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柳詒徵闡述中國文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文化史的開山之作、巔峰之作,自問世以來深受學界推崇,沾溉極廣。該書視野遼遠,察見敏銳,材料豐實,體大慮深。全書按時代順序分為上古、中古、近世三編,每編分若干章,對我國歷代典章、政治、教育、文化、社會、風俗、經(jīng)濟生活、物產(chǎn)建筑、圖畫雕刻等進行了系統(tǒng)清晰的紹述,其立論行文或援經(jīng)史,或征諸子百家,或引中外學人讜論,援古證今,以今鑒古,史論結(jié)合,創(chuàng)見頻出,啟人深思,極有助于讀者、研究者明了我國歷史典章制度和文化風習的因革源流與得失,進而識得我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一體、凝聚發(fā)展、健行不息的主因與根本。
20世紀史學大師柳詒徵的代表作,一本讓你讀懂中國文化精髓的書。
近百年來關于中國文化的最具創(chuàng)見的大著作,胡適、錢穆、梁漱溟、吳宓、印水心等高度評價。
本版以最初發(fā)表刊物《學衡》原刊為底本,參考不同時期印行的各個版本,予以勘校,修正了歷來各種版本的舛誤和遺漏。
第一編 上古文化史
弁言
緒論
第一章 中國人種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產(chǎn)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興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國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歷授時
第九章 唐虞之讓國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興
第十四章 洪范與五行
第十五章 湯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傳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興
第十九章 周之禮制
第一節(jié) 國土之區(qū)畫
第二節(jié) 官吏之職掌
第三節(jié) 鄉(xiāng)遂之自治
第四節(jié) 授田之制(附兵制)
第五節(jié) 市肆門關之政
第六節(jié) 王朝之教育
第七節(jié) 城郭道路宮室之制
第八節(jié) 衣服飲食醫(yī)藥之制
第九節(jié) 禮俗
第十節(jié) 樂舞
第十一節(jié) 王朝與諸侯之關系
第十二節(jié) 結(jié)論
第二十章 文字與學術
第二十一章 共和與民權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變遷
第二十三章 學術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老子與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門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變遷
第二十八章 諸子之學
第二十九章 秦之統(tǒng)一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漢代內(nèi)外之開辟
第三十二章 兩漢之學術及文藝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藝之進步
第二編 中古文化史
第一章 中國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東來之故
第二章 佛教入中國之初期
第三章 諸侯并興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對峙
第五章 清談與講學
第六章 選舉與世族
第七章 三國以降文物之進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興
第十章 佛教之反動
第十一章 隋唐之統(tǒng)一及開拓
第十二章 隋唐之制度
第十三章 隋唐之學術文藝
第十四章 工商進步之特征
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
第十六章 唐宋間社會之變遷
第十七章 雕板印書之盛興
第十八章 宋儒之學
第十九章 政黨政治
第二十章 遼夏金之文化
第二十一章 蒙古之文化
第二十二章 宋元之學校及書院
第二十三章 宋元間之文物
第二十四章 河流漕運及水利
第二十五章 明儒之學
第二十六章 明之文物
第三編 近世文化史
第一章 元明時海上之交通
第二章 西教之東來
第三章 明季之腐敗及滿清之勃興
第四章 西方學術之輸入
第五章 清代之開拓
第六章 滿清之制度
第七章 清初諸儒之思想
第八章 康乾諸帝之于文化
第九章 學校教育
第十章 考證學派
第十一章 國際貿(mào)易與鴉片之禍
第十二章 內(nèi)治之腐敗及白蓮發(fā)捻之亂
第十三章 外患與變法
第十四章 譯書與游學
第十五章 機械之興
第十六章 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
第十七章 法制之變遷
第十八章 經(jīng)濟之變遷
第十九章 最近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