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圣經譯叢:經濟學原理(珍藏本)》是由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著名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英國“劍橋學派”創(chuàng)始人阿弗里德·馬歇爾所著。這本書中所闡述的經濟學說是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是新古典學派的代表。盡管馬克思的《資本論》已經揭穿了庸俗經濟學的辯護理論,但它對現(xiàn)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仍然有很大的影響,是現(xiàn)代微觀經濟學基礎。
原著第一版序言
原著第八版序言
第一篇 導言
第1章 緒論
1.經濟學既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宗教力量和經濟力量共同塑造了世界歷史
2.貧困是否必然令經濟學家最關心
3.經濟學主要是最近才得到發(fā)展
4.競爭可以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但即使當競爭是建設性的時候,也沒有像合作那樣有利。不過,近代商業(yè)的基本特征是產業(yè)和企業(yè)的自由、自力更生及未雨綢繆
5.有關這些特征和經濟學發(fā)展的概述,已從本篇移至附錄一和附錄二
第2章 經濟學的實質
1.經濟學主要研究人類活動的動力和阻力,這種動力和阻力的數(shù)量只能大略用貨幣來進行衡量。不過,這種衡量僅指動力和阻力的數(shù)量而言。不論是高尚的還是卑鄙的動機的質量,在性質上都是無法衡量的
2.同一先令衡量的動力計算起來應是窮人比富人大,但經濟學通常尋求不受個人特性影響的廣泛結果
3.習慣本身大都基于有意識的選擇
4.經濟動機不全是利己的。對金錢的欲望并不排斥受金錢以外因素的影響,欲望本身也許是出于高尚的動機。經濟衡量的范圍可以逐漸擴大到包括許多利他的活動在內
5.續(xù)前
6.共同活
……
2 經濟學原理動的動機對于經濟學家具有巨大和日益增長的重要性
7.經濟學家主要是研究入的生活的一個方面的;但是這種生活是一個真實的人的生活而不是一個虛構的人的生活。參看附錄三
第3章 經濟學普遍原理或經濟規(guī)律
1.經濟學需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但源于不同的目的,采用這兩種方法的比重也有所不同
2.規(guī)律的性質:自然科學的各種規(guī)律有著不同的準確性。社會和經濟的規(guī)律相當于比較復雜和不太精確的自然科學的規(guī)律
3.續(xù)前
4.“正常的”這一用語的相對性
5. 一切科學的學說無不含蓄地假設某些條件,但經濟學的假設在經濟規(guī)律中卻特別明顯。參看附錄四
第4章 經濟研究的次序與目的
1.第2章和第3章的大意
2.科學研究不是按照要達到的實際目的來排列的,而是按照所研究的課題的性質來排列的
3.經濟學研究的主題
4.激勵現(xiàn)在的英國經濟學家進行實際問題的研究,雖然這些問題并不完全屬于經濟學的范疇
5.經濟學家需要訓練自己的知覺、想象、推理、同情和謹慎的能力
6.續(xù)前
第二篇 基本概念
第1章 緒論
1.經濟學將財富看做是滿足需要的東西和努力的結果
2.對性質和用途都在變化著的東西進行分類的困難
3.經濟學必須遵循日常生活的實踐
4.有必要清楚地說明概念,但沒有必要硬使用術語
第2章 財富
1.財物一詞的專門用法。物質商品。私人財物。外在的財物和內在的財物。可轉讓的財物和不可轉讓的財物。自由財物。可交換的財物
2. 一個人的財富是由他的外在的財物中的那些能用貨幣衡量的東西構成的
3.但是,有時廣泛使用財富這個術語似包括一切個人財富在內更為妥當
4.共同財富中個人應得的部分
5.國家的財富。世界的財富。財富所有權的法律根據
6.價值。暫時用價格來代表一般購買力
……
第三篇 論需求及其滿足
第四篇 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
第五篇 需求、供給與價值的一般關系
第六篇 國民收入的分配
附錄一 自由工業(yè)和企業(yè)的發(fā)展
附錄二 經濟學的發(fā)展
附錄三 經濟學的范圍和方法
附錄四 抽象推理在經濟學中的運用
附錄五 資本的諸定義
附錄六 物物交換
附錄七 地方稅的征稅范圍及有關政策的幾點建議
附錄八 關于報酬遞增靜態(tài)假設運用的局限性
附錄九 李嘉圖的價值論
附錄十 工資基金學說
附錄十一 幾種剩余
附錄十二 李嘉圖關于農業(yè)稅和土地改良的理論
數(shù)學附錄
英漢人名、地名、術語對照表
如果各工業(yè)部門發(fā)奮建立幾種勞動效率標準和相應的工資標準,一旦物價高漲的巨潮過去了,就迅速降低適應這種暴漲的高額貨幣工資標準,那么在長期內各部門都會獲得較大的利益。這種調節(jié)存在著許多困難,但是如果普遍而明確地認識到通過阻礙任何工業(yè)部門的生產而取得的高額工資,勢必會增加其他部門的失業(yè)人數(shù)這一事實,那么也許會很快獲得這種調節(jié)。因為醫(yī)治失業(yè)唯一有效的藥方就在于不斷地使手段和目的相適應,這樣才能使信用建立在相當可靠的基礎上;才可以將信用的任意膨脹(一切經濟病癥的主要原因)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
這個問題不便在這里加以論證,但略需解釋一番。穆勒說得好:“構成商品支付手段的東西僅僅是商品而已。各人用來購買他人產品的支付手段是由他所擁有的那些東西構成的。所有賣主不可避免地都是買主(就此詞的意義來說)。如果我們能把全國的生產效率立即提高一倍,就會使各個市場的商品供應量增加一倍,但同時我們會使購買力提高一倍。每個人的供給和需求都增加一倍,每個人能買的東西也增加一倍,因為每個人拿出交換的東西也增加了一倍!
雖然人們有購買能力,但是也許不愿使用它。因為一旦破產動搖了信心之后,便不會用資本來成立新公司或擴大舊公司,興修鐵路的工程無人問津;船只停運,新船訂單絕跡;對挖掘機幾乎沒有任何需求;對建筑業(yè)和機器制造業(yè)的工作需求也不大。總之,在任何生產固定資本的企業(yè)中,工作都很少。這些行業(yè)中的資本家和技術工人賺得極少,從而購買其他行業(yè)的產品也極少。而當其他行業(yè)發(fā)覺自己的商品銷路很差時,便會減少生產量;收入也減少了,因此,購買量也減少了。對這些行業(yè)商品需求的減少,使它們對其他行業(yè)的商品的需求也減少,結果全國商業(yè)一片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