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及《續(xù)街道的美學》為基礎,系統(tǒng)整理街道和城市公共空間領域內相關著作的主要結論,闡述街道的基本概念,并進一步理清街道的分類、構成要素、比例和尺度;同時,探討街道與城市的關系,街道承載的行為活動,街道研究的相關理論、技術和方法等內容,為城市近人尺度空間的設計提供參考,以應對中國城市“只有城市、沒有生活”的現狀。
《街道的美學》是日本當代建筑大師蘆原義信力作。本書繼承了原先版本的圖書品質,不僅對原書經典理論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并且從更貼近時代和社會來對當代街區(qū)設計進行詮釋,內容上更加豐富,圖紙全面、照片精美,呈現了很多優(yōu)秀案例的街區(qū)設計作品,是從事城市設計、景觀設計相關專業(yè)的設計師以及師生的必讀經典。
前言
日本著名建筑師蘆原義信的《街道的美學》和《續(xù)街道的美學》涉及諸多建筑理論及知識,同時結合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踐,具有重要作用!督值赖拿缹W》成書于1979 年,是作者多年來在街道、廣場空間構成方面的研究成果!督值赖拿缹W》和《續(xù)街道的美學》這兩部著作涉及格式塔心理學中“圖形”與“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現代建筑理論,并引用中國的“陰陽”之說,對日本和意大利、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的建筑環(huán)境與街道、廣場等外部空間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比較,從而歸納出東方和西方在文化體系、空間觀念、哲學思想以及美學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并對如何接受外來文化和繼承民族傳統(tǒng)問題,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第2 頁)。
正如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所述: “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也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苯值缹τ诔鞘卸砸饬x非凡,但也許我們并不了解“街道”。本書認同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描述的: “城市居民和外來參觀者在街道中穿行時,通過感受并認知城市空間和城市的市井活動,最終累積形成了對城市的意象。街道是人們停留時間較長的戶外公共場所,因此街道對于人們形成城市的意象尤為重要!苯值朗侨说男袨榘l(fā)生的場所,與車行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道路是平面的,強調通行功能性,不安全;街道是立體的,具有體驗性和領域感。從字面上理解,“街”與“道”本就承載了不同的意義。本書以對《街道的美學》原著的解讀為契機,試圖厘清街道的概念及其構成要素,并探討街道的設計方法。書中藍色文字為2006 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街道的美學》一書中的重點內容。
胡一可,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副教授,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獲博士學位;現任天津市城市規(guī)劃學會規(guī)劃信息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大學建筑學院數字建構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風景旅游區(qū)規(guī)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風景建筑設計等。
丁夢月,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1. 城市公共空間的層級及類型
1.1 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承載了歷史與現代,如政治事件、大眾狂歡、生活情景、社交活動、觀光購物等。街道是人們生活之所,承載了對城市的想象和思考。攝影家、畫家、電影導演,各類藝術家都在不舍晝夜地挖掘街道的潛力,因為,城市對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而言,不過就是幾個房間、幾條街道和熟識的幾個人。克里爾(Robert Krier)在《城鎮(zhèn)空間》一書中將“城市空間”解釋為“……城市內和其他場所各建筑物之間所有的空間形式。這種空間,依不同的高低層次,幾何地聯系在一起,它僅僅在幾何特征和審美質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從而容許人們自由地去領會這個外部空間,即所謂的城市空間!碑斎,城市空間除了物質性,還具有社會性。學界比較認同蘆原義信所謂的建筑“外部空間”就是城市空間,即相對于建筑內部而言,城市建筑之間的圍合或半圍合的“空”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