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師”二字的釋義,字里行間都透著一股鄭重:在某一領域有突出成就、德高望重的人。且自封的不算,要公認,要世人皆認可,提起一個名字,人人都不由自主地在其后加上“大師”二字,那才算是地道的大師。算起來,從古至今能配得起“大師”二字的人,著實不多。大師不同于圣賢,圣賢以上是神明,而大師以下則是我們尋常眾生。圣賢幾乎從不出錯,而大師包含在眾生里,他們領悟了通往“完人”的真諦。
哲理在大師的燈里,也在我們的頓悟里。所有哲理歸根結底,都有一副樸素的容顏。那些看似高深的命題、煩瑣的辯證過程,都將歸結為一些老掉牙的字眼,像善良寬容, 前言
“大師”二字的釋義,字里行間都透著一股鄭重:在某一領域有突出成就、德高望重的人。且自封的不算,要公認,要世人皆認可,提起一個名字,人人都不由自主地在其后加上“大師”二字,那才算是地道的大師。算起來,從古至今能配得起“大師”二字的人,著實不多。大師不同于圣賢,圣賢以上是神明,而大師以下則是我們尋常眾生。圣賢幾乎從不出錯,而大師包含在眾生里,他們領悟了通往“完人”的真諦。
哲理在大師的燈里,也在我們的頓悟里。所有哲理歸根結底,都有一副樸素的容顏。那些看似高深的命題、煩瑣的辯證過程,都將歸結為一些老掉牙的字眼,像善良寬容,誠實友愛,諸如此類。這些字眼從不花哨,花哨的是這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字眼們守在嘈雜的世界里,安靜地等待著和我們的心靈接洽,等我們剝開塵世浮華的外衣,剝下一層欲望,剝下一層貪婪,再剝下一層苦惱。等我們剝下種種負累,重重紛擾,那些樸素的老套字眼,就會帶著最強大的力量,駐扎進我們心里。然后它們會指揮著我們的心,重新看清這世界里深藏的諸多美好。指揮著我們打起精神,發(fā)自肺腑地歌頌著我們的人生、生活、世界。
在這書里,哪怕你只看見了大師模糊的剪影,哪怕你只讀到了只言片語,哪怕只有一閃而過的心動,但這剪影、這片語、這心動倘若給你過感悟,也請鄭重記下。人生是一本厚重的筆記,讓它豐盈起來的,恰好是這或短暫或深刻的感觸的點滴疊加。等到了歲月深處,重新翻開你的人生筆記,一定會有某一時刻,你會由衷感恩:這一生里,有無數次,我曾深深地被打動過。
大師用他們智慧的思想來觀察、探究、感悟人生,并將真諦與我們分享。馮友蘭和我們分享了他在破解人生這道謎題時的種種感觸;梁漱溟和我們分享了他在參透人心時所得的真諦;胡適求證了漫長人生旅程里的種種可能;季羨林看透了人生并無完滿;超凡的李叔同規(guī)勸世人如何在喧囂的凡塵里煉就一顆初心;林語堂的哲理從來不沉重,他倡導快樂的人生,并致力于研究在這苦短的人生里,如何過得快樂;金岳霖雖然畢生研究理性至上的邏輯學,但并不妨礙他把自己樸素的人生活出了一道道哲理;和金岳霖的童真不相上下的是梁實秋不像話的浪漫,住在雅舍里,過著雅生活,但他仍然記得,情理相依傍,這雅興才能更悠遠綿長。
總之,在這本書里,你可以用心地咀嚼大師的人生至理,并從中有所體悟。
編著者
2014年11月
伊寧,記者,北京大學文學基地班畢業(yè)。喜歡閱讀有故事的人,在他們身上尋找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個人都不能生而知之,聽別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第一卷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第一章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活著是上天給予的一種恩賜
知己不足,而后曉天下
完滿之事古難全,不如淡然
第二章 不能糊涂,不如糊涂
被動得生之為人,清醒得走完一世
姻緣糊涂派:韶光用在刀刃上
憑心論毀譽,不煮糊涂粥
小不忍則犯大糊涂
第三章 人心如鏡,映照百相人間
孝為先,別冷落了人間第一愛
繞行,也許成功等在轉角處
人生無欲品自高
世間百態(tài),萬變不離禮節(jié) 第一卷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
第一章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活著是上天給予的一種恩賜
知己不足,而后曉天下
完滿之事古難全,不如淡然
第二章 不能糊涂,不如糊涂
被動得生之為人,清醒得走完一世
姻緣糊涂派:韶光用在刀刃上
憑心論毀譽,不煮糊涂粥
小不忍則犯大糊涂
第三章 人心如鏡,映照百相人間
孝為先,別冷落了人間第一愛
繞行,也許成功等在轉角處
人生無欲品自高
世間百態(tài),萬變不離禮節(jié)
第二卷 馮友蘭:人生是道解不完的謎題
第四章 何為人生,人生為何
人生無真相,唯有煙火尋常
最美人生,莫過相忘于江湖
理智為先,妥帖了荒蕪人生路
世上凡人皆不朽
第五章 探索理想國,體悟中庸道
人生四境,一境一世界
沿循中庸道,走一段不偏不倚的人生
因為了解,所以明達
最虛妄的謊,是自己騙自己
第六章 聽幸福呢喃出人生謎底
私心不在,幸福就會來
太好命,還是對手太不幸
道德無關天資,人皆可以為堯舜
詩意人生風流心,平凡日子也深情
第三卷 梁漱溟:生有涯,而人心參不盡
第七章 心是根本,根本沒那么復雜
生命是一場無目的的向上奮進
以萬變的靈活,應對萬變的人生
靜聽心弦,有計劃的心靈不亂章法
理與情,據之心兩端
第八章 出世在心,入世為人
向前“逐求”——有所求,故有所逐
停下調和——人生太苦,欲"厭離"
喜樂常有,只怕人心太昏昧
謀生,究竟在謀什么
第九章 一個人悠然生活,一顆心靜默思索
人生基本是孤獨的
不跟隨,是我最鏗鏘的獨行
朝思人生,暮想己過
靜心,在安穩(wěn)中開啟靈性創(chuàng)造
第四卷 李叔同:凡人亦能煉天心
第十章 也讓人生“索性”一把
千金難買年少,索性放手尋夢去
命里浮華若朝露,索性關了戒門
論人是非乃大禍,索性寡言
一生真?zhèn)握l知曉,索性不辯
第十一章 探望人性中的黑暗,換一片花開
“;ā蔽⒈,愛惜它才開
為自己辛勞,靠兩手兩腳栽花開
取舍之間,唯心而已
第十二章 用一顆“空心”,盛裝世間美好
把私欲清空,用慧心惠人
清空心靈,悠游人世間
心中無嗔便是凈土
第五卷 胡適:人生是一個漫長的求證過程
第十三章 給人生一個假設,給命運萬種可能
質疑,是人生最初的清醒
自問,給人生一場低調的冒險
假設,如果人生有另外一種可能
踐行,試探可能的人生是否可行
第十四章 不必多心, 這世界只需要你用心去愛
要快樂,就把每個人都假設成好人
有一說一,贈人一份樸素的公平
心堅定,流言也繞行
成見不除,必受其障礙
第十五章 把自己鑄造成器,將人生粉飾成花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想收獲清香,必先種下一株花
最真實的你,便是最好的你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第六卷 林語堂:做個途經塵世的快活過客
第十六章 人生不過如此
人生太嚴肅,請自尋享樂之道
人生無盛宴,只要胃口好
睜一只眼尋幸福,閉一只眼去寬恕
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就有什么樣的人生
第十七章 閑適生活,幽人生一默
適度生活,適度享樂
身忙心不忙,悠閑也占生活一席之地
幽默,給嚴肅人生兌點糖
第十八章 把日子過成藝術
貧賤夫妻也能“百事可樂”
風景不轉心境轉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七卷 金岳霖:地上生活浪漫情,云端分析理性魂
第十九章 此情只應天上有
物我兩忘,是為人生極致
榮辱名利,抵不過“玩味”二字
童心不泯,人最真
第二十章 活著是一個迷中求悟的過程
困惑源于誠實,追尋必定勇敢
人生本無目的,過程即目的
執(zhí)著是永恒的浪漫
第二十一章 活得簡單,所以活得自由
仁厚的心靈不會被辜負
世事如云,從容觀其變遷
各有各的苦樂,何必紛爭
第八卷 梁實秋:情理相互依傍的人性,比生命更長
第二十二章 遍嘗人間百味情
寂寞是種清福
君子情誼,清淡了人生
第二十三章 向理性低首,才是人性常態(tài)
合理罵人,罵人亦合理
像愛生命一樣愛時間
讀好書是一種便捷的修行
第二十四章 雅興雅趣雅生活
給浮躁一劑定心丸
忘記不一定是壞事
往來的是人情,不是禮品
第一卷
季羨林
不完滿才是人生
拋去外界的浮名不談,歸根結底,季羨林不過是個一生都不怎么完滿的平凡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一個命運幾經坎坷的老者,將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練給他帶來了怎樣的冥思?名利、學識、地位……哪些是他用一個世紀的光陰錘煉的“真金”?哪些才是最值得我們去學習和膜拜的?在厚重的生命沉思面前,語言是最無力的表達。如果非要對這個問題刨根問底,季羨林,這個將要百歲的大師給予我們的人生寄語只有一個字:真。對親人,要付出真愛;對朋友,要付出真義;對工作,要施以真心;對人生,要甘灑真情。
以真示人,除去虛假的遮掩,才能換來他人的熱心腸和真性情。但是,想做到這點,談何容易?
季羨林在6歲的時候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求學,他忘卻貧困的出身,以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在別人看來很難完成的學業(yè)。此后,他走上講臺,教書育人,一場大難卻在不期間墜落,“牛棚”便成了他生命中難以泯滅的印記?嚯y最深處也是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這個自語極倔的老人,在經歷過多次折磨之后,也動過自殺的念頭。但在一次批斗后,他竟然“意外地”挺了下來!斑@我都能忍受,還怕什么呢?”于是,季先生便不再尋死,這一“挺”,生命就再也沒有倒下。即使,那時候的活比死亡更加艱難。
季先生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刻得到了幾個朋友的幫助,雖然僅僅是幾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和細節(jié),但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已實屬不易,對此季先生也銘記終生。這也成為他交友的重要準則:危難時刻出手相助的人才是真朋友,真心才能換來真情意。
當陰霾過去,原本失去的東西又重新回歸的時候,短暫的喜悅過后是長久的淡然。他把倒霉和轉運這兩件事看得很淡,他明白,即使一個人再輝煌,也有跌入低谷的時候!叭旰訓|,三十年河西”,生命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看似偶然的災難令人猝不及防,但這“偶然”對于生命來說,也是某種“必然”,于是承受。承受不是艱難的忍受,而是豁然的接納,生命因此更加充實和不可戰(zhàn)勝。
面對那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官復原職”的季先生原本“有能力”進行反擊,但他說: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是身不由己,不報復他們,也是在原諒自己,因為自己曾經是他們中的一員。
一切又都重新好了起來,工作得以順利進展,學術研究再現第二春。很多事情在發(fā)生變化,不變的是季先生嚴謹的治學和研究態(tài)度:實事求是、一絲不茍、鼓勵創(chuàng)新、務實不務虛。事業(yè)和名望上的輝煌沒有讓季先生忘乎所以,他依然覺得自己是個平常人,有著每個人都有的情感:愛妻子,愛母親,愛他那只跟隨了自己多年的老貓。
這不完滿的一生給了季羨林無數的智慧啟迪。他把這些智慧記錄下來,傳送世人,不過是想讓人明白,既然事事不完滿,不如我們淡然處之,凡事看開。
第一章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活著是上天給予的一種恩賜
在季羨林看來,從古至今都不存在一個百分百完滿的人生。所以他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從古人的詩詞、民間的諺語里我們就不難看出其中的道理。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這條真理在一切人身上都適用。
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就連穩(wěn)坐龍位的皇帝都有他的難言之隱:雖然表面上看,皇帝能夠為所欲為,操控天下,但與此同時,皇帝們也要承受著宮廷內部的殘酷爭端,他們“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出!本瓦B史上那些英明神武的君王都曾夢想著超越生死,長生不老,妄圖永保皇位。
帝王且有不如意之事,更不要說我們這些平頭百姓了,命運織就一張疏而不漏的網,讓我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么完滿呢?當我們明白了這個平凡的真理,也就能夠看開,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恩賜,月雖有陰晴圓缺,但至少活著的我們曾見過它圓滿時的美景。人有悲歡離合,雖不能常相見,但至少活著的我們尚且能夠彼此想念。所以說,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天大的恩賜。
在季羨林走過的幾十年漫漫長路中,酸甜苦辣都曾經經歷過。喜事是自己的事業(yè)與學業(y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在國際上也是德高望重的權威?嗍率窃浽馐苓^迫害,人生最苦悶最無望的階段也是在那個時候。那時的季羨林覺得自己仿佛已經無路可走,看不到丁點兒的希望,但他沒有放棄,撐過去了,人生便多出一條路。
等到季羨林一路這樣走來,縱然有萬般無奈,也終于將人生看開。萬念俱灰時的那些自殺的念頭,再也不會冒出來。彼時的季羨林經歷人生重重風雨,已經相信人生總有路可走,相信問題總有解決的希望,很多“不可能”就會變成可能,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活著就是一種恩賜,后來的他便學會了珍惜這種恩賜。
很多時候,人生并不是因為擁有全部而獲得幸福,有時雖然不夠完美,卻在殘缺中獲得意外的驚喜,生命也因此迎來無限轉機和希望。當我們有了這種覺悟,便會生出感恩的心,便有了勇氣和智慧勇敢地正視與面對人生的不完滿。有時,過于順利和完美,反而會令我們感到乏味,以致心生厭倦,不再珍惜。亞歷山大大帝因為沒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歡玩牌者若是只贏不輸就會失去打牌的興趣。西方諺語說:“你要永遠快樂,只有向痛苦里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尋找,最輝煌的人生也有陰影陪襯。當你感覺到缺憾,你就體會到了人生五味,而這就是季羨林說的不完滿中的完滿,這就是真實而完整的百味人生。
知己不足,而后曉天下
懂得了人生的不完滿,學會了知足,已經能夠讓我們向幸福人生靠近一大半。但光有這種知足還不夠。要想更透徹地體會這個世界,體悟我們的人生,我們還要知自己的不足。
季羨林曾經寫過一篇名為《反躬自省》的文章,里面提到,知己的不足,要從認識自我開始。他以自己為例,開始剖析。他說,自己并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資質中等,喜愛繪畫和音樂。但中學的時候,他的繪畫水平已落后其他同學,他也曾深深地為此傷心無奈。季羨林覺得自己是個謹小慎微、性格內向之人,有自己的私心,但也會為別人著想。曾經犯過錯誤,傷害過一些人,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會挺身而出,不計較個人利害。所以,整體來講,季羨林覺得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講原則的人。因此后來,當他發(fā)表了那些感悟人生,探討天下的人生哲理時,才能夠讓世人信服和學習。這就是“知己不足”的力量,這力量不僅讓季羨林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世界。倘若我們普通人也能夠常常做到“知己不足”,在這過程里會有怎樣的收獲,自然可想而知。
人們常用“自省”這個詞來警示自己、提醒他人,但是對“省”的真正含義或許并未全然知曉。省有兩解:一解為省悟,一解為反省。先有省悟,后有反省。省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反省則為自我檢查之意。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季老這樣清晰地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歷來就是最難解決的命題之一,這需要一定的方法。莊子給出的方法就是“心齋”,季羨林他的著作里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日,孔子弟子顏回對孔子說:“老師,我想出去做事,除暴安良,接濟貧苦人民。”孔子卻說:“你現在不能出去,你還不成熟,過于浮躁,還沒有認清自己,做什么事都不會成功,你還是先去齋戒吧!鳖伝鼐驼f:“我從小家里就窮,很少吃肉喝酒,這算不算齋戒呢?”孔子說:“你指的是祭祀上的齋戒,我說的是心的齋戒。在生活中,你不僅要通過耳朵去聽,還要通過心和氣息去感受,將感受到的氣息回歸內心,形成自我認知,這就是心齋!
著名學者于丹說:“我們每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fā)現和向內觀看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fā)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fā)現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她說的這段話就是心齋的另一種解釋,也是認知自己的一種獨特方式。認清了自己,便可獲得一個更廣闊的人生境界,收獲也可更加豐盈。
同時,認清自己就可進入自省的第二層意境:反省、自我檢查。《論語》里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宋代的朱熹也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意皆在反省。反省可“自知己短”,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有人也會懷疑反省的作用,認為反省并不見得有多大作用。但是,真正懂得反省的人,經過它的蕩滌,日臻完善。
完滿之事古難全,不如淡然
但凡能徹底覺悟“人生是不完滿的”這個平凡哲理的人,通常都是經歷過人生悲喜,將世事看開的人。人間萬象已看過,練就了不懼不喜的心態(tài),凡事都能夠淡然處之。
當一個人從最初的少不更事到歷經滄桑之后的寵辱不驚,從少年、中年到老年,變化不僅僅是時間,更是一個人歷經世事之后的處事態(tài)度。從最初的浮躁、火暴與不安,轉變?yōu)楹髞淼牡、從容和平和,是心境的轉變,也是人生態(tài)度的轉變。季羨林就是這樣的人。
他曾經在文章中將“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兩句詩形容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對這個座右銘的解釋是“隨遇而安”,是面對任何事都平和地對待,不大喜不大悲。在他眼中,一切仿佛浮云,再激蕩的情緒,也可以用隨和平穩(wěn)的態(tài)度表達。季老經歷過少小的困苦,學業(yè)的突飛猛進,也遭受過巨大的人生打擊。曾經的痛苦無以言表,但這一切終究還是過去了。
這一切對季羨林而言就是厚重的人生積淀,是他繼續(xù)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的資本。而到了晚年,這積淀或許就是季老的淡然一笑,是面對即使天大的事情也不會情緒奔涌的平常心。以平常的心境對待事物,生命才能達到祥和。
因為了解人生的不完滿,才能夠有淡然的平常心。擁有平常心并不是始于今人,古代圣人也是如此。孟子一生思想不為當世君主所接受,還受到各種中傷。但他為人豁達,只一句“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意思是我的思想如果可行,那么自然會被推行。如果行不通,我自己也會見勢而止。而行得通或行不通則不是人力可以安排的,這需要靠天意了。這句話體現了孟子的人格魅力,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得機會,救天下,救國家,救社會;不得機會,則自己修身養(yǎng)性,一切處之泰然。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充滿苦難,總是在得意與失意之間游走,患得患失就會永無寧日,這樣的人生是可悲的。因此,面對人生的榮辱,何不以平常心處之?
平常心不是漠視,而是以盡可能平淡的心情面對已經發(fā)生的事,這會讓痛苦盡快消退,讓歡愉不沖昏頭腦,生命也會在一種寧靜、自然的狀態(tài)中存在,這也就是季羨林所推崇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所以,用平常心面對一切,當你能夠了解人生的不完滿,因為這份不完滿,經歷了很多人生悲喜之后,持一份淡然心境,在寧靜中感受至美,在平常中體會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