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爺”是指家財萬貫、生財聚財?shù)纳裣,是中國道教信仰的產(chǎn)物。
中國歷史上,最有錢的人是皇帝,只有皇帝才算是應(yīng)有盡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皇帝”不是想做就做的,許多人都因?yàn)橄氘?dāng)皇帝而被殺了頭;而財神爺是人人都可以想著去做,人人都可以想象自己成為財神爺,過上財神爺那樣的好日子:應(yīng)有盡有,金錢永遠(yuǎn)花不完,用不盡,永遠(yuǎn)是一個大富翁。所以,古往今來,“財神爺”是人們向往的目標(biāo)、追求的目的。特別那些做生意的人,對財神爺崇敬尤加,奉之若祖,視之若神。
中國上古時代,并沒有“財神”。隨著商品經(jīng)濟(jì)的持續(xù)發(fā)展,“財神”開始出現(xiàn)。由于各地區(qū)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時代、信仰上的差異,就形成了財神眾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各有所尚的局面。出現(xiàn)了比干、關(guān)羽、柴榮、趙公明、陶朱公、五顯財神以及何五路(元)、顧希馮之五子、財公財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財神使者、福祿壽三仙以及善財童子信仰,等等。
“財神爺”是指家財萬貫、生財聚財?shù)纳裣,是中國道教信仰的產(chǎn)物。
中國歷史上,最有錢的人是皇帝,只有皇帝才算是應(yīng)有盡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皇帝”不是想做就做的,許多人都因?yàn)橄氘?dāng)皇帝而被殺了頭;而財神爺是人人都可以想著去做,人人都可以想象自己成為財神爺,過上財神爺那樣的好日子:應(yīng)有盡有,金錢永遠(yuǎn)花不完,用不盡,永遠(yuǎn)是一個大富翁。所以,古往今來,“財神爺”是人們向往的目標(biāo)、追求的目的。特別那些做生意的人,對財神爺崇敬尤加,奉之若祖,視之若神。
中國上古時代,并沒有“財神”。隨著商品經(jīng)濟(jì)的持續(xù)發(fā)展,“財神”開始出現(xiàn)。由于各地區(qū)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時代、信仰上的差異,就形成了財神眾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各有所尚的局面。出現(xiàn)了比干、關(guān)羽、柴榮、趙公明、陶朱公、五顯財神以及何五路(元)、顧希馮之五子、財公財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財神使者、福祿壽三仙以及善財童子信仰,等等。
中國財神之“文、武、正、副”(代序)
一、趙公明·天下財神第一山——天柱山
1.上古時期的天柱山
2.南岳·道教名山——天柱山
3.司命之神·皇帝的新衣
4.天柱山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5.天降詔書·趙玄朗即趙公明
6.“財神柴榮”與“財神趙匡胤”
7.趙匡胤是如何成為中國財神的
8.趙公明究竟有多少種稱謂
9.中國民間的“司命”之神
10.財公財婆·天柱山與妙道山
11.大司命·少司命
12.總仙·總理·文曲星
13.老子與天柱山·混元派
14.唐朝皇帝與天柱山
15.宋真宗塑造趙玄朗財神形象的建樹與推廣
16.壽縣燒餅·趙匡胤·陳橋兵變
17.大宋王朝的建立·杯酒釋兵權(quán)
18.燭光斧影——財神之死
19.生活中的趙匡胤
20.封禪·雩祀·祈雨
21.總仙·福祿壽三星
22.天下財神第一山
二、武財神·話說關(guān)羽
1.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的“關(guān)羽”
2.《三國演義》中的“關(guān)羽”
3.神話傳說中的“關(guān)羽
4.關(guān)羽之死對劉備、蜀漢及時局的影響
5.戲劇中的“關(guān)羽
6.歷史上真實(shí)的劉、關(guān)、張
7.關(guān)羽有沒有納貂蟬
8.與“關(guān)羽”有關(guān)的文化現(xiàn)象
9.中國民間的“關(guān)公
10.“關(guān)公”信仰及建筑
11.海外華人與關(guān)羽
三、文財神陶朱公·范蠡與西施的故事
1.《史記》里的陶朱公
2.真實(shí)的范蠡
3.范蠡、勾踐與文種
4.重情重義、急流勇退的范蠡
5.獨(dú)具慧眼、樂善好施的陶朱公
6.文財神·陶朱公
7.范蠡與西施
8.西施與范蠡有無后代
9.陶朱公給中國商人的啟示
10.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四、財神本無心——說說比干
1.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
2.《封神演義》中的比干
3.空心菜·比干
4.文曲星·文財神
5.比干之死與殷商滅亡
6.比干廟
7.比干的若干個“天下第”
五、中國財神知多少
1.福祿壽三星
2.和合二仙
3.增福財神
4.財神沈萬三
5.文昌帝君
6.五路財神
7.路頭堂——五路財神
8.五顯財神
9.“撒錢濟(jì)貧”劉海蟾
10.“后周皇帝”柴榮
11.布袋和尚
六、財神民俗與財神文化
參考書籍
一、趙公明·天下財神第一山——天柱山
1.上古時期的天柱山
山,是圣賢祖先發(fā)祥之地,是中國神話之源。先秦最早的典籍《山海經(jīng)》,就反映了我國先民崇拜山岳的觀念,如“玉山,西王母所居住也”;“昆侖之丘,是惟帝之都,神陸吾司之”;“天帝之山……有草焉”……有人甚至認(rèn)為:“山,是中國古代巫師的天梯或天柱。”
所以,中國有一座山,干脆就叫“天柱山”。它雄立于“中國得之,可以制江表;江表得之,亦以患中國。吳孫權(quán)克皖,而曹操不寧;周世宗平淮南,而李氏窮蹙”的安徽省安慶市境內(nèi)。
它為什么叫“天柱山”呢?
“天柱”一詞,源于《列子·湯問篇》: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bǔ)其缺,斷鰲之四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與顓項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列子·湯問篇》的這段文字,說的是上古時代,帝王顓頊與共工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說到底,是“道教”與“火神教”的信仰之爭。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火神共工帶領(lǐng)他的部隊,打到了江北天柱山,但終于打不過顓頊皇帝,最后自殺于“天柱”。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
這場戰(zhàn)爭,以道教大獲全勝而告終。從此以后,道教在天柱山一帶生根發(fā)芽,并最終孕育了老子、莊子,以及中國道教第一教派:混元派。火神共工被平定之后,天,是被女媧氏補(bǔ)好了;天柱,有沒有被修好呢?
2.南岳·道教名山——天柱山
干百年來,“百家姓”區(qū)分天下百姓,讓天下人各歸其宗;干百年來,天下名山,因信奉不同,也是各有所歸。許多山是姓“佛”的,如九華山(地藏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五臺山(文殊菩薩)等;許多山是姓“道”的,如東岳泰山(玉皇大帝和碧霞元君)、西岳華山(華山圣母)、南岳衡山(祝融大帝以及魏華存魏夫人)、北岳恒山(真武大帝)、中岳嵩山(后土玄天大圣后),等等。
天柱山是姓“佛”,還是姓“道”呢?據(jù)我考證,天柱山主要還是姓“道”。
道教是中國的國教!拔逶罋w來不看山”——走遍中國,您會發(fā)現(xiàn),五岳中沒有一座山屬于佛教。凡位忝“五岳”者,都屬“道教名山”。
自古以來,天柱山就位忝五岳,封為“南岳”。所以,天柱山屬于“道教名山”,天柱山姓“道”。
隋朝開皇九年,曾“詔定衡山為南岳”。但是翻翻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他時候,“南岳”均指天柱山。
首先,“五岳真形圖”中的“南岳”,指的就是天柱山。
歷史上,安徽安慶、六安等地,被稱為“舒”、“舒蓼”、“荊”。
《詩經(jīng)》中有“戎狄上膺,荊舒是懲”的詩句。其中,“荊”、“舒”即指今安徽安慶、六安,以及湖北的英山、羅田一帶。
《讀史方輿紀(jì)要》記載:漢文帝時,今安徽省六安一帶被立為“衡山國”。
通過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我們可以分析出當(dāng)年“衡山國”的具體位置: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以輦車四十乘反(返)谷口……
這兒提到的“谷口”,即今安徽省潛山縣境內(nèi)野人寨附近的“谷口”。著名的潛陽十景之一的“山谷流泉”,即指谷口一帶的美景。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還有這樣一段文字,對研究“衡山國”的具體位置,很有參考價值: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復(fù)故陽城。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早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皆復(fù)得厲王時地,叁分之。
當(dāng)時“淮南厲王”的土地,被一分為三:淮南王擁有一塊,安陽侯擁有一塊。陽周侯擁有一塊。這三塊土地,呈“品”字形鼎立之勢。后來,因?yàn)閰浅邍畞y,“廬江王邊越,數(shù)使使相交,故徙為衡山王,王江北”。
以上歷史文獻(xiàn),從文字角度證明了“衡山國”的具體位置。而2007年中國考古史上著名的“衡山王墓”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更從實(shí)物上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佐證。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發(fā)掘的淮南王墓,為“黃腸題奏”等級,據(jù)考證,是漢淮南王劉長的墓葬地。
因此,武漢帝劉徹所封禪、禮拜的“南岳”,應(yīng)為霍山。而其“禮漓之天柱山,號為南岳”的,是霍山附近的天柱山。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里有一段文字,應(yīng)該被“古皖文化”研究者所重視: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fēng),幾不得渡。
我們不妨打開地圖,看一看秦始皇此行的順序應(yīng)為:經(jīng)過彭城(即今徐州)的時候,因?yàn)橄雽⒅芏你羲锎驌瞥鰜,秦始皇專門齋戒、祝禱了幾天,然后派人,潛到泗水(今安徽泗縣境內(nèi)的一條河流)下面去找鼎,雖然潛水找鼎的有上千人之眾,但還是沒有找到周鼎。于是,秦始皇帶領(lǐng)眾人向西南而行,渡過淮河,來到“衡山”、“南郡”——這兒的“衡山”,只能是今皖西南境內(nèi)的天柱山——因?yàn)椋x“衡山(天柱山)”不遠(yuǎn),就是“南郡”,“南郡”即今“盛唐灣”——隸屬于后主李煜管轄的“南唐”!澳峡ぁ笔轻槍钡摹皬]江郡”而言的,因地處江南,故而被稱為“南郡”。經(jīng)過了這個位于江北的“南郡”,秦始皇一行才能浮江而上,到“湘山祠”。
所以,秦始皇所到的衡山,實(shí)指“江北衡山”——即天柱山。
歷史上的天柱山,叫法很多,如天柱山、潛山、漓山、皖山、霍山、衡山、江南衡山、南岳山等,原系一山,均指天柱山。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
元封五年冬,帝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灞之天柱山,號日南岳……
《爾雅·釋山》記載:
河南華,河西岳,河?xùn)|岱,河北恒,江南衡……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高為中岳。
《漢書·郊祀志》明確指出:
神爵元年(前61年),宣帝劉詢下詔以東岳泰山、中岳嵩山、南岳潛山、西岳華山及北岳恒山為五岳。祀東岳于博。
這兒的“潛山”,就是今天的“天柱山”。所以說.天柱山是五岳中的“南岳”,不容置疑。
《后漢書·馬援傳》載:
初,卷人維汜,飫言稱神,有弟子數(shù)百人,坐伏誅。后其弟子李廣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誑惑百姓。十七年(漢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會徒黨,攻沒皖城,殺皖侯劉閔,自稱“南岳大師”。
請注意,這段文字,將“皖城”、“南岳”并舉,它既證明了天柱山是“皖山”,也幫我們證明了天柱山是“南岳”。李廣“殺皖侯劉閔”,自稱“南岳大師”,是因?yàn)槭掳l(fā)地為“南岳”。否則其自稱“南岳大師”,會成為時人的笑談。
西王母、穆天子時期的“五岳真形圖”,應(yīng)該是天下最早的地圖了。穆天子有了這張圖可以巡視天下,漢武帝也是根據(jù)這張圖而封禪五岳。按照“五岳真形圖”上的說法:“恒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南岳如飛”。
。|漢)東方朔在《五岳真形圖序》中說:
《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獨(dú)孤峙無輔,乃章詞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潛山為儲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寫形像,連五圖之后。又命拜青城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形,皆以次相續(xù),此道始于黃帝耳!显篮馍骄I(lǐng)仙七萬七百人,諸入南岳所部山,山神皆出迎。南岳君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從群官來迎子!羯侥显纼,黃帝所命,衡岳之副主也,領(lǐng)靈官三萬人。上調(diào)和氣,下拯黎民,閱校眾仙,制命水神,是峻險之府,而諸靈之所順也。道士入其境,儲君服青錦之袍,戴啟明之冠,佩道君之玉策而來迎子,或乘科車,或駕龍虎!瓭撋絻,黃帝所命,為衡岳儲貳,時參政事,今職似輔佐者也。道士入其山者,潛山君服紫光繡衣,戴參靈之冠,佩朱官之印,乘赤龍之車而來迎子。
東方朔筆下的“南岳衡山”,即今天柱山的主峰天柱峰。而其所說的南岳的“儲君”、“副岳”,即霍山、潛山。其中,天柱山為后來道教徒所說的第十四洞天。
《宋書》上有記載:
賊臣桓玄,怙寵肆逆,乃摧傾華霍,倒拔嵩岱,五岳既夷,六地易所。
這里提到的“華”、“霍”,指的是西岳華山、南岳天柱山——可見,宋朝的時候,天柱山仍然還是五岳中的“南岳”。
據(jù)《潛山縣志》(民國版)記載:
(天柱山)五岳祠,在真源官左,漢武帝建,祀泰、嵩、恒、華及潛。至明時寮亭猶存,明末寇焚。
中國名山,凡是宋代以前建有“五岳祠”的,均位忝“五岳”,這早已成為一種常識。因此,《潛山縣志》(民國版)的記述,是有它所依據(jù)的歷史事實(shí)。志書的記載應(yīng)是真實(shí)可信的。
俗話說:“南岳如飛”,指潛山、天柱山、霍山三座山像一只完整的大鳥,天柱山、霍山如同潛山的一雙翅膀。
古人以天柱山、霍山為南岳潛山之副岳,并將它們意會成了潛山的翅膀——這才是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南岳如飛”。
我曾乘車在大別山地區(qū)穿行,尋蹤于天柱山、霍山的山巒、叢林之間。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如果以天柱峰(即潛山)為鳥喙,以霍山、天柱山為鳥之左、右翼,我們還真可以畫出一只“鳥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