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民皇帝朱元璋開國,終至明思宗殉國,經(jīng)歷276年。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shù)年即驅逐元帝,統(tǒng)一華夏,好不容易將當時的外族趕出中土,卻又怕不斷的騷擾,只好將長城筑高筑厚。也唯有此時,出現(xiàn)一位七次下西洋的鄭和,帶著當時的最高科技,龐大船隊大大宣揚明帝國的勢力。明成祖以善戰(zhàn)奪得政權,并將國都由南京遷移到北京,往后將近五百年,帝國中心始終不曾離開北京。
歷朝通俗演義套裝內容簡介:
1916年開始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這即是一部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學巨著,閱讀《歷代通俗演義》,既可以了解中國歷史,又可以欣賞傳奇故事,能夠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亦能最大限度地做到普及歷史常識,是一部具備再版價值的圖書。本套數(shù)增加了插圖,選配了符合歷史事件的版畫,可以將歷史事件更直觀、清晰的呈現(xiàn)給讀者。
1、毛澤東終其一生的枕邊書。
“請購整個中國歷史演義兩部(包括各朝史的演義)。”(“整個中國歷史演義”即蔡東藩所著《歷朝通俗演義》)——毛澤東致電黨中央派駐西安聯(lián)絡局局長李克農。該書是毛澤東一生的枕邊書,并推薦給兒子毛岸英和其別的人來閱讀!
2、中國唯一一套貫穿2000年的歷史演繹巨著。
蔡東藩以正史為經(jīng)、軼聞為緯,從秦朝到民國2000余年歷史,用《三國演義》式的語言,寫成了這套中國最完整的歷史小說。自出版以來,累計銷量超過1000萬冊。
3、作者耗時十年終完成的巨著。
蔡東藩從1915年開始創(chuàng)作《清史通俗演義》,至1926年《后漢通俗演義》出版,整套《歷朝通俗演義》耗時十年才全部完成。本套書初版11部全部是石印線裝本。1935年改為鉛印,分裝44冊,增加了許廑父續(xù)寫的《民國通俗演義》后40回。全套書共11部,600余萬字。
4、原汁原味,保留作者自己批注的注釋、夾批和后批。
該書的一大特色就是蔡東藩自己為著作批注的注釋、夾批和后批,自批自評,行文嬉笑怒罵、妙趣橫生,全部按原文保留。
5、兼具故事性與史料真實性于一書,備受史家稱贊。
這套小說除極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還極其重視史料的真實性。不但可以作為普通讀者的休閑讀物,也可以作為歷史愛好者的參考書。僅從歷史知識普及性一項來說,國內無書出其右。備受當代、后世史學家稱贊,被譽為:“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
蔡東藩(1877~1945年),浙江省山陰縣臨浦(今屬浙江蕭山)人,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有時寫成東帆),民國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14歲中秀才,后又進京朝考,名列優(yōu)貢,分發(fā)福建候補知縣,因不滿官場惡習,數(shù)月即稱病回鄉(xiāng),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紹興等地教書。1916年開始蔡東藩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內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人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蔡東藩這套演義重史輕文,盡管略輸文采,但卻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華通史,為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
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
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
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zhí)斓v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
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采石
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
第七回 朱亮祖戰(zhàn)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
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
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
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zhàn)偽漢主
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
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
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jié)
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
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
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
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zhàn)朔方
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泄逆謀奸相伏誅
第十九回 定云南沐英留鎮(zhèn) 征漠北藍玉報功
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
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
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
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
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
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臺妖婦揭竿
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shù)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
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jiān)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
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
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
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
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
江山無恙,大地春回,日暖花香,窗明幾凈,小子擱筆已一月有余了;貞浫ツ昃幨觥对费萘x》,曾敘到元亡明續(xù)的交界;嗣經(jīng)臘鼓頻催,大家免不得一番俗例:什么守歲,什么賀年。因此將元史交代清楚,便把那管城子放了一月的假,F(xiàn)在時序已過去了,身子已少閑了,《元史演義》的余味,尚留含腦中,《明史演義》的起頭,恰好從此下筆。淡淡寫來,興味盎然。元朝的統(tǒng)系,是蒙族為主;明朝的統(tǒng)系,是漢族為主。明太祖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shù)年即驅逐元帝,統(tǒng)一華夏,政體雖猶是君主,也算是一位大革命家,大建設家。嗣后傳世十二,凡一十七帝,歷二百七十有六年,其間如何興?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統(tǒng)有一段極大的原因,不是幾句說得了的。先賢有言:“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國必興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國必衰亡。”這句話雖是古今至言,但總屬普通說法,不能便作一代興衰的確證。
小子嘗謂明代開國,與元太祖、元世祖的情形,雖然不同,但后來由興而衰,由盛而亡,卻蹈著元朝五大覆轍。看官欲問這五大弊嗎?第一弊是骨肉相戕;第二弊是權閹迭起;第三弊是奸賊橫行;第四弊是宮闈恃寵;第五弊是流寇殃民。這五大弊循環(huán)不息,已足斫喪元氣,傾覆國祚;還有國內的黨爭,國外的強敵,膠膠擾擾,愈亂愈熾,勉強支持了數(shù)十百年,終弄到一敗涂地,把明祖創(chuàng)造經(jīng)營的一座錦繡江山,拱手讓與滿族,說將起來,也是可悲可慘的。提綱挈領,眼光直注全書。目今滿主退位,漢族光復,感世變之滄桑,話前朝之興替,國體雖是不同,理亂相關,當亦相去不遠。遠鑒胡元,近鑒滿清,不如鑒著有明,所以元、清兩史演義,既依次編成,這《明史演義》,是萬不能罷手的。況乎歷代正史,卷帙最多,《宋史》以外,要算《明史》。若要把《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從頭至尾,展閱一遍,差不多要好幾年工夫,F(xiàn)在的士子們,能有幾個目不窺園,十年攻苦?就使購置了一部《明史》,也不過庋藏書室,做一個讀史的模樣,哪里肯悉心翻閱呢?并非挖苦士子,乃是今日實情。何況為官為商為農為工,連辦事謀生,尚覺不暇,或且目不識丁,胸無點墨,怎知道去閱《明史》?怎知道明代史事的得失?小子為通俗教育起見,越見得欲罷不能,所以今日寫幾行,明日編幾行,窮年累月,又輯成一部《明史演義》出來。宜詳者詳,宜略者略,所有正史未載,稗乘偶及的軼事,恰見無不搜,聞無不述,是是非非,憑諸公議,原原本本,不憚瑣陳?垂俨灰菂挘∽右f到正傳了。說明緣起,可見此書之不能不作,尤可見此書之不能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