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行:我的江湖美食生涯--《中國國家地理》《三聯(lián)生活周刊》特別推薦!
定 價:35 元
- 作者:朱千華 ,姚逸飛 繪
- 出版時間:2014/3/1
- ISBN:9787514608960
- 出 版 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TS971.2(2)
- 頁碼:264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16開
這是一本充滿人文氣息的關(guān)于美食、旅行和生活的札記。作者是個地地道道的行者,足跡遍布天南海北山野鄉(xiāng)間。行萬里路,自然享南北風(fēng)味,記地域風(fēng)貌,于是就有了這本活色生香的飲食文字。其中談到的另類佳肴很多來自古人的野史筆記,或是出自民間鄉(xiāng)野的奇異風(fēng)俗,絕大多數(shù)都是聽說過,沒見過,更有些吃法甚至聞所未聞。
獵奇與領(lǐng)略美味之余,都市人對于鄉(xiāng)土、對于家園氣息的眷戀之情彌漫其間。而這,才是真正的美食情懷,才是漂泊在塵世煙火里的人們揮之不去的那份惦念。
1.一卷活色生香的江湖尋味紀,一部拍案驚奇的飲食風(fēng)物志,一幅自然生態(tài)的江山美食圖。十六張淳樸田園彩插,珍存舊時美味記憶。
2.在一個行者的旅途中,在山野鄉(xiāng)間的裊裊炊煙里,品嘗真正的人間煙火。帶上厭倦的味蕾和疲憊的心,來一次途經(jīng)地理、歷史、人情味兒的清新美食之旅!
3.這世界上很多美味的逝去,是因為很多人都不念舊了。這世界上很多美味得以存留,是因為有些人依然念舊。鄉(xiāng)土在消褪,人心在浮沉,但那些逐漸遠去的、陌生而又親切的美味,卻保存著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味道、記憶、情感和家園。因為,那是我們無論置身何處都深深依戀的故土之根。
自序:吃,是一件深情的事兒
\\t卷一:嶺南珍饈錄
啫啫雞
稻草骨
玉冰燒
巴馬香豬
橫縣魚生
老友粉
恭城油茶
搗 珍
飯包荷葉比花香
禾花雀
墜火粥、及第粥
食鼠見聞錄
穿山甲
牡 蠣
涼秋啖蛇
竹板魚
乳鼠酒
全州禾花魚
桂林三花酒
果子貍
壯鄉(xiāng)猴酒
靖西酸肉
尤物沙蠶
食 猴
雞為什么會飛
食蛙雜記
以蟲入饌
八渡筍
吃鱷魚
鉤藤酒
鼻 飲
古代食蛙三法
羅漢果
!”
青羹、不乃羹、擺羹
龜苓膏
炙象鼻
\\t卷二:巴蜀美食志
辣椒小史
響鈴菜
東坡菜錄
母子會
蜀姜之美
跳神肉
五侯鯖
知己與知味
葵 菜
女 廚
五柳魚
賴湯圓
夫妻肺片
\\t卷三:齊魯滋味談
孔府宴
神仙鴨子
詩禮銀杏
紅烤與白烤
炙車螯
石 烹
羊大為美
甏 肉
八仙菜
炊 餅
千轉(zhuǎn)百回
蒲松齡的《飲食章》
\\t卷四:江浙玉饌譜
盱眙龍蝦
翡翠燒賣
西瓜燈
花 饌
西
自序:吃,是一件深情的事兒
我為生計,一生漂泊:東北擒大馬哈魚于烏蘇里江,南端擊浪于三亞,西部追趕落日于新疆烏恰縣……每至一處,我習(xí)慣飲當(dāng)?shù)鼐,品?dāng)?shù)夭,嘗當(dāng)?shù)孛朗常L當(dāng)?shù)仫L(fēng)物民俗,每每歸來,檢閱厚厚的田野考察筆記,發(fā)現(xiàn)其中對于各地飲食風(fēng)俗的記錄占很大比例。在《中國美女地理》付梓之后,理所當(dāng)然想到了中國美食地理,于是萌生了這個新的選題——《食客行》。
我一直是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忠實支持者。每個地方的飲食習(xí)俗,無不與當(dāng)?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有關(guān)。這部作品,仍以中國傳統(tǒng)劃分的地域為版塊,寫隱藏在各地民間、野史筆記中的飲食秘聞——有很多關(guān)于飲食的古俗已經(jīng)消失,但我們?nèi)阅軓陌薰僖笆返淖掷镄虚g,深切感受到先人燦爛的飲食文化。在今天看來,那些湮沒的、遠去的飲食古俗像中國歷史一樣,讓人產(chǎn)生汪洋恣肆的想象空間,無論在采獵、制作、烹飪或進食、儲藏、審美諸方面,都有著非常前衛(wèi)、開放的思維與智慧。
我旅居嶺南,常常在深夜翻閱《投荒錄》、《嶺表錄異》、《溪蠻叢笑》等南方野史筆記,其中關(guān)于飲食部分的記載有許多是我們聞所未聞的。這不奇怪,尤其在嶺南的崇山峻嶺間,森林茂盛,是動植物的天堂,那些動物恣肆橫行:鱷魚成群結(jié)隊,大象攔路搶劫,老虎走村串戶……種種充滿勃勃生機的原始自然生態(tài),我們今天已無法體驗,但可想而知其中豐富多樣的食源,是怎樣刺激著人們的味蕾的。捧讀《調(diào)鼎集》這樣的美食巨著時,你會感嘆什么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調(diào)鼎集》中關(guān)于雞的做法,多達一百多種,當(dāng)我在字里行間看到那些早已失傳的古菜式、秘制古法時,就止不住拍案稱奇。我們祖先的肴器之華美,膳食之驚心動魄、之詭秘、之浩大繁盛,遠遠走在現(xiàn)代人前面。一些古譜至今還在延續(xù),比如橫縣的魚生,從遠古一直傳留至今。很多人以為魚生多出現(xiàn)在大雅之堂,可在橫縣,卻是大排檔的招牌菜。橫縣魚生很出名,師傅刀工了得,選活魚,切片紙薄,醮以調(diào)料,鮮嫩可口,成為嶺南一絕。
現(xiàn)在關(guān)于飲食的文字很多,這是很正常的事。泱泱大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飲食之美事,自然多多益善。我們的先人把飲食吃出了萬種風(fēng)情,可再怎么吃,仍然逃不出地域的限制。有個關(guān)于“辣”的俗語最形象生動: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怕不辣,貴州人辣不怕!氨狈降拿婺戏降姆,山西的香醋迷死人”,這就是故鄉(xiāng)的味道。
飲食就是我們的故鄉(xiāng),飲食就是回故鄉(xiāng)。正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有朋友問我:如果每頓飯你只可以選一個菜,會選什么菜?
我回答:故鄉(xiāng)冬日,有一道家常菜——魚煮雪里蕻,久吃不厭。
有時,吃就這么簡單,心里沒有了惦念,你吃什么海鮮山珍都沒有味,甚至還不如故鄉(xiāng)的一把野菜——那雪里蕻原先只是故鄉(xiāng)的一種野菜。母親把那些翠綠的野菜挖回來,與幾條鮮魚一起煮成魚咸菜,那是我一生中嘗過的最鮮美的肴饌。
【卷一:嶺南珍饈錄】
啫啫雞
中原人初到嶺南(指中國南方五嶺之南的地區(qū),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和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qū)。現(xiàn)在一般特指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區(qū)),很少有人知道啫啫雞是怎么回事。
看到菜單,以為“啫啫”是種調(diào)料,誤以為類似咖喱雞。其實不然。啫啫,是粵語象聲詞,形容一種響聲,中原人可讀成:嗞嗞。當(dāng)一鍋剛剛做好的啫啫雞端上席來,里面有非常勁爆的“嗞嗞”響聲,鍋蓋揭開,熱氣沖天,油香撲鼻,令人胃口大開。
無論哪個菜系,制作時都講究色、香、味俱全,除了味覺的滿足之外,還要看菜的搭配、色彩、香味等,唯獨缺少耳朵聽的。一道佳肴,端上桌面,除色香味之外,居然還有聲音,這道菜就與眾不同了。
嶺南的啫啫雞,看似平常,只因為有了聲音,這雞就成了招牌菜。
啫啫雞之所以能發(fā)出響聲,與使用砂鍋烹飪有關(guān)。
此菜原料以雛雞為佳。斬雞成塊,放調(diào)料拌勻,下淀粉,再拌以豬油。
中火燒熱炒鍋,放適量豬油,六成熱時放入雞塊,再下雞肝,蓋好鍋蓋。約5分鐘至熟,倒入砂鍋。砂鍋上火燒開,一道風(fēng)味獨特的“響菜”便做成。
此菜制作要領(lǐng),主要是掌握火候,鍋要紅,油要足,砂鍋大小適中。那么為什么會產(chǎn)生響聲呢?
之所以會發(fā)出響聲,是因為砂鍋中豬油沸起之際,熱度較高,大約有200°C左右,驟然加入生冷的物料,冷熱相遇產(chǎn)生響聲。如果油溫過低,砂鍋過小,或主料過多,就會導(dǎo)致欠色,失香,無聲,那是相當(dāng)掃興的事。
當(dāng)砂鍋端上宴席時,砂鍋里的熱油仍在作響,揭開鍋蓋,熱氣升騰,油香撲鼻,色、香、味、氣、聲俱佳,引人食欲。
廣州原有一家飲食店,名“梁孟記”,以經(jīng)營啫啫雞著稱。據(jù)說此菜乃一食客所傳,店主在此基礎(chǔ)上略加調(diào)整,成為“梁氏秘制啫啫雞”。至于新的配方,一直保密。由于清香撲鼻,味道獨特,更兼嗞嗞響聲很能勾起食欲,食客越來越多,常常出現(xiàn)供不應(yīng)求的場面。因為此菜要一鍋一鍋做,頗費時間。
有個在梁孟記學(xué)徒的小伙子,經(jīng)過長期觀察,終于得到了老板的秘方。原來,此雞除了火候的掌握,幾味調(diào)料必不可少,其中有薄荷、香菜、香茅,還有稻草。
稻草入菜,是非常具有農(nóng)家特色的制作方法。一邊吃著雞塊,一邊聞著稻草香,十分愜意,感覺就像躺在陽光明媚的稻草堆上曬太陽。那嗞嗞的聲音,就像許多雛雞在草堆邊歡快覓食。
稻草骨
把田野的稻草用來入饌,一定是個農(nóng)家出身的大廚的妙思。只有在農(nóng)村插過秧、割過稻的人,在他的心里才會產(chǎn)生抹不去的草木情懷,讓我們在品賞美味佳肴時,想起山川和田野,想起稻草的清香味,想起一片黃燦燦的稻田和白花花的谷米。
嶺南地區(qū)的農(nóng)作物以水稻為主。廣西的隆安縣,是壯族先民最先把野生稻變成了栽培稻的地方,隨后衍生出豐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壯語中,水田稱為“那”,因此稻作文化又稱為“那文化”。每年,隆安人都要舉行儀式,表演原生態(tài)的稻神祭祀民俗。
在嶺南進行田野調(diào)查時,我常去隆安,有時去那桐鎮(zhèn),參加“農(nóng)具節(jié)”。這是個相當(dāng)樸實的節(jié)日,以地方特色濃郁的農(nóng)具為主,每年的五月初進行為期一周。在那桐鎮(zhèn),可以看到許多用稻草制作的工藝品,還有獨特的稻草畫,當(dāng)然,還能吃到隆安人用稻草制作的肴饌,我品嘗過的有稻草香辣骨和稻草蒜蓉骨。還有一種,直接稱之為“稻草骨”。不論哪種制作方法,都有稻草的加入,田野清香,百吃不厭。
這道菜的關(guān)鍵,在于稻梗的選擇與加工。新鮮稻草曬干之后,切齊保存,加工時,需用山泉浸泡。用其他水浸泡容易使稻草失真,失其金黃色,失其清香味。
稻草取糯米梗為佳,主要是有韌勁,香味持久。
稻草梗十公分長,用山泉泡兩小時。排骨切塊,與調(diào)料和勻,然后用稻草包裹起來,清蒸十分鐘即可。
端上席的稻草骨,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鄉(xiāng)村味。如果不特別說明,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它是排骨,看著有點像粽子,只是外面包裹的不是粽箬(ruò),而是一根根的稻草。
這道菜,需要用手解開一根根草梗,一邊解,一邊聞著稻草香。這時需要耐著性子,小心翼翼對付褐色草梗,稻草香伴著肉香一陣陣襲來。未食已是滿口生津了。
稻草褪盡,排骨顯現(xiàn),咬上一口,頓覺清風(fēng)拂面,仿佛在田野上走,陣陣春風(fēng)吹來。排骨肉質(zhì)細膩松軟,酥香綿糯,清香四溢。吃罷稻草骨,胸中不禁泠(línɡ)然有春氣,那一刻,感覺經(jīng)過一片成熟的稻田,自己快成為耕耘田間的農(nóng)夫了。
想那稻草梗,乃田間廢棄之物,何其常見,排骨又是極普通的食材,將這兩者巧妙結(jié)合在一起烹飪,竟也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美味,堪稱化腐朽為神奇的經(jīng)典之作。
玉 冰 燒
第一次看見“玉冰燒”三個字,有驚艷之感。你在熱烈如火的嶺南,看到這三個字,心頭會產(chǎn)生冰鎮(zhèn)之后的涼爽之感。但你無論如何想象不出,玉冰燒這么詩意的名字,竟然是名冠嶺南的米酒。
玉冰燒,產(chǎn)自佛山石灣鎮(zhèn)。石灣鎮(zhèn)原是一港灣,在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下,由西沙河與東江環(huán)抱而成。石灣鎮(zhèn)素有“羅浮山下第一鎮(zhèn)、東江明珠”之美譽,一直以盛產(chǎn)陶瓷著稱。此外,石灣鎮(zhèn)還產(chǎn)酒。
石灣一帶古屬廣州,釀酒歷史悠久,據(jù)《熙寧酒課》載,宋代已有酒業(yè)。民間有釀制和飲用時令酒的風(fēng)俗,如“五月朔日飲菖蒲酒,初五日飲雄黃酒,社日醉芋酒”。
廣東人喜飲酒主要是因為廣東地區(qū)天氣潮濕,米酒在產(chǎn)生之初,就具有驅(qū)寒祛濕功效,所以頗受珠三角、沿海地區(qū)百姓歡迎。
石灣的酒業(yè)興盛,始于清代!斗鹕街伊x鄉(xiāng)志》記載:“本鄉(xiāng)出產(chǎn)素稱佳品。道、咸、同年間以陳總聚(陳太吉)最有名。近則推三元市之人和悅號。說者謂水質(zhì)佳良,米料充足,酒缸陳舊,三者兼?zhèn)渌蛊湮丢毚。”?dāng)時蒸酒者“家數(shù)三四十甑(zènɡ)數(shù)”,尤其是男婚女嫁送賀禮時,首先必備一埕(chénɡ)陳太吉米酒。
道光年間,佛山蓮塘村人陳屏賢創(chuàng)辦“陳太吉酒莊”。那時正是石灣制陶業(yè)的鼎盛時期,眾多手工業(yè)者在勞作之余,都喜歡喝杯米酒放松身心,這極大地帶動了石灣的釀酒業(yè)發(fā)展。
陳太吉酒莊第三代傳人陳如岳聰明過人,考取翰林學(xué)士,官至貴州鄉(xiāng)試主考。1889年,陳如岳辭官返鄉(xiāng)接管“陳太吉酒莊”,承襲傳統(tǒng)工藝,釀制“醇舊太吉酒”,成為地方名酒。豉香型白酒以佛山太吉酒廠的豉味玉冰燒為典型代表,其酒色澄清透明,豉香純正,入口醇滑,余味甘美。玉冰燒俗稱千杯不醉,飲后也不會上頭。所謂豉香,是指自制的以大豆為原料的酒曲、酒餅。
玉冰燒的制作過程,主要工藝程序與一般白酒相似,用優(yōu)質(zhì)大米蒸煮,然后放涼、配曲、攪拌、發(fā)酵、蒸餾等。與眾不同的主要工序在“肉堤”,這是玉冰燒最為獨特的工藝。
由于初蒸出的酒味生澀,不醇和,色澤不是很清澈,且酒液入口有辛辣、味重、剌喉等缺點,一些酒坊都在想方設(shè)法進行改良。其中實力雄厚的陳太吉酒莊開始嘗試用“豬肉浸泡”的陳釀工藝,并最終獲得成功。具體方法是,每壇放酒40斤,肥肉4斤,浸漬三個月,使脂肪慢慢溶解,與酒發(fā)生化學(xué)作用,提高其老熟度。經(jīng)過肥肉陳釀后,將酒倒入大缸或大池中,自然沉淀20天以上。酒中肥肉仍存于壇中,可再放新酒泡浸。以此法陳釀的酒,綿甜柔和,酒體甘洌豐滿,酒液清澈,不再混濁,皆因豬肉能吸附雜質(zhì),泡在酒中能與酒液融合形成獨特酒香,并醇化酒體。陳太吉酒莊老板陳如岳把這種米酒取名為“肉冰燒”。泡在酒中的肥豬肉,就像晶瑩剔透的冰塊,因后來覺得“肉”字不雅,而粵語中的“肉”與“玉”同音,于是在1895年,酒廠再將“肉”字改為“玉”。一字之改,給人的感覺可謂天壤之別,化腐朽為神奇,由大俗進入大雅境界,玉冰燒米酒從此聞名遐邇。
玉冰燒米酒,是嶺南人民對中國酒文化的一大貢獻。以石灣玉冰燒為代表的豉香型白酒,已成為繼醬香、濃香、清香、鳳香、米香之后的中國白酒第六大香型酒類,其獨具特色的玉冰燒釀酒工藝已入選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橫縣魚生
橫縣是嶺南的一個小縣城,中原人多不熟悉。這里除了漫山遍野的茉莉花之外,還有一種獨特的美食享譽嶺南,那就是橫縣魚生。
橫縣是個遍地香花的城市,全國種植茉莉花一共12萬畝,其中橫縣就種了10萬畝。橫縣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茉莉花生產(chǎn)基地,被國家林業(yè)局、中國花卉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茉莉之鄉(xiāng)”。
除了茉莉花,橫縣還有一種著名的花,那就是海棠。海棠在橫縣不像茉莉那樣遍地開放,但海棠歷史悠久,與宋代大詞人秦觀有關(guān)。而橫縣的美味魚生,也與秦觀被謫貶橫縣有關(guān)。
秦觀是江蘇高郵人,36歲中進士,曾任國史院編修官等職,著名的“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1094年,秦觀因被列為“元祐黨人”,先后被謫貶杭州、處州(今浙江麗水)、郴州,最后編管橫州(即今廣西橫縣)。編管是宋代的新刑種,有流放管制的意思,每隔一段時間,要向朝廷報告行蹤。
長期被謫貶,現(xiàn)在又來到了炎熱的嶺南,秦觀初到橫州時,情緒十分低落。想到自己滿腹才情,現(xiàn)在只身櫛風(fēng)沐雨、漂泊異鄉(xiāng),常常夜不能寐。
橫縣有條著名的香稻溪,秦觀雇一小舟沿溪漂行。溪流沿岸嫩草綠葉,青苔林幽,云樹掩映,溪水淙淙,野鳥鳴啾,秦觀一掃郁悶心情,不由一聲喝彩:真好風(fēng)光也。
復(fù)前行,從香稻溪進入一條大河,秦觀問船家這是什么河。船家說,此為郁江,可達蒼梧。那老船家一邊放舟,一邊撒網(wǎng)捕魚。秦觀頗不悅,說老船家,我雇你行舟,你何故干私活?
船家說,官人,您看行舟已半日,腹中饑餓,捕兩條魚來吃。你放心,只撒一網(wǎng)就夠了。
秦觀不解地問,你這小舟上,并無炊具,怎么吃?
船家不答。那郁江簡直就是個魚江,隨手撒一網(wǎng),都能網(wǎng)到幾條魚。船家把魚洗凈,用刀片成數(shù)片,放在碟中;又在郁江岸邊,扯了幾把野菜,切碎;摸出一瓶老酒,喝口酒,也不用筷子,只用粗糙的手,把生魚片卷著碎野菜,整個塞入口中,很有滋味地嚼著。
秦觀看得目瞪口呆:老丈,你就這么生吃魚片?
船家一邊吃著生魚片,一邊喝著老酒,很是愜意地說,這是沒辦法啊,長期在水上行船打漁,只能這么將就著吃了,圖個簡單。不過,這魚片味道還不錯,要不,官人也來嘗嘗?
秦觀咽了咽口水,看船家吃得那么香,再看看那鮮嫩的魚片,忍不住伸出手,拿起魚片卷起碎野菜,放入口中,一邊咀嚼,一邊品味:有一絲甜,鮮魚片嫩、脆,還有野菜的清香。作為一代詞作家,他在藝術(shù)上所追求的是新穎別致,是別人所沒有的新奇,F(xiàn)在,他敏銳感覺到這種生魚片,就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奇。
他連忙問船家,那野菜都是些什么。船家說,以紫蘇為主,另有姜絲蒜米等。
秦觀從此記得了生魚片的鮮美滋味,他在橫縣的日子里,經(jīng)常來到船上與漁翁對飲。橫縣百姓見大詞人如此喜歡吃生魚片,紛紛效仿,就這樣,橫縣魚生漸漸流行起來。
橫縣魚生的吃法是古代世居郁江的打漁人的生活寫照。橫縣魚多,多出郁江。郁江是橫縣重要水系,水流清澈、湍急,江中鮮魚尾部肌肉發(fā)達,口感好。郁江中的青竹魚,更是魚中上品。
現(xiàn)在,橫縣魚生已成為名揚四方的一道大菜。在嶺南,有句俗語:“橫縣魚生,食在巒城!本褪钦f,橫縣魚生最好的地方,是在巒城。巒城是個舊城,距橫縣縣城約有四十公里。巒城古稱永淳,為原永淳縣府所在地,明代探險家徐霞客掛帆上溯郁江,經(jīng)三洲、高村“抵永淳之南門而泊”。他在永淳縣城住了一宿。
每年端午節(jié)前后,巒城鎮(zhèn)都要舉行魚生節(jié)。巒城人自古都是靠水吃水,魚是他們飲食中的家常便飯,當(dāng)?shù)胤Q為“整”魚生。巒城人會整魚,把魚能整出五花八門的吃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魚生。來到巒城鎮(zhèn)的人,如果不吃魚生,心中著實別扭,老大不快,F(xiàn)在的魚生,已經(jīng)發(fā)展成食不厭細的精致程度。
巒城最好的魚為桂花魚,當(dāng)然,大些的桂花魚已經(jīng)少見,多數(shù)魚用郁江的草魚、鯉魚做料,從不用池塘魚,否則魚有異味,魚肉老,不嫩。制作魚生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保證魚肉的口感:有勁兒的魚肉脆甜,越嚼越有味道。
吃好魚要有好的刀功,橫縣魚生極講究刀功,把魚片切得很薄,晶瑩剔透。刀口輕輕晃動,白花花的魚生片在刀刃的一提一放間如花瓣墜落,鋪成一片。一個廚師刀功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飯店的聲譽。切魚之前要
先將魚放血,這樣切出來的魚生才顯得潔白透嫩。放血是為去腥,獲得更佳的口感。不識魚生的外地人,往往以為魚生有腥味,難以入口,不敢嘗試,這主要是不了解魚生的做法和過程。魚腥味,主要在血,血沒了,腥味也就沒了。
一般放血方法是:在魚尾部約一寸的地方,橫向各切一刀,或者干脆將魚尾切斷,用鐵鉤扣住魚鰓,掛起來約十分鐘,血即流盡;?qū)Ⅳ~放回水盆,讓其邊游動邊流血,半小時后血盡。這樣做出來的魚生,其色就如羊脂白玉,一絲血跡都沒有。
接著便是將魚去鱗、起肉、剝皮,一塊鮮嫩白凈的魚肉就出來了。魚肉上不能有水,用特制的魚生紙將多余的水分和殘血吸出,使魚肉保持韌性,口感更好。
現(xiàn)代魚生吃法,講究調(diào)料。橫縣魚生的配料在眾多魚生中最為講究。他們增加了橫縣特產(chǎn)大頭菜,這在別處難以找到。生料有魚生草絲、姜絲、頭菜絲、木瓜絲、芫荽(香菜)、紫蘇葉絲、檸檬葉絲、黃皮葉等;酸料有酸辣椒、酸姜、酸蘿卜絲、酸蕎頭等;香料則有炸花生、胡椒(粉)、芝麻等,能切絲的均切成絲,甚至連檸檬都要切絲。這些切絲的配料稱為細料。粗料為頭菜、蘿卜、洋蔥等,切成丁,大小一致。
配料中的炸芋頭絲,也是橫縣魚生的一大特色,酥脆的芋頭絲與綿軟的生魚片搭配,能使口感層次更加豐富。芋頭香味與魚生的美味相得益彰,被襯托得淋漓盡致。
吃魚生的時候,先將各種調(diào)料置入碗中,再將魚生夾放到碗里浸泡片刻,然后將魚生和配料同時入口。慢慢咀嚼,你會感覺到魚生的豐腴與細膩,那種感覺就像在春天的山野里行走,露珠穿過霞光,天邊一片錦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