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叢書”之《仁愛卷》。本卷以“八榮八恥”為線索,力求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突出可讀性,寓知識、理論和思想性為一體,旨在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加強中華偉大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供內容全面、敘述通俗、結構合理的讀本。
《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叢書(仁愛卷)》分“概論”“故事”“名言”三篇。概論部分對仁愛的內涵、歷史演變和當代意義作較為系統(tǒng)的論述;故事部分用語體文譯編經典或轉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選歷代名言,均注明出處,便于讀者備查。本書由王婷編著。
總序
上篇 概論
一、仁愛概念及其歷史流變
(一)仁愛的內涵
(二)仁愛的歷史流變
二、中國古代道德與政治生活中的仁愛思想
(一)仁與修身
(二)仁與孝慈
(三)仁與日常交往
(四)仁與治國
(五)仁與邦交
三、仁愛的現(xiàn)代意義
(一)從仁愛、兼愛到博愛
(二)物質主義的沖擊
(三)和諧社會是仁愛社會
中篇 故事
帝堯禪讓
虞舜孝悌
虞舜攝政
湯王伐葛
伊尹出仕
網開一面
放逐太甲
盤庚遷都
古公仁民
讓位季歷
禮賢下士
虞芮之爭
仁感天下
武王仁政
周公占卜
周公輔政
“共和”之治
鮑叔牙知人薦賢
百里奚舉賢
大義送糧
岐人報恩
智取由余
楚鄭立約
季札讓位
功成身退
誓死盡忠
子產仁政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用人之道
隱語喻政
威王論寶
老子傳道
穰苴治軍
修政以德
孔丘論回
史魚尸諫
榮辱與共
禮賢下士
交友無類,唯賢是以
黃歇護主
負荊請罪
豫讓報恩
不教而民從其化
公儀休清廉自正
以身殉法
以死殉職
諷諫威王
馬之安葬
君臣之義
緣理設喻
從諫如流
蕭何輔政
蕭規(guī)曹隨
張良拾屐
直言不諱
親嘗湯藥
救人危難
與民休息
廢除連坐
廣開言路
廢除肉刑
仁德厚民
申屠嘉肅禮
公私分明
敢言直諫
以仁待友
張釋之跪系襪帶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長者孟舒
身先士卒
布衣封侯
扇枕溫衾
兄弟爭死
改惡從善
孔融讓梨
懷橘遺親
知恩圖報
仁厚寬恕
劉表征兵
忠君報國
曹公善后
高堂隆上諫
百姓不徙附,誠以德先之
拓跋孤大義讓位
慕容氏以德收民夷
王慧龍以仁作屏藩
陜城大戰(zhàn)
仁者之威
賢人高允
棄官奉親
勤修德政
獨孤皇后仁愛儉約
韋仁壽修仁撫夷
軍帳夜哭
崔仁師斷案
守之以信,待之以仁
長孫皇后仁義孝敬
以人為鏡
連坐法令
狄仁杰安定河北道
婁師德盛德包容狄仁杰
仁愛之本
嫉惡舉利
招賢治蜀
仁愛百姓
為治之道
代人養(yǎng)母
下篇 名言
一、仁的內涵
二、為仁之方
三、仁與修身
四、仁與人際交往
五、仁與治國
后記
(1)梁漱溟的仁愛思想
作為現(xiàn)代新儒學運動的開山鼻祖,梁漱溟針對于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的一片呼聲和全盤否定中國文化的偏激心態(tài),從現(xiàn)代理論需要的角度肯定了儒家思想的價值。他從西方發(fā)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嚴酷事實中看出,西方文化絕非如中國人想象得那么美妙,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宣告了理智主義的有限,一反自嚴復以來知識分子揚西抑中的思路,斷言西方文化已經衰落,中國文化能解決西方社會出現(xiàn)的危機從而可以超越西方文化,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與此同時,梁漱溟并非完全拒斥西方文化,而是在吸收西方哲學的理論思維成果基礎上,改造中國哲學傳統(tǒng)思維模式,使儒家仁學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哲學的特征。他受到柏格森哲學的啟發(fā),采取生命的進路詮釋儒家仁學,照他看來,代表儒家仁的就是“生”,這種形而上學本來就是講宇宙之生的,所以說生生之謂易。繼而,梁漱溟采取生命的進路,以生命――意欲――自我的框架提出了新儒學的本體論學說,這一進路被后來的新儒家一直沿用推進到道德的形上學。
(2)熊十力的仁愛思想
如果說梁漱溟是以空前的膽識為中國文化正名,確立了現(xiàn)代新儒家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那么熊十力則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在以儒家仁學為主體、統(tǒng)合儒釋道三家的基礎上,重建中國哲學,確立了本心、仁體作為其哲學的中心范疇,以“體用不二”合天地萬物為一體,將人之生命與宇宙生命有機整合,進而認定生生不息的宇宙本源為人的主宰,本心、仁體既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