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史》是全才大師艾柯歷時45年的經典巨獻,已被譯成28種語言,風靡全球。《美的歷史》不從任何先入為主的美學出發(fā),而是綜觀數(shù)千年來西方社會視為美的事物,做多層次布局,呈現(xiàn)美的脈絡,引領審美之旅。全書以主敘述帶出源源不絕的繪畫、雕刻作品,并長篇征引各時代的作家與哲學家,書前附上多頁依時代順序安排的圖片對照表,使自古以來的對于“美”的觀點之演變史一目了然。作者以獨到見解,將美于時代洪流中抽絲剝繭,對美的發(fā)展歷程做廣博精辟的說明,廣及文學、藝術等各方面,呈現(xiàn)方式具獨特的質感、美感,隨處展現(xiàn)著美學大師的真知灼見,儼然一部不可多得的收藏寶典。
這部極度精美、份量十足的作品,提供讀者多層次的路徑,包括流動的文字記敘、繪畫與雕刻等豐富的例證,另也將每個時代的作家、哲學家所摘選以及比較的說明內容收錄其中。對讀者而言,此書猶如一部美的概念的指引地圖,引人驚奇地走入一趟趟精采的旅行。
美是什么?什么是藝術?品味與時尚是什么?美是要冷靜、理性觀察的東西,還是會牽動靈魂的媒介?在艾柯的引領下,我們走上這么一趟引人入勝的審美之旅,探索多變的“美”觀,從古希臘以降,直到今天,并研析歷世與美相伴相隨的價值理念。除了密切檢視視覺藝術,并援引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提供印證,他還擴大探討范圍,考慮愛情、女性的角色,以及丑、殘忍,甚至魔性等課題。
《美的歷史》將美的歷史脈絡呈現(xiàn),它不僅是一部藝術的歷史或美學史,而且是作者融合兩者為美的概念所下的定義,涵括的范圍自古典到現(xiàn)代。書中論及的美包含繪畫、雕刻、建筑、電影、攝影、裝置藝術以及文學等,領域廣泛,包羅萬象,以使廣大的讀者都能信服。
美學大師真知灼見;圖文闡釋天衣無縫;名家譯筆忠實典雅;豪華印裝典藏極品!
圖文館書系是中央編譯出版社夢想家分社的旗艦產品,致力于“讓書成為最精美的禮物”,已出版《美的歷史》《丑的歷史》《時間的故事》《圣經的歷史》《書店風景》《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電影》《閱讀的女人危險》《寫作的女人危險》《她的故事》《這是什么意思?》《世界宗教藝術圖典》《圓與方》《零ZERRO》《發(fā)明的歷史》《錢的歷史》《女人與珍珠》,即將推出《這就是藝術》《有生之年非讀不可的1001部書》《有生之年非聽不可的1001張唱片》《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幅名畫》《搖滾譜系》《藝術日課書》《攝影日課書》《感官的表面》《清單的眩暈》《夢書》等。
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現(xiàn)居米蘭,執(zhí)教于博洛尼亞大學。他是享譽國際的小說家、符號語言學權威、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出版過140多部著作,橫跨多個領域,都有經典性的建樹,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在歐洲已成為知識和教養(yǎng)的象征,知識分子都以書架上放一本艾柯的書為榮。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艾柯作品有《美的歷史》、《時間的故事》、《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其他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還包括《玫瑰的名字》《誤讀》《帶著鮭魚去旅行》《開放的作品》《波多里諾》《密涅瓦火柴盒》《悠游小說林》等近20本。
導論
比較表
裸體的維納斯
裸體的阿多尼斯
穿上衣服的維納斯
穿上衣服的阿多尼斯
維納斯臉與發(fā)
阿多尼斯有臉與發(fā)
圣母
耶酥
君主
女王
比例
第一章 古希臘人的審美理想
1. 繆斯的合唱
2. 藝術家的“美”觀
3. 哲學有談美
第二章 阿波羅式與戴奧尼索斯式
1. 德爾斐神
2. 從希臘人到尼采
第三章 美:比例與和諧
1. 數(shù)字與音樂
2. 建筑比例
3. 人體
4. 宇宙與自然
5. 其他藝術
6. 合目的性
7. 比例的歷史演變
第四章 中世紀的光與顏色
1. 光與顏色
2. 神是光
3. 光、財富、貧窮
4. 裝飾
5. 詩與神秘主義里的色彩
6. 色彩與日常生活
7. 顏色的象征意義
8. 神學家與哲學家
第五章 怪物之美
1. 以美麗刻畫怪物
2. 傳說中的畸怪生物
3. 普遍象征系統(tǒng)如何處理“丑”
4. 將“丑視”為美的一個條件
5. 丑:天然的好奇心
第六章 從田園到天使般的女性
1. 神圣與世俗之愛
2. 淑女與游吟濤人
3. 淑女與騎士
4. 詩人與難圓的愛
第七章 15至16世紀間的美
1. 發(fā)明與模仿自然之間
2. 擬像
3. 超感官之美
4. 維納斯
第八章 淑女與英雄
1. 淑女
2. 英雄
3. 實用之美
4. 官能之美
第九章 從優(yōu)雅到不安的美
1. 朝向一種主觀、多重的美
2. 風格主義
3. 知識危機
4. 憂郁
5. 尖銳、機鋒、巧喻……
6. 追求絕對
第十章 理性與美
1. 美的辯證法
2. 嚴格與解放
3. 王宮與花園
4. 古典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5. 英雄、肉體與廢墟
6. 新觀念、新題材
7. 女性與激情
8. 美的自由發(fā)揮
9. 殘酷與郁黯的美
第十一章 崇高
1. 新的審美觀
2. 崇高是偉大靈魂的回響
3. 自然里的崇高
4. 廢墟詩學
5. 文學上的“哥特”風格
6. 柏克
7. 康德的崇高論
……
第十二章 浪漫主義之美
第十三章 美成為宗教
第十四章 新的對象
第十五章 機器之美
第十六章 從抽象形式到物質的深度
第十七章 媒體之美
參考書目索引
作者索引
藝術家及其作品索引
導論
“美麗”,連同“優(yōu)雅”、“漂亮”、“崇高”、“奇妙”、“超絕”等措詞是我們表示喜歡某件事物時經常使用的形容詞。依此意思,美麗的與善的似乎是同一回事。事實上,在各歷史時期里,美與善也密切相連。
不過,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來判斷,我們往往不僅將我們喜歡的事物界定為好的善的,也把我們希望擁有的東西界定為好的善的。我們所認為好的事物,其數(shù)無限,兩情相悅之愛、誠實獲致的財富、精美的佳肴皆是,皆為我們所希望擁有。刺激我們的欲望者,謂之善。我們以有德之行為善,而且會有“但愿此事出自我手”之心,或者,見一善事,受其激勵而決心做一同樣可嘉之事。有時候,一事符合某種理想原則但苦難及身,我們仍視之為善,如英雄光榮就義、有人舍身救治麻風病,以及父母為救子女而犧牲生命。這些例子,我們認為其事乃善事,但我們出于自私或恐懼,寧可不要置身其境。我們認其為善,卻是他人之善,我們旁觀,帶著某種超脫,雖然也懷著某種情感,而且不無思齊之欲。形容我們寧可敬佩而不親履的有德之行,我們往往說,那是“美事”。
超脫的態(tài)度使我們將一件善事界定為美,而不起思齊置身其地之心。細想此點,我們就明白,我們談“美”時,是為一件事物本身之故而享受之,非關我們是否擁有此一事物。我們悅賞烘焙店櫥窗里一個結婚蛋糕,可能覺得其美麗,即使我們出于健康理由或當時并無食欲而不以其為該買之物。美麗的事物,如果是我們的,會使我們快樂,但即使屬于他人,也仍然美麗。至于有人見一美麗之物,例如偉大藝術家的畫,出于借擁有以傲人,或為了能夠日日觀賞之欲,或因其經濟價值巨大,而欲占為私有,當然又是另一回事。這些嗜欲、妒羨、占有欲、貪婪,與“美”的情操了無關涉。
口渴之人見水泉,急趨而飲之,初非賞愛水泉之美。他或她可能靜觀其美,亦是在其解渴之后。美感之異于欲望,關鍵在此。我們見人,對之并無性欲,或者,知道其人絕不可能為我所有,仍能視之為美麗絕倫。若我們對一人生出欲念(其人可能貌丑)但卻無法與之達成為我所欲求的關系,則痛苦隨至。
本書出古入今,第一要義是看看哪些文化、哪些歷史時期認識到,有些事物給人靜觀欣賞之樂,此樂獨立于我們對這些事物可能懷有的欲望。在這層意義上,此書不從任何先入為主的美學出發(fā),而是綜觀數(shù)千年來人類視為美的事物。
我們的另外一項指南是,現(xiàn)代為美與藝術之間打造的關系,并不如我們所想的這般一望可知。有些現(xiàn)代美學理論只承認藝術之美,因而低估自然之美,有些歷史時期則與此相反,認為美是自然界的特質(月光、精美的水果、美麗的顏色),“藝”之要務,是把東西做好,以所做之物善盡其用──畫家、雕刻家、造船家、木匠、理發(fā)師之作,皆可以“藝”稱之。到后來,為了將繪畫、雕刻及建筑區(qū)別于工藝,才有現(xiàn)代意義的“藝術”一詞。
不過,美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往往曖昧多層,原因是,自然之美雖獲偏愛,藝術能為自然做美麗的刻畫,亦屬公認之事,即使所刻畫的自然本身危險叵測或令人厭惡。
我們這本書講美的歷史,不是藝術史(或文學史、音樂史),因此,我們一路看美的歷史,將會隨時提到處理美與藝術之間關系的觀念。
大家一定會問:這本美的歷史為什么只征引藝術作品為其史料?理由是:古往今來,是藝術家、詩人、小說家向我們述說他們認為美的事物,而為我們留下美的例子的,也是他們。農夫、石匠、烘焙師、裁縫師也制作他們認為美麗之物,但其中只有非常少數(shù)能留存于世(瓶罐、牲口棲身的建筑、一些衣服)。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片言只字告訴我們,他們何以認為那些東西美麗,或者,向我們解釋自然之美對他們是何意義。藝術家刻畫谷倉、工具或身穿衣飾的人,我們才能借以猜測他們那個時代,匠人對美可能抱有的理想。然而我還是無法十分確定,有時藝術家畫他們當時的人,其靈感來自圣經時代或荷馬時代,而刻畫圣經或荷馬筆下的人物之時,又從當下處身時代的時尚汲取靈感。我們的見解雖有作品可征,但對這些作品絕難完全確定。不過,我們細心觀察之余,還是可以冒昧推論。思考古代藝術家或匠人之作,當時的文學或哲學文字往往可以借助。例如,雕刻羅馬式(Romanesque)教堂柱子或柱頭那些怪物的雕刻家是否認為那些怪物美麗,我們說不上來,但我們有圣伯納(St. Bernardo)的文字(他本人并不認為那些雕刻好或有用),可從中得知信徒頗得觀賞之趣(而且,圣伯納雖譴責那些雕刻,言下卻透露出他對其吸引力并非毫無感覺)。于是,感謝天意留此不容質疑的證言,我們可以說──根據12 世紀這位圣徒之見──那些怪物雕刻是美的(雖然道德上可以疵議)。
由于上述原因,本書只關注在西方文化中的美的觀念。我們擁有所謂原始民族的藝術品,比如面具、粗糙雕刻、雕刻,但我們沒有技術文本,以便告訴我們它們是用作靜觀、葬禮或單純日常應用。至于其他文化,雖說詩歌與哲學的典籍浩如煙海(比如印度文化或中國文化),即使傳統(tǒng)引導我們把某些概念譯成西方文字,比如“美”或“善”,但幾乎很難確定在哪點上它們同我們的一致。
我們說過,本書大部分將從藝術世界取材。不過,我們接近現(xiàn)代之際,也會用到除了純粹娛樂、廣告或滿足情色行為,別無藝術目的的材料,諸如商業(yè)電影、電視及廣告?zhèn)鬏數(shù)挠跋。原則上,偉大的藝術作品與美學價值稀少的作品,對本書價值相同,亦即協(xié)助我們了解特定時代的美的理想。
如此說來,本書可能招來相對主義之譏,仿佛我們認為美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文化而轉移。我們正是此意。前蘇格拉底學派哲學家色諾芬尼(Xenophanes of Colophon,公元前560—前478 年)有一段著名的話:“假使;蝰R或獅子有手,能如人一般作畫,假使禽獸畫神,則馬畫之神將似馬,牛畫之神將似牛,神之狀貌各如它們自己!保–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 V, 110)
美的觀念千匯萬狀,在這些變化之上,可能有某種施諸百世萬族而皆準的規(guī)則。本書并不期望不計代價地搜尋這些規(guī)則。我們不作此意圖,而只期凸顯差異。至于是否在差異底下尋找萬流歸宗的統(tǒng)一,只讀者自便。
本書謀篇命意的原則是,美向來并非絕對、顛撲不破的,而是隨歷史時期與國家之異而異,非僅物理美如此(包括男、女、風景),神、圣徒、觀念之美亦然。
本書如此命意,對讀者最為尊重。我們將會看到,同一時期,畫家與雕刻家歌頌一種美的典型(人、自然、觀念),文學家卻歌頌另一種典型。某些希臘詩人吟詠的女性美,在后世某個時代才由畫家與雕刻家實現(xiàn)。另一方面,我們只要想想,下一個千年,火星人驀然碰見一幅畢加索的作品,以及畢加索同時代的愛情故事里描寫的美女,這位火星人將會何其詫異。他不會明白這兩種美的觀念有何關系。所以,我們必須花些工夫,看看不同的美的模式如何并存于同一時期,以及其他模式如何穿越不同的時期彼此呼應。
本書一開始就將全書的編排與靈感和盤托出,讓讀者嘗一臠而知鼎味。全書起始,排列出一系列對照圖表可見,不同時代里,有時彼此相距遙遠的哲學家、作家、藝術家如何重拾并發(fā)展(或許加以變化)紛繁多樣的美的觀念,在此圖表可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