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貞觀政要:譯注與詮釋 (一部歷代君王都視為治國方略的古典領導學、總結古代政治倫理精粹的名著。
定 價:42 元
- 作者:時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1/1
- ISBN:9787802327801
- 出 版 社:時事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D691.5
- 頁碼:401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16開
《貞觀政要》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fā),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戒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t本書對這部史書加以注釋、翻譯、詮釋,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fā)的經典典籍導讀。
一部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一部總結古代政治倫理精粹的名著一部歷代君王都視為治國方略的古典領導學不論是唐太宗兼德則明、從善如流的態(tài)度,還是以魏征為首的直言諫諍精神,都足以作為今日上下關系的模板、治國施政的圭臬。
卷一 001
\\t003 君道第一(一)
\\t005 君道第一(二)
\\t007 君道第一(三)
\\t008 君道第一(四)
\\t012 君道第一(五)
\\t016 政體第二(一)
\\t018 政體第二(二)
\\t019 政體第二(三)
\\t020 政體第二(四)
\\t022 政體第二(五)
\\t025 政體第二(六)
\\t027 政體第二(七)
\\t
\\t卷二 029
\\t031 任賢第三(一)
\\t033 任賢第三(二)
\\t035 任賢第三(三)
\\t039 任賢第三(四)
\\t042 求諫第四(一)
\\t044 求諫第四(二)
\\t046 求諫第四(三)
\\t048 納諫第五(一)
\\t050 納諫第五(二)
\\t052 納諫第五(三)
\\t054 直諫(一)
\\t057 直諫(二)
\\t060 直諫(三)
\\t062 直諫(四)
\\t064 直諫(五)
\\t066 直諫(六)
\\t068 直諫(七)
\\t070 直諫(八)
\\t072 直諫(九)
\\t
\\t卷三 075
\\t077 君臣鑒戒第六(一)
\\t078 君臣鑒戒第六(二)
\\t080 君臣鑒戒第六(三)
\\t081 君臣鑒戒第六(四)
\\t083 君臣鑒戒第六(五)
\\t087 君臣鑒戒第六(六)
\\t089 君臣鑒戒第六(七)
\\t091 君臣鑒戒第六(八)
\\t093 擇官第七(一)
\\t095 擇官第七(二)
\\t097 擇官第七(二)
\\t099 擇官第七(三)
\\t101 擇官第七(四)
\\t103 擇官第七(五)
\\t105 擇官第七(六)
\\t109 封建第八(一)
\\t111 封建第八(二)
\\t114 封建第八(三)
\\t117 封建第八(四)
\\t
\\t卷四 121
\\t123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一)
\\t125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二)
\\t127 太子諸王定分第九(三)
\\t129 尊敬師傅第十(一)
\\t130 尊敬師傅第十(二)
\\t132 尊敬師傅第十(三)
\\t134 尊敬師傅第十(四)
\\t136 尊敬師傅第十(五)
\\t138 尊敬師傅第十(六)
\\t140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一)
\\t143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二)
\\t146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三)
\\t148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四)
\\t151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一)
\\t154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二)
\\t157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三)
\\t160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四)
\\t162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四)
\\t167 規(guī)諫太子第十二(五)
\\t
\\t卷五 173
\\t175 仁義第十三(一)
\\t176 仁義第十三(二)
\\t178 仁義第十四(一)
\\t182 仁義第十四(二)
\\t184 仁義第十四(三)
\\t186 仁義第十四(四)
\\t188 仁義第十四(五)
\\t191 仁義第十四(六)
\\t192 孝友第十五(一)
\\t194 孝友第十五(二)
\\t196 公平第十六(一)
\\t198 公平第十六(二)
\\t200 公平第十六(三)
\\t203 公平第十六(四)
\\t205 公平第十六(五)
\\t209 公平第十六(五)
\\t213 公平第十六(五)
\\t217 公平第十六(六)
\\t223 誠信第十七(一)
\\t224 誠信第十七(二)
\\t229 誠信第十七(三)
\\t
\\t卷六 231
\\t233 儉約第十八(一)
\\t234 儉約第十八(二)
\\t237 儉約第十八(三)
\\t240 謙讓第十九(一)
\\t242 謙讓第十九(二)
\\t244 仁惻第二十(一)
\\t246 仁惻第二十(二)
\\t247 慎所好第二十一(一)
\\t250 慎所好第二十一(二)
\\t251 慎言語第二十二(一)
\\t253 慎言語第二十二(二)
\\t255 杜讒邪第二十三(一)
\\t258 杜讒邪第二十三(二)
\\t261 杜讒邪第二十三(三)
\\t263 悔過第二十四(一)
\\t265 悔過第二十四(二)
\\t266 奢縱第二十五(一)
\\t269 奢縱第二十五(二)
\\t272 貪鄙第二十六(一)
\\t275 貪鄙第二十六(二)
\\t
\\t卷七 277
\\t279 儒學第二十七(一)
\\t281 儒學第二十七(二)
\\t284 文史第二十八(一)
\\t285 文史第二十八(二)
\\t288 禮樂第二十九(一)
\\t290 禮樂第二十九(二)
\\t293 禮樂第二十九(三)
\\t295 禮樂第二十九(四)
\\t299 禮樂第二十九(五)
\\t
\\t卷八 303
\\t305 務農第三十(一)
\\t307 務農第三十(二)
\\t309 刑法第三十一(一)
\\t311 刑法第三十一(二)
\\t315 刑法第三十一(三)
\\t317 刑法第三十一(四)
\\t322 刑法第三十一(五)
\\t323 赦令第三十二(一)
\\t325 赦令第三十二(二)
\\t327 貢賦第三十三(一)
\\t329 貢賦第三十三(二)
\\t330 興亡第三十四(一)
\\t333 興亡第三十四(二)
\\t
\\t卷九 335
\\t337 征伐第三十五(一)
\\t340 征伐第三十五(二)
\\t343 征伐第三十五(三)
\\t346 征伐第三十五(四)
\\t351 征伐第三十五(四)
\\t355 安邊第三十六(一)
\\t358 安邊第三十六(二)
\\t361 安邊第三十六(三)
\\t
\\t卷十 365
\\t367 行幸第三十七(一)
\\t369 行幸第三十七(二)
\\t371 畋獵第三十八(一)
\\t374 畋獵第三十八(二)
\\t376 災祥第三十九(一)
\\t380 災祥第三十九(二)
\\t383 慎終第四十(一)
\\t384 慎終第四十(二)
\\t386 慎終第四十(三)
\\t388 慎終第四十(四)
\\t391 慎終第四十(五)
\\t394 慎終第四十(六)
\\t397 慎終第四十(七)
\\t400 慎終第四十(八)
卷一
\\t
\\t君道第一(一)
\\t
\\t原典
\\t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①。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②。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③。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t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④。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⑤。’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t注釋
\\t①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就好像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吃飽了,人也就死了。②皆由嗜欲以成其禍:都是追求享受和欲望才造成了禍端。③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怨讟(dú),亦作“怨黷”,因怨恨而出誹謗之言。讟,怨恨。抱怨既然已經有了,那么背離叛亂也就不遠了。④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都是反省自身的行為,才能遠及一切事物。⑤未聞身治而國亂者:沒有聽說過治理國家的人能夠管好自身,而他所治理的國家還會發(fā)生混亂的。
\\t譯文
\\t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臣說:“作為一個君王,一定要先保存老百姓。如果君王以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來達到自己享樂的目的,就如同割取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吃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君王想讓天下安定,必然要從端正自身做起,身正不怕影子斜,上至朝廷清明無事,下至民間安定沒有動亂。我每每思忖至此,就想到身不正其實并不在于外物,全都是追求享受和無止盡的欲望造成的禍端。就像貪食美味佳肴,沉溺于歌舞女色,這樣的欲望越多,對自身的損害就越大,不但妨礙政事,還動搖百姓民生。這時君王如果再說出一些無道妄言,那么天下必然人心離散,怨言橫生,叛亂之事也就不遠了。我每想至此,就不敢再恣意放縱自己!
\\t諫議大夫魏徵聽了這話說道:“自古以來,圣明的君主都善于從反省自身做起,從而由己推遠,遠離一切身外之物的拖累。當年楚王聘請詹何,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詹何則以修養(yǎng)自身的道理來作答。楚王不解,便再次問他如何治理國家,詹何回答說:‘從來沒有聽說過管理好自身的人卻治理不好國家的!菹聞偛潘魇镜模c古時道理如出一轍!
\\t解析
\\t《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奔慈艄芾碚咦陨硇械谜,那么他不用下命令,下面的人也會遵從;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那么即使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不會遵從。由此可見,無論是君王還是普通的管理者,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
\\t行得正,坐得端。一個人只有加強自身修養(yǎng),才能讓他人誠服,才會讓別人樂意跟他合作;如果自身行不正、坐不端,那么即使給他再好的機遇,他也沒有能力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