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guī)劃圖
唯有覺醒的父母才能幫助他們擁有最佳的命運軌跡
《父母的覺醒》是一本從心理與情感層面講述教養(yǎng)之道的書!坝X醒”意味著對我們經歷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現(xiàn)實的本來面目去接受和應對它,而不去妄圖控制或改變它。也就是說,我們在教養(yǎng)孩子的時候,要依從他們的本性,接納他們的本真。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父母只有安頓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作者薩巴瑞博士提出,父母與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親子關系的核心內容。如果父母能夠放棄虛榮心、自負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與孩子建立起親密和諧的關系。如果父母愿意敞開胸懷,在實踐中學習,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找尋答案,就能與孩子一起獲得進步與拓展。
薩巴瑞博士運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鼓勵廣大父母用愛意與真誠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親子關系的難題,實現(xiàn)精神的覺醒;其深刻的教養(yǎng)之道不僅將孩子身體、思維、心靈的培養(yǎng)融為一體,也讓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長。
本書精華選摘:
●要想學會覺醒的教養(yǎng)方法,就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建設同孩子關系的過程中學習,而不能只靠臨時抱佛腳式的讀書或學一些頭痛醫(yī)頭的具體技巧。
●覺醒的教養(yǎng)方法不僅需要我們善于傾聽孩子,尊重他們的精神,同樣需要我們重視紀律和約束,
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技能。
●覺醒地生活意味著在身體健康和精力充沛的條件下舞蹈,同時也作好在舞臺上跌倒的準備。我們要明白,傷害固然會發(fā)生;但也要明白,我們有能力選擇如何應對。我們雖然不得不屈從于生活中那些難以預料甚至是殘酷的事件,但卻有能力選擇是否做一個受害者。
●父母與孩子只有成為精神伙伴,才能讓彼此的關系富有意義,實現(xiàn)精神上的相互促進。一旦將自己投入一種完整的、覺醒的親子關系之中,我們將會脫離物質世界的羈絆,進入到一種莊嚴深沉的心靈互動當中。
●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這個權利不是由我們授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只要他們活在這世上,就有權利表達自己的心聲、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
●父母要引導孩子接受各種境遇,既不要抗拒,也不要斗爭。如此一來,他們將會學著心平氣和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把生活看作是一個成長過程中的伙伴,而不是一個敵人或征服者。
●我們越是客觀地接受現(xiàn)實的本來面目,少將自己遇到的事情歸結為“善與惡”,就越不會去事事解讀、事事?lián)。如此一來,孩子即使發(fā)脾氣,我們也不會由于受刺激而發(fā)作;即使我們糾正他們的行為,也不至于將自己以往的愧疚、恐懼、不信任宣泄給他們。
●如果我們關注過程而非結果,那么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就會萌發(fā)出來,自發(fā)地產生興趣和動力。他們也就不會為了贏得我們的認同而去追求好成績。他們響應的是自身的呼喚,滿足的是自身的渴望;他們不會為了成功而成功,而會努力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如果我們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就會以驚人的速度獲得釋放。一旦孩子體驗到痛苦最純粹的形式,而沒有為其徒增抗拒或反應,痛苦本身就會轉化為智慧與希望。
●我們應該從錯誤的表象之后發(fā)掘孩子初始的善良動機,這樣做將會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如果我們僅僅關注糟糕的結果而忽略善良的動機,孩子就會失去嘗試的熱情。
●如果父母為了融洽相處而回避真實的自我或掩蓋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那么孩子也會模仿這種不真實的生活方式。當孩子看見我們故作姿態(tài)以博取他人的認可時,他們也會學著取悅他人,并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去迎合對方的好惡。
……
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父母的覺醒》一書作者從心理學角度來探索、觀照父母與孩子成長過程中關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父母與孩子關系的真相,指引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穿越情感與精神的復雜地貌;其深刻的教養(yǎng)之道,不僅將孩子身體、思維、心靈的培養(yǎng)融為一體,也讓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長和享受。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自身問題的折射。薩巴瑞博士將東方正念思想與西方心理學理論有機地融為一體,提出“父母與孩子相愛互助、共同成長”的教育理念。她用智慧平和的心靈、自省真誠的態(tài)度、科學專業(yè)的知識,引領廣大父母回歸自己的內心,擺脫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創(chuàng)傷,發(fā)現(xiàn)被遮蔽與壓抑的真實自我。當父母放下自負、打開自我后,就能自然而然地與孩子建立聯(lián)系,進而形成深層次的情感紐帶,以開放、尊重、理解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做到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父母應該理解,只要孩子活在這世上,就有權利表達自己的心聲、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這份權利不是由我們授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當我們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就會以驚人的速度獲得釋放;一旦孩子體驗到痛苦最純粹的形式,而沒有為其徒增抗拒或反應,痛苦本身就會轉化為智慧與希望。父母與孩子只有成為精神伙伴,才能讓彼此的關系富有意義,實現(xiàn)精神上的相互促進。父母只有將自己投入一種完整覺醒的親子關系之中,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真正給予他們幫助,徹底避免“愛孩子卻常常傷害他們”的情況發(fā)生。 或許你初為人父人母,正處于驚喜與疲憊交織的情形當中;或許你作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面對叛逆的兒女常常感到心力交瘁;或許你是一位單親父母,辛苦地獨自撫養(yǎng)孩子,得不到太多幫助……相信本書一定會為你卸下一些包袱,打破一些迷思,帶去一些啟發(fā),幫助你把孩子培養(yǎng)成身心健全的人,讓你與孩子彼此促進,共同成長。
致謝
致父母
第1章 一個真實的自我
我們所養(yǎng)育的是一副個性獨立的精神
我們都是從不覺醒開始起步的
要想發(fā)現(xiàn)孩子的本真,首先尋找真實的自己
我們可以在家里建立起一種親密感
覺醒對教養(yǎng)方法所產生的影響
第2章 生育兒女的精神起源
孩子如何使父母覺醒?
如何學會覺醒的教養(yǎng)之道?
做個覺醒的家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第3章 孩子無需事事征得認同
接納是關鍵
接納絕對不是一件被動的事
致謝
致父母
第1章 一個真實的自我
我們所養(yǎng)育的是一副個性獨立的精神
我們都是從不覺醒開始起步的
要想發(fā)現(xiàn)孩子的本真,首先尋找真實的自己
我們可以在家里建立起一種親密感
覺醒對教養(yǎng)方法所產生的影響
第2章 生育兒女的精神起源
孩子如何使父母覺醒?
如何學會覺醒的教養(yǎng)之道?
做個覺醒的家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第3章 孩子無需事事征得認同
接納是關鍵
接納絕對不是一件被動的事
請不要用僵化的模式教養(yǎng)孩子
接納孩子的程度同接納自己的程度成正比
第4章 對自負感發(fā)起沖擊
自負感是如何發(fā)生作用的?
形象的自負感
完美主義的自負感
身份的自負感
規(guī)范的自負感
渴望控制的自負感
我們可以走出自負感的羈絆
第5章 孩子“帶我們長大”了嗎?
直面自身的消極反應
發(fā)現(xiàn)自身情緒化的本質
如何善待自身的痛楚?
如何應對孩子的痛楚?
一步一個腳印地做
如何馴服自身的焦慮?
第6章 生活的智慧
生活本身給予我們的教誨
我們有可能信任生活嗎?
孩子無需贏取我們的信任
如何解讀自身面臨的種種處境?
我們可以從不覺醒中掙脫出來
一切都包含在我們的解讀之中
第7章 貫穿一生的挑戰(zhàn):幼年期與“可怕的兩歲”
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所要學習的功課
自我發(fā)現(xiàn)之旅
重現(xiàn)發(fā)現(xiàn)自身節(jié)律的機會
幼兒期:一個全然屬于自我的世界
幼兒期是播撒包容之心的好時機
第8章 從主角變?yōu)榕浣牵焊改冈诤⒆訉W齡期的精神拓展
初中:“達到某種目標”對孩子形成的挑戰(zhàn)
高中:無條件接納的必要性
為什么抵抗控制欲是件重要的事?
第9章 為人父母的迷亂
母親的特殊角色
養(yǎng)育孩子意味著向一種新的步調妥協(xié)
第10章 擺脫舊日創(chuàng)傷,做健全的父母
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覺得自己不夠好……
如果我們一向通過取悅他人以獲得認同……
我們不能做自己嗎?
“不良”行為其實是在尋找自身固有的美好
缺陷不能反映真實的自我
第11章 真實基礎上的家庭
我們是否意識到焦慮是一種“有所作為”的形式?
我們恐懼當下的根源是什么?
超越“有所作為”的生活
活在當下
第12章 平凡的奇跡
我們能否欣賞孩子的平凡?
“產出過度”的生活謬誤
放棄馬不停蹄的“作為”
回歸根本
映照孩子真實自我的生活
第13章 放下那些偉大的期望
贊美孩子的本真
如何為孩子設定目標?
對孩子抱有哪些期望才是現(xiàn)實的?
專注過程,不問結果
使用正確的贊揚
孩子在模仿我們
第14章 在孩子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覺醒的空間
給予孩子從容發(fā)展的空間
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有意義的故事
為什么向孩子表達感激是一種有力的教育手段?
第15章 讓孩子與當下緊密相連
我們是如何破壞同孩子之間的紐帶的?
我們是否認同孩子的行為或他們的本質?
只要“在一起”就夠了
第16章 如何應對孩子的錯誤?
我們是否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
如何將錯誤轉化為精神財富?
為孩子的錯誤喝彩
第17章 雄鷹的兩扇翅膀
缺乏包容心的孩子無法翱翔
通向紀律的精神之途
重視沖突而不要回避
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實現(xiàn)紀律約束?
關于規(guī)則本身的規(guī)則
為什么教導比懲罰更有效?
乖張行為反映的是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
我們在孩子的行為當中有沒有發(fā)揮作用?
為什么可愛的寶貝變成了叛逆的少年?
高壓戰(zhàn)術只會適得其反
如何執(zhí)行“不”?
時機很關鍵
后記 理解我們共同的不覺醒
我們都身在其中
成為活在當下的父母
附錄
覺醒指南——父母對自己提出的問題
第一章
一天早晨,我女兒興致勃勃地將我從夢中推醒!跋膳徒o你一個驚喜的禮物,”她沖我耳語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
我一伸手,從枕頭底下摸出一張一美元的紙幣,只見它從正中間被撕成了半截。女兒說:“仙女送了你半塊錢,還有半塊在爸爸枕頭下面。”
這一下,我睡意全消。
與此同時,我發(fā)覺眼前的處境有些左右為難。一時間,我的腦海里充滿了各種念頭:“錢不是長在樹上的,我的女兒一定要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我該不該借此機會教導她,讓她不要浪費金錢,告訴她撕成兩半的鈔票就不能用了呢?”
當時我意識到,自己作出的反應有可能讓孩子精神大振,也有可能傷了她的心。所幸的是,那一刻我決定把問題擱置起來,不忙著給她“上課”;我只是告訴她,我很為她自豪,因為她那么慷慨地貢獻出了自己僅有的一塊錢;我還要感謝仙女,因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明察秋毫地把錢平分給了我和她爸爸。女兒聽了這些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整個臥室好像都為之一亮。
我們所養(yǎng)育的是一副個性獨立的精神
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許多狀況,我們需要在理智與心靈之間掙扎一番——或者可以說是“自負心”和“真心”之間的掙扎!罢嫘摹敝傅氖钦鎸嵉淖晕,它是事物的純粹寫照。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就好比走鋼絲,一步走錯就會傷害一個小小的心靈;同樣,一個適當的鼓勵就可以讓他們在空中昂首闊步。每時每刻,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可能打斷他們的進步,讓他們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讓他們感到振奮,對他們形成促進。
我們的孩子只會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時候,他們全然不關心我們這些家長所揪心的事情。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樣的,有什么突出的成績,有沒有優(yōu)異的特長,表現(xiàn)如何……這些事情都是成人們全心關注的,孩子卻渾然不放在心上。孩子不會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間的各種事情,他們只會一頭扎進經驗的王國里,對任何冒險都愿意放手嘗試一番。
在“仙女”造訪我的臥室的那個早晨,我女兒壓根沒想過金錢的價值,也沒想過用分給我“半塊錢”來滿足我的自負心理;她也沒有考慮過那么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點兒。她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僅僅是真實、美好、自主的創(chuàng)造力——歡歡喜喜地展示自己的慷慨大方,然后看著父母因為“仙女”的意外訪問而高興,她自己也就跟著高興。
身為家長,我本人就必須反復面對這樣的局面:女兒就在眼前,期待著我的反饋。此刻,她就像個成年人一般,一個和我一樣的成年人,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樣的經驗和感受——期盼、希望、興奮、想象、天才的創(chuàng)意、疑惑的感覺、體味喜悅的能力,凡此種種與我們并無二致。然而同許多家長一樣,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維模式的局限,在需要我反饋的時候錯失了機會。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不覺地就會講大道理,好為人師;如此一來,在女兒獨特而神奇的表達方式面前就常常顯得懵懂而遲鈍,甚至不曾意識到:她正在展示一個人間僅有的自我呀。
有一點很關鍵: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不是在培養(yǎng)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征的靈魂。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鉚足精神,努力把我們自己同我們的孩子區(qū)分開來。我們絕對不能把孩子當成一件擁有物。只有從靈魂深處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調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養(yǎng)他們,而不是按照我們的需求去勉強地塑造他們。
對每個孩子的個體需求,我們往往不能滿足。相反,我們偏向于將自己的主張和期望投射在他們身上。即使我們有最善意的動機,想要鼓勵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但許多家長仍舊會落入俗套,不經意間將自己的計劃強加在孩子身上。其結果是,長幼關系每每會封鎖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于這個關鍵原因,許多孩子長大后遭遇了麻煩,還有很多人遭受到機能障礙之苦。
我們每個人初為人父、人母的時候,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我們會持有一些從來沒有檢驗過的想法、信念、價值觀、假設。很多父母甚至認為,根本沒必要對自己的世界觀提出疑問,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于是就不再需要反思了。如此一來,我們就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模式,在沒有審視自己的世界觀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我們既有的想法去表達他們自己。我們沒有意識到,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后代對他們的精神其實是一種桎梏。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在某方面能力超群,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某種特長。如果你是藝術家,很可能就會敦促孩子去開發(fā)藝術專長。如果你在學校里是讀書的奇才,就會一廂情愿地希望孩子也聰穎善學。如果你在學業(yè)上并不出色,甚至畢生為學習所累,就會擔心孩子也和你一樣,于是竭盡所能地避免他們重蹈覆轍。
我們想把自認為“最好的”教給孩子。然而,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忘記這么一條: 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那才是他們人格精神的真實反映。
在兒童的世界里,充滿了“這是……”,而不是“這不是……”。他們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充滿潛能的內心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guī)劃圖。如果你相信,可以說這是因緣注定。因為每一個孩子體內都藏著一幅藍圖,他們早早地就開始接觸最本質的自我,同時開始體會自己最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身為家長,注定要去幫他們實現(xiàn)這些心愿。麻煩的事情是:如果不認真觀察他們,我們就會剝奪天賜他們的權利,讓他們無法走上最佳的命運軌跡。我們往往會將自己對前途的規(guī)劃強加在他們身上,那樣一來,我們等于是用自己武斷的想法改寫了他們的命運。
我們往往無法與孩子的心靈達成同步,對此也不必驚奇。如果連自己的心聲都沒有傾聽過,又怎么傾聽孩子的?如果我們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靈,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靈、傾聽他們的心聲?作為父母,如果我們自己失去了內心的方向,想必我們的兒女也將在迷茫和疏離中長大,甚至不可避免地時常感到沮喪。一旦同自己的內心世界失去了聯(lián)系,我們教養(yǎng)孩子的能力就會大為降低,最本質的力量就難以發(fā)揮;而要想開明地教養(yǎng)兒童,最需要的恰恰是發(fā)揮這種力量。
說到這里,我的意圖是想將本書作為一枚救生圈拋向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許多切身經驗告訴我,一切努力都不會為時過晚,縱然你已經同十幾歲的孩子經歷過一番掙扎卻無法建立起情感紐帶。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紀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么建立的紐帶自然更為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