的孩子是為了考高分而學習;也有人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就對老師教的科目特別用功;甚至像我女兒這樣,想與好朋友一起學習。
當然,孩子原先的動力,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失,此時,父母們千萬不要顧著罵孩子“虎頭蛇尾”或?qū)⒆由鷼、覺得孩子浪費錢。因為,孩子才是真正在現(xiàn)場學習的主角,很多時候,或許老師教的方式孩子聽不懂、無法接受,或是教學環(huán)境不舒服,甚至其他原因,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
女兒在四年級時告訴我,她想停止課外英文的學習,乍聽之下我不太能接受,覺得她怎么可以輕易放棄,但經(jīng)過長聊后,我采取相信她的態(tài)度,畢竟,強迫孩子的意愿,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并不見得有幫助。我想,下次當女兒想學東西的時候,也會更深入地思考,不會因為同學去就跟著去。
在教養(yǎng)孩子的路上,我一直在學習著。過去,我跟許多父母一樣,擔心在升學體制下,孩子的成績?nèi)绻焕硐,將來怎么辦?但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個喜歡自己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價值而快樂;一個獨立的孩子會懂得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一個學會選擇的孩子,在決定及判斷上面將會更精準;一個勇于嘗試的孩子,在面對壓力時能夠自我克服;一個有管理金錢能力的孩子,不會坐吃山空;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經(jīng)常有突破性的成果。
只要父母愿意相信孩子,培養(yǎng)孩子上述六大能力,將來孩子就具有主動探究事物的能力,并且愿意堅持下去,在人生中找到最適合的舞臺——這正是父母最希望的事,不是嗎?
讓孩子主動想要,比強迫安排更重要,而主動想要的動力,就在父母的愛與六大能力中喔!
與子偕老。
精彩章節(jié)閱讀
孩子的問題,就是你的心結(jié)
試著回頭想想,為什么這么無法接納孩子的行為?然后,慢慢地給孩子一些空間,不再是看不慣就開罵。你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對于這些看不慣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軟、理解和體諒,親子關(guān)系也更靠近了。
莉莎是一位老師,在班上,她可以忍受學生吵鬧,可以諒解學生成績沒有達到她的預(yù)期,唯獨不能忍受學生“懶”,只要看到學生動作不夠迅速,排隊慢慢排、清潔沒有落實,或是作業(yè)沒有完成,莉莎就會如火山爆發(fā)般罵學生“很懶”、“懶鬼”、“懶到不行”,有些學生受不了莉莎的辱罵,還會當場哭出來。
在家中,莉莎也是如此,看到孩子慢慢地收玩具、慢條斯理地做家事、功課寫得慢,她都會冒出一股無名火。有一次,莉莎的孩子在假日時睡到八點,莉莎叫了孩子兩次,孩子依舊賴床,令莉莎怒火中燒。冷不防地,她沖到孩子身旁,又打又罵地說:“你是豬啊,這么懶”,造成母女雙方的沖突與不愉快,孩子甚至嗆聲說:“我就是懶!怎樣?”
你最受不了孩子哪一點?
試著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最令你無法忍受的是什么?是動作拖拖拉拉、不夠禮貌、不認真、不上進?還是好吃懶做、不細心、不體諒別人……
其實,父母在教養(yǎng)中感到最頭痛的問題,往往也正是自己曾經(jīng)有過“心結(jié)”的地方。
怎么說呢?
我有一位朋友,平日情緒穩(wěn)定,是同事眼中的好上司。某次開會時,一位與會人員忘了關(guān)手機鬧鐘,會議進行到一半時,鈴聲大作,朋友突然變臉,對這位與會人員說話變得很不客氣,跟平日大相徑庭。
朋友告訴我,他在小學的時候,曾經(jīng)被父母的吵架聲吵醒,結(jié)果,就在父母吵得十分激烈時,起床的尖銳鬧鈴聲響起,讓他頓時覺得全身不舒服。此后,他對鬧鈴聲變得超級敏感,只要聽到鬧鈴聲,情緒就會變得焦躁起來。
曾經(jīng)被鬧鈴嚇到的友人,不但在成長階段討厭鬧鈴聲,就連活到三四十歲,依然如此,何況是在你我小時候被父母罵過之后,就對于兒時的挨罵事件難以忘懷?
別讓“受不了”,成為親子關(guān)系的地雷
以莉莎來說,她在小的時候,曾經(jīng)因為貪玩,拖延了洗碗的時間,結(jié)果被媽媽罵“懶鬼”,還被罰跪、挨板子,讓她對“懶”這個字特別敏感,所以在自己有了小孩之后,也不自覺地把“懶”視為眼中刺,只要孩子稍有拖延,就被莉莎一頓臭罵。
但孩子真的是懶嗎?其實不一定。
只是,在莉莎的心中,對“懶”這個字特別敏感,看不慣任何的延遲,只要學生或孩子沒做到迅速、勤快,就會覺得十分焦躁、不滿,于是開罵。這種受不了所衍生而來的負面語言和行為,進而成了親子關(guān)系的地雷。
那么,你最看不慣孩子什么呢?
試著回頭想想,為什么這么無法接納孩子的這個部分?然后,慢慢地給孩子一些空間,不再是看不慣就開罵。于是,你將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對于這些看不慣的部分,多出了一些柔軟、理解和體諒。
原本內(nèi)心被各種不滿所占據(jù)的空間,將重新收獲甜美的果實。你與自己、與孩子,甚至與旁人的關(guān)系,都會更加接近與良好。
媽媽真的不必當超人!
在有了孩子后,再疲累你都覺得沒關(guān)系,就是要成為一個超人媽媽;你所做的都是對先生好、對孩子好,就是沒有對自己好。該是你對自己好的時候了!因為,唯有愛自己,才有更多的力氣愛孩子!
在公司忙了一整天,身心疲憊的玉婷下班回家后,依然沖進廚房張羅晚餐。
以最快的速度將晚餐放上桌,玉婷喊著“開飯了”,卻見到十歲的女兒和八歲的兒子直盯著電視看,完全沒有離開客廳的意思,叫了兩三次后,孩子依然巍然不動,玉婷心中的一把火也油然而生。
她走到客廳,惡狠狠地將電視關(guān)掉,又拿起掃把打罵小孩,姐弟倆被玉婷突如其來的發(fā)飆嚇到,邊哭邊跑到餐桌,如驚弓鳥兒般、默不吭聲地夾著菜。
然而,玉婷已經(jīng)完全沒有食欲,一方面覺得自己教育失敗,一方面又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對孩子們感到愧疚……
其實你可以不必那么累
在現(xiàn)代社會,類似玉婷這樣,要兼顧事業(yè),又要照顧孩子的職業(yè)婦女還真不少,尤其另一半經(jīng)常不在家時,身為媽媽,更要一人分飾兩角,不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yè)婦女,都會忙得團團轉(zhuǎn)。
然而,許多媽媽為了要當個稱職的媽媽,經(jīng)常會過度使用自己的精神和體力,明明白天已經(jīng)被孩子的活力搞到自己沒力;明明下班后已經(jīng)累到想立刻趴在沙發(fā)上,心中那股“好媽媽”的聲音卻又驅(qū)使著自己洗手做羹湯,接著還要看孩子的作業(yè),跟孩子聊聊天,做家事……等到可以上床時,已經(jīng)超過十二點。
日復(fù)一日,當疲憊的身心再也無法負荷時,即使是孩子一點點的“不聽話”,也能成為引爆怒火的“最后一根稻草”。
請問,你為什么要這么生氣呢?
是不是覺得自己這么犧牲、對孩子這么好,孩子卻不領(lǐng)情,甚至把你的話當耳邊風?如果是,為什么你要這么犧牲呢?
仔細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傳統(tǒng)社會文化中,對于“媽媽”這個角色所賦予的模子,認為“媽媽”就是要付出、要教養(yǎng)子女、要操持家事——即使是“蠟燭兩頭燒”的職業(yè)婦女也被視為理所當然,結(jié)果,職業(yè)婦女的生活全部都被事業(yè)和家庭占滿,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
所以,一旦最關(guān)注的重心——小孩不聽話或不順從時,或是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時,那種為孩子犧牲掉自我的委屈和不滿也就涌上心頭,情緒失控當然也就會跟著上演。
試著脫下女強人的外衣吧!向老公和孩子示弱,讓他們知道,你也不過是個能力有限的普通人,適時讓他們明白你累了,把一些事情分出去,而不是嘴巴不斷叨念,卻又在念完后自己馬上把事情解決了。偶爾讓家人體會一下,這些事情都不是理所當然應(yīng)該由媽媽來做的。
在家庭之外,也要找到生活重心
一位家庭主婦提到,自己平日在做任何行動時,都以十歲的孩子為先:孩子想吃牛排?好,帶著孩子到西餐廳,兩人共點一份牛排餐,自己只吃一點點。孩子想買書?好,即使自己也有很想看的書,但是預(yù)算都用來買孩子的書。孩子的同學要來家中玩?好,即使自己假日想得空休息,還是一早就起來張羅零食、冷飲,把家里重新整理一番。
沒想到,當她教訓孩子不夠懂事、寫功課拖拖拉拉時,孩子卻說“你很煩耶!”當下,讓這位媽媽覺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傷心不已。
我住的地區(qū),有很多的“阿媽”,這些“阿媽”們經(jīng)常會聚在一起聊天,內(nèi)容不外乎“老公”、“兒子”、“媳婦”、“孫子”。有一次走過她們身邊時,聽到一位阿媽率先發(fā)難,抱怨她的兒子被媳婦帶壞了:“我煮了一堆菜都不吃,真是討債……”接著,其他的阿媽也紛紛表示自己是如何為兒子、媳婦著想,卻“好心被雷親”。
阿媽的年代,是最傳統(tǒng)的年代,她們沒有外出工作,重心都放在家庭孩子身上,即使孩子成家立業(yè),阿媽的話題還是圍繞在兒子身上,沒有自己生活的重心,如果一輩子都是如此,是不是很遺憾呢?
不論是家庭主婦或職業(yè)婦女,你,都可以對自己好一點,完全犧牲所換來的,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到時不但自己不高興,說不定連孩子都嫌你煩,多劃不來!
放下高標準,放過自己和小孩吧!
或許,你從小就被期待要更好,也很少聽到父母的贊美聲,但現(xiàn)在是你重新接受自己的時候了,贊美自己,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然后,你將會發(fā)現(xiàn),你和孩子原來都是這么的棒。
小學五年級的琳琳,從幼兒園開始,無論是注音、英文、跑步、畫畫、鋼琴、跳舞無一不好,更棒的是,除了學術(shù)科表現(xiàn)亮眼外,她對同學熱心、對老師貼心,日常生活也十分自律,跟同齡小孩相比,各項發(fā)展仿佛超齡的大姐姐。
但在琳琳沉穩(wěn)的外表下,老師總覺得她的心中,似乎隱藏了一些心事,一次月考后,數(shù)學九十七分的琳琳告訴班上的愛心媽媽:“我不敢回家”,追問之后,琳琳終于道出她的心事。
原來,琳琳從小就被父母要求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除了日常生活的自我要求外,只要學了才藝,就要努力的練,力求表現(xiàn)最優(yōu),如果考試有錯,即使成績已經(jīng)是班上最高,父母還是會責罵她,讓琳琳的壓力非常的大,即使考了九十七分的高分,還是不敢回家。
你是“高標準父母”嗎?
琳琳的父母,就是大家所稱的“高標準父母”。
以高標準要求孩子的父母,通常不太會贊美孩子的優(yōu)點,而是希望孩子“好,還要更好”。即使孩子的表現(xiàn)突出,父母也不一定看得到,倒是會告訴孩子“你這邊可以再改進、那里可以再更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出現(xiàn)兩種情形,一種是像琳琳這樣,拼命督促自己達到父母的標準;一種是相反,做不到就干脆連原有的都放棄。
無論是哪一種情形,對孩子都會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你是“高標準父母”嗎?
每當我問父母們這個問題時,得到的回答通常是NO!很多父母在講到孩子的表現(xiàn)時,甚至會氣沖沖地說:“我的標準已經(jīng)算低了,孩子竟然做不到!”就連我自己,在面對孩子的表現(xiàn)時(通常都是日常生活上的),偶爾也會在心中思索“這么容易的事,怎么會做不到”?
后來轉(zhuǎn)念一想,所謂的標準,是從哪兒來的呢?
說穿了,我們心中建立的標準,通常也就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當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愈高時,標準也就愈高。
這樣的期待,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讓孩子從進步中找到動力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對孩子的表現(xiàn)總是很少說出“真棒”,或總是習慣告訴孩子“還可以更好”;如果,當你看見孩子在得不到你的贊美,臉上出現(xiàn)落寞的表情時,請想一想,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也發(fā)生在小時候的你身上。
那個幼小的你,是否曾經(jīng)在盡最大的努力寫字后,得到的卻是父母的一句“寫得這么丑”、“擦掉重寫”?
是否當你很得意地完成一幅作品時,父母卻什么都沒說,甚至告訴你“用色不對”、“看不懂你在畫什么”?
于是,你為了達到父母的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而因為你對自己是如此的嚴格,也不自覺地,將這樣的期望灌輸在孩子身上。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資質(zhì),如果真的要訂標準,請以孩子真正的能力來設(shè)定目標,讓孩子有達成目標的動力,同時,對孩子的努力也要適當?shù)馁澝溃绱,孩子才會在進步中找到動力,如果只是以自己的期待來看孩子,那么即使是你認為很低的標準,對孩子而言,并不一定就是低標喔!
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來自你的不安全感
小時候的你沒有被當成獨立個體對待,現(xiàn)在,你有機會改變這樣的教育模式了。你可以開始找回愛自己的感覺,多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選擇你所喜歡的……
十六歲的小晴在暑假期間與媽媽發(fā)生沖突后離家出走,從小晴的姐姐口中得知,小晴到中部找同學,安全上沒有問題,但要她回家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媽媽不能再管她。
小晴的媽媽聽了,覺得既生氣又難過,因為在兩個女兒當中,她對小晴比較偏心,從小讓她上貴族幼兒園、跟外國老師學英文,還讓她學各種才藝,小晴也因此才能在各項比賽中嶄露頭角,考上高中前三志愿,沒想到還沒升上高二,就學會離家出走。
“真是白疼她了,要不是我都幫她想,幫她安排,她會考得這么好嗎?”小晴的媽媽碎碎念個不停。
但是,在小晴的姐姐眼中,倒是十分支持妹妹,因為媽媽的控制欲實在太強了,從小,只要她和妹妹沒有照媽媽的話去做,媽媽就會哭著說“養(yǎng)孩子有什么用”之類的話,讓她們覺得自己不孝順,即使不想也勉強自己順從媽媽的想法,但后來媽媽什么都要管,她們都快成年了,卻連買鞋子這類小事,也要穿媽媽選的才行。
正視孩子的心聲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的孩子曾經(jīng)不止一次抱怨:“你怎么那么愛管”、“不要再管了啦”嗎?當孩子這樣說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是立刻告訴孩子:“我是為你好。”
或是氣沖沖地說:“你竟然敢這樣跟我說話?”
請正視孩子的心聲吧!我們都經(jīng)歷過被管的時候,不是嗎?想想在被管的最初,其實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當被管的事情愈來愈多、愈來愈廣、愈來愈深時,你真的受得了嗎?
說真的,你我都會受不了,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有的人會因為“孝道”,即使不想照著父母的意見做,也將不滿往心里吞,被管久了之后,變成什么事都按照父母的想法執(zhí)行,最后失去了自我。
有的人會跟父母說出“受不了了”、“別再管了”的真心話,如果父母無法正視孩子的心聲,或是依然拿出“高高在上”、“眼淚攻勢”,用“這是愛”、“都是為你好”等來讓孩子屈服,那么孩子一樣找不到自己要的方向。
控制欲,不等于關(guān)心
無論是基于想要保障孩子的生活、擔心孩子的安全、憂慮孩子的未來,或是不自覺地想要與孩子黏在一起的控制欲,源頭都來自于沒有安全感。
正因為沒有安全感,當遇到“想抓住”的人時,會希望對方聽你的話,照著你的想法去做,尤其是面對必須依賴父母長大的孩子時,父母的控制欲常常會和關(guān)心混為一談。
控制欲強的父母最常出現(xiàn)的行為模式有:
*用命令的、直接的、強勢的方式表達。如:給我把電視關(guān)掉、把飯吃掉、你給我回房間去。
*干涉孩子的選擇。生活中幾乎大小事都要干涉孩子,像是發(fā)型、服裝、興趣等,即使是無關(guān)對錯、重要的事情,都要孩子選擇你所想的。
*會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如:“你做不到的”、“你還不夠格”、“你真的以為你行嗎?”
*會用“漠視”的方式來逼孩子聽你的話。如:與孩子冷戰(zhàn)、故意不理會孩子、不看孩子。
*以“自憐”的方式來引起孩子的罪惡感。如:“我怎么這么命苦,生的孩子這么不聽話”、“我身體不好,你要聽我的話”。
*扣上愛的大帽子。如:“我都是為了你”、“我是愛你才這么做”、“你以后就會知道我對你的好”。
*使用“憤怒的、嫉妒的抱怨”。如:“長大了,翅膀就硬了”、“有老婆,就不要老媽了”。
相較于西方,東方父母的控制欲似乎來得更強,許多受不了父母控制的孩子長大后,就會選擇遠離父母,不然就是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生活,放棄自己真正想選擇的人生。無論是哪一種方式,當自己也為人父母后,如果沒有察覺控制欲從何而來,很可能會用類似的模式與下一代相處。
如果,你也經(jīng)常被孩子抱怨“管太多”、“沒有自由”,不妨捫心想想,孩子的選擇,真的有那么糟糕嗎?還是因為,你就是要孩子照著你的方式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