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從哲學的角度,論述了法國著名畫家塞尚的繪畫藝術(shù)及繪畫美學。內(nèi)容包括:孤獨與究極、蒼茫的宇宙、焦慮之旅、永恒的自然、生命的歷程、風格、感覺的實現(xiàn)等。
時間與空間的存在,可說是人類高度表達世界中,所不可或缺之方法性的中心題旨或關鍵。但時間的存在,尤超越于空間的存在,常使人不能真得其究竟,所以說若就人類表達之事實來說,大凡都在于空間的范疇中了。這不但對于哲學是如此,對于科學是如此,對于空間性藝術(shù)之繪畫來說尤其如此。我們假如能真知一種繪畫之空間的表達方式,大概就算是我們對此繪畫,有了一種比較方法性的嚴正認識了。
史作檉,哲學思想家、詩人,兼及繪畫藝術(shù),早年就讀于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曾任教于臺灣大學、臺灣文化大學、臺灣新竹高中,并在臺灣各大學巡回演講,在臺灣師范大學舉辦講座,極受歡迎。有五十多部著述,擁有廣泛影響。北大出版社第一次推出臺灣詩人思想家史作檉系列“未名·大思想隨筆”,包括《三月的哲思》、《三月后的五卷》、《九卷》、《時間中的苦索》、《塞尚藝術(shù)的哲學隨想》、《倫勃朗藝術(shù)的美學內(nèi)涵》、《聆聽的世界》、《藝術(shù)的終極關懷》、《美感與安慰》、《形上美學》、《哲思日記》、《生命現(xiàn)象》、《中國哲學的智慧》、《憂郁是中國人的宗教》。
(1) 在臺北陽明山的文化大學的校舍陽臺上,望著眼前的山丘。在這春天的季節(jié)里,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似乎都知道自己的“自然之道”在那里。
(2) 提筆寫史作檉這本《塞尚藝術(shù)的哲學隨想》一書的導讀,禁不住地,我想到塞尚的這段話:
我們和自然的接觸,即獲得一種訓練,但我們卻只有靠了專心一意的鉆研,才能將混亂的視覺納入秩序。所以說,藝術(shù)即以人的感覺,通過視覺的確立,所完成的一種“結(jié)構(gòu)”之理論……
(3) 史作檉在這本《塞尚藝術(shù)的哲學隨想》的書中,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正是要指出塞尚通過繪畫藝術(shù)的窮盡表達,來“結(jié)構(gòu)”出人與自然的永恒關系。
(4) 如果認清了這一點,在閱讀本書《永恒的自然》一節(jié)時,就能了解作者在書中為什么會引用塞尚的一段話,來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所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會散滅或消失,但自然卻始終如一!匀荒艘挥篮阒铩
(5) 接著本書作者也更進一步地提到:
人永遠有一個達不到的世界存在著,甚至就是我們知道了,也一樣說不出來。但盡管如此,我們依舊不休止地追求下去,因為正有一片永恒的自然在那里,于是我們便不能不以永恒的追求去獲致它,甚至就當我們明明知道追求不到時,我們依舊如此不休止地追求下去,此即永恒的追求,此即永恒的心靈、永恒的自然,同時亦即一種人的永恒性。
(6) 看了上面的這段話,我們就不難體會出“永恒的自然之道”,在史作檉的藝術(shù)哲學與塞尚的繪畫作品中的意義在哪里了。
(7) 史作檉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曾提到哲學的本質(zhì)是介于基礎與形式之間,但情感是人惟一的存留。
(8) 為什么情感是人惟一的存留呢?因為形式永遠是人的一種設定,但是心靈卻是人的惟一基礎,不過真正基礎性心靈的盡底里,所存留的一點點純粹的情感,是我們?nèi)祟愊蛞磺蟹N類之理想奔赴的惟一“動力系統(tǒng)”。
(9) 史作檉的這本《塞尚藝術(shù)的哲學隨想》于1982年在臺灣出版以來,就一直成為大學藝術(shù)學院的重要參考著作,也被許多研究塞尚繪畫美學的學者推介,于1989年5月獲中國畫學會頒發(fā)的藝術(shù)理論“金爵獎”。我想只要有機會閱讀此書的讀者,一定會被本書作者對塞尚藝術(shù)所表達的哲學詮釋所感動……
(10) 再引一段塞尚晚年的話,來作為本短文的結(jié)語吧:
終我一生都在努力地探討大自然的奧秘。但我的進步是那樣的慢,如今我又老又病,所以我活著的惟一可能與意義,也無非是誓以繪畫而亡罷了!
我想從這段話里,也可以看出塞尚的繪畫藝術(shù)所要追求的“永恒的自然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