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教科書》是劉師培先生關于中國地理學方面的通論著述。劉師培先生有感于“夫地理之學,不外考古通今,然近世之治地學者,各有所偏。官書案牘可以通今而不足以考古,圖經史乘可以考古而不足以通今”,因此編《中國地理教科書》一書,目的在于矯正得失,以考古通今為宗旨,使之不復偏于一端。此書共分兩冊,各三十六課,**冊首述中國地理之沿革、概述,后分述山脈、海岸、河流、人文地理及直隸等二十五;第二冊以省為綱,以府為目,分述了各直隸、山東等各省府的地勢、交通、人文地理等。
《中國地理教科書》是劉師培先生關于中國地理學方面的通論著述。劉師培先生有感于“夫地理之學,不外考古通今,然近世之治地學者,各有所偏。官書案牘可以通今而不足以考古,圖經史乘可以考古而不足以通今”,因此編《中國地理教科書》一書,目的在于矯正得失,以考古通今為宗旨,使之不復偏于一端。此書共分兩冊,各三十六課,**冊首述中國地理之沿革、概述,后分述山脈、海岸、河流、人文地理及直隸等二十五;第二冊以省為綱,以府為目,分述了各直隸、山東等各省府的地勢、交通、人文地理等。
《中國地理教科書》一冊、第二冊,是劉師培1905-1906年間為國學保存會編輯的《國學教科書》之一種。按照總體編寫計劃,一冊為地理概述,從第二冊起,均以省為綱,以府為目。舍順天府外,均府各一課。若直隸州、直隸廳,所轄之境稍狹,則合數州、數廳為一課。各省分述順序上,先述黃河流域各行省,揚子江流域各省次之,西江流域各省又次之,關東三省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又次之。每省先列總論,其目分為三端:一、地勢;二、交通;三、人文地理。于每府、每州、每廳,均先詳其地望,次詳其地勢;而山脈之分合,河流之原委,均附見于地勢之中。推測地望之法,則本四至古法,以府、州、縣之治所為標。
。ㄒ唬
《中國地理教科書》一冊出版于1905年底,“天文地理、地文地理、人文地理,其大綱已詳于蒙學教授之年,故此編從略”。
本冊共36課,重點為學生建立中國地理知識的基本框架,首述中國地理沿革(即歷代疆域沿革),第二課為中國地理概述,第三至六課分述喜馬拉雅、天山、阿爾太山脈及昆侖北干、中干、南干,第七課述海岸,第八至十一課分述黃河、揚子江及中國本部大水、域外大水,第十二、十三課述人口、種族、語言文字、學術文化、宗教、官制、軍制、驛站軍臺塘汛、電線、鐵路、航路、商埠等人文地理,第十四課以下,“以省為綱,先詳沿革,貴考古也;繼言區(qū)畫,貴知今也;繼詳商埠、物產,重實用也”。在編寫方式上,注重山脈與河流之間的依存關系,注重書與圖、說與表的相輔而行。
《中國地理教科書》第二冊出版于1906年底,以高等小學及中學的第三學期學生為適用對象,以直隸、山東二省為主要內容,以府、州立目。本冊共36課,其中,一課為黃河流域各行省總述,第二至五課介紹順天府,第六、七課總論直隸省,第八至二十二課分述直隸省所屬11府、6州、3廳,第二十三、二十四課總論山東省,第二十五至三十六課分述山東省所屬10府、3州。其分述之中,均講明地域沿革,詳載名勝、古跡,而尤詳古代戰(zhàn)爭之跡;兼記人物、交通,擇記物產、金石,兼及所興實業(yè),“庶地學不流于空疏”。
(二)
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劉師培地理學研究的興趣所在,也是其地理學研究的貢獻所在?傮w上看,他的人文地理學研究,以“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為理論依據,“以考古通今為宗旨”,突出入文地理學研究的現(xiàn)實社會意義。劉師培指出,人文地理“是地與人關系的道理,就是講邦國、政體、人種、物產的”。要考察中國地理,就必須“考古而知今”:“知古不知今,是為陸沉;知今不知古,是為聾瞽!笨脊攀侵竦氖侄危强脊艅t無以知今;知今是目的,而知今的作用在于為現(xiàn)實反封建、反侵略服務。所以,他的地理學研究都是為現(xiàn)實服務的。
一是堅持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是劉師培人文地理學“考古”的利器。他認為,物產因地而生,“地勢愈下,則地利愈饒;地勢愈高,則地利愈薄”。,政治因地而立,“我們中國的地方,是個平原國,不是個山岳國……所以中國自古代以來,一統(tǒng)的時候多,割據的時候少;所行的政體,都是中央集權的制度,不是地方分權的制度”。風俗因地而移,“中國群山,發(fā)源蔥嶺,蜿蜒而東趨,黃河以北為北干,江、河之間為中干,大江以南為南干。蓋兩山之間必有川,則兩川之間亦必有山。中國古代,舟車之利甫興,而交通未廣,故人民輕去其鄉(xiāng)。狉狉榛榛,或老死不相往來!抖Y記·王制篇》有云:‘廣谷大川,民生其間者異俗!w五方地氣,有寒暑、燥濕之不齊,故民群之習尚,悉隨其風土為轉移”。學術因地而殊。在《南北學派不同論》中,劉師培先后考察了南北諸子學、經學、理學、考證學、文學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指出:“東周以降,學術日昌,然南北學者,立術各殊,以江、河為界劃;而學術所被,復以山國、澤國為區(qū)分。山國之地,地土磽瘠,阻于交通,故民之生其間者,崇尚實際,修身力行,有堅忍不拔之風;澤國之地,土壤膏腴,便于交通,故民之生其間者,崇尚虛無,活潑進取,有遺世特立之風。故學術互異,悉由民習之不同。”不僅如此,美術也是“援地而區(qū)”!肮糯破,工巧由于材美,材美視乎土宜,故美術以地為區(qū)分。一國一邑之中,有特殊之物產,即有特殊之美術,而所成之器,即以所產之地為名……其所以以地名物者,則遷地不能為良之故也!
第一冊 序 凡例
第一課 中國地理之沿革
第二課 中國地理概述
第三課 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