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論開中國思辨哲學的先河,以理性思維去尋求天地萬物的本原,尋求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是老子發(fā)出了中國的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先聲,從而使道家立于諸子百家掀起的思想大潮的潮頭。兩千多年以來,老子的思想從來都是中華文化內(nèi)核的組成部分。讀懂老子也就讀懂了中華文化的魂。
第一章老子——和光同塵的智者
老子發(fā)出了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先聲,使道家站在了諸子百家掀起的思想大潮的潮頭。老子是孤獨的思想者,他似乎也很享受這份孤獨。他不屑與世人追名逐利,守著一份寧靜,甘于寂寞、甘于淡泊。老子還是修道的開山鼻祖,提出了一整套修道方法。
第二章老子與道家——隱逸文化的代表
隱逸是一種文化,與正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共同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隱士有入仕的才能,有入仕的條件,卻愿意遠離政權(quán),離群索居,追求一種自我的圓滿。傳承老子思想的道家分兩大流派:一是楚之莊子學派,一是齊之稷下道家。入仕則從黃老,在野則學莊周。
第三章老子與道教——被主神的人
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凡有道教宮觀的地方就會看到供奉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老子是被主神的,他并沒有親創(chuàng)道教。但道教將老子奉為尊神,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必然。老子作為被神化的人物在民間的影響遠大于在宮廷的影響。
第四章老子之道
老子用他的思想之手觸摸到了一種獨立的、先于天地而生的、無所不包的、永恒不息的、對萬事萬物起支配性作用的存在。他的驚天一語,可謂驚世駭俗,問出一條中華文化的根脈,問出一個影響中華文化兩千多年的道家學派。老子之道是有無之道,是創(chuàng)生萬物之道,也是人的因循之道。
第五章老子之德
道內(nèi)在于物,化而為德!暗隆币颉暗馈倍嬖冢暗馈蓖ㄟ^“德”來顯現(xiàn)。德具有純真、簡單、直接,并富有強大生命力的特性。自然無為、柔弱不爭、寬容謙下、知足知止和見素抱樸是德的具體內(nèi)涵。
第六章老子的大生命觀
道歸根結(jié)底左右著天、地、人的興衰存亡。個體的生命是整體生命的一部分。個體生命的出生入死和整體生命的復命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在于自然。養(yǎng)生貴在養(yǎng)心,養(yǎng)心貴在養(yǎng)性,養(yǎng)性貴在淡泊,淡泊貴在平和,平和貴在寡欲。
第七章老子的為政理念
天下是被天下人寄托給圣人的,圣人是被委托治理天下的人,受到被委托人的信任,應(yīng)當全心全意為天下人理政,而不可將公權(quán)力私用。抽象概念“圣人”是完美人格的代表。圣人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他的所作所為要符合道的準則。
第八章解讀《老子》的兩種路向
解讀《老子》有兩種路向:一種是將其作為深奧的思想;另一種則作為宗教的“經(jīng)”。這兩種路向是道家與道教的分野。這兩者相互交叉,各取所需。歷朝歷代各種不同的版本對《老子》的解讀釋義,是傳播老子思想的載體。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對道家思想的解讀就不可能讀懂中華文化,而老子五千言則是道家思想的內(nèi)核。不了解老子的思想也就無從了解道家文化。
老子對道的思考、對德的思考匯成五千言留世,被后人稱為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其言至簡,其意至深。唯如此,自道德經(jīng)問世兩千多年以來,歷朝歷代有無數(shù)的學者注疏釋義孜孜不倦以求其解,但是從未有哪一種說法被公認為正解。絕大多數(shù)學者研究老子都是在說“其然”,也就是說探究老子說的是什么,鮮有學者說“其所以然”,也就是探究為什么。
本書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力求換一種思路解讀老子。即盡可能回到老子的語境中去解讀老子,不僅說其然,也說其所以然。希望這種解讀能為研究老子拋一塊引玉之磚。
羅養(yǎng)毅,1954年生,當過鐵路建設(shè)兵團戰(zhàn)士、工人、大學教師。獲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外交學院法學博士學位。某出版社編審,長期做圖書編輯工作。已退休。
第一章老子——和光同塵的智者 /
老子發(fā)出了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的先聲,使道家站在了諸子百家掀起的思想大潮的潮頭。老子是孤獨的思想者,他似乎也很享受這份孤獨。他不屑與世人追名逐利,守著一份寧靜,甘于寂寞、甘于淡泊。老子還是修道的開山鼻祖,提出了一整套修道方法。
一、百家爭鳴的先聲 /
百家爭鳴老子為先 /
二、老子——孤獨的思想者 /
老子的獨白 /
三、老子——修道的開山者 /
修道的前提 /
修道的過程 /
修道的方法 /
內(nèi)修與得道 /
第二章老子與道家
——隱逸文化的代表 /
隱逸是一種文化,與正統(tǒng)文化相輔相成,共同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隱士有入仕的才能,有入仕的條件,卻愿意遠離政權(quán),離群索居,追求一種自我的圓滿。傳承老子思想的道家分兩大流派:一是楚之莊子學派,一是齊之稷下道家。入仕則從黃老,在野則學莊周。
一、隱逸文化的緣起 /
二、道家的學脈傳承 /
老子與莊子 /
老子與稷下道家 /
第三章老子與道教——被主神的人 /
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凡有道教宮觀的地方就會看到供奉老子的神位。在道教中,老子是被主神的,他并沒有親創(chuàng)道教。但道教將老子奉為尊神,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必然。老子作為被神化的人物在民間的影響遠大于在宮廷的影響。
一、老子神話與神化老子 /
二、道教的興起與老子 /
太平道 /
五斗米道 /
三、道教早期各流派 /
金丹道 /
天師道 /
樓觀道 /
第四章老子之道 /
老子用他的思想之手觸摸到了一種獨立的、先于天地而生的、無所不包的、永恒不息的、對萬事萬物起支配性作用的存在。他的驚天一語,可謂驚世駭俗,問出一條中華文化的根脈,問出一個影響中華文化兩千多年的道家學派。老子之道是有無之道,是創(chuàng)生萬物之道,也是人的因循之道。
一、道的緣起 /
智者的困惑 /
驚天一語 /
以“道”命名 /
二、哲人釋道 /
“無”“有”之道 /
“故有無相生” /
三、“執(zhí)古之道” /
道生萬物 /
“道之為物” /
“道”存在的形態(tài) /
道的運行方式 /
得道與失道 /
第五章老子之德 /
道內(nèi)在于物,化而為德!暗隆币颉暗馈倍嬖,“道”通過“德”來顯現(xiàn)。德具有純真、簡單、直接,并富有強大生命力的特性。自然無為、柔弱不爭、寬容謙下、知足知止和見素抱樸是德的具體內(nèi)涵。
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二、自然無為 /
老子的自然 /
“無為”之為 /
三、柔弱不爭 /
“柔弱勝剛強” /
柔弱居上 /
不爭之德 /
四、寬容謙下 /
五、知足知止 /
知足之足 /
知止不殆 /
六、見素抱樸 /
第六章老子的大生命觀 /
道歸根結(jié)底左右著天、地、人的興衰存亡。個體的生命是整體生命的一部分。個體生命的出生入死和整體生命的復命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在于自然。養(yǎng)生貴在養(yǎng)心,養(yǎng)心貴在養(yǎng)性,養(yǎng)性貴在淡泊,淡泊貴在平和,平和貴在寡欲。
一、天、地、人 /
二、“出生入死”與“復命” /
三、“長生久視”之道 /
生死在天亦在人 /
養(yǎng)生貴在養(yǎng)心 /
養(yǎng)心貴在寡欲 /
養(yǎng)生貴在淡泊 /
第七章老子的為政理念 /
天下是被天下人寄托給圣人的,圣人是被委托治理天下的人,受到被委托人的信任,應(yīng)當全心全意為天下人理政,而不可將公權(quán)力私用。抽象概念“圣人”是完美人格的代表。圣人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他的所作所為要符合道的準則。
一、老子的天下觀 /
天下為何物? /
二、為政者的德行 /
“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
圣人“以百姓心為心” /
“圣人為腹不為目” /
圣人應(yīng)當身體力行 /
圣人應(yīng)有度量、有擔當 /
三、圣人之治 /
遵道而為 /
無為而治 /
“以正治國” /
“嗇”為國本 /
“不以兵強天下” /
“以奇用兵” /
邦交之道 /
四、“小國寡民”的理想國 /
第八章解讀《老子》的兩種路向 /
解讀《老子》有兩種路向:一種是將其作為深奧的思想;另一種則作為宗教的“經(jīng)”。這兩種路向是道家與道教的分野。這兩者相互交叉,各取所需。歷朝歷代各種不同的版本對《老子》的解讀釋義,是傳播老子思想的載體。
一、傳世《老子》的流變 /
解讀老子思想的濫觴 /
兩漢時期對老子思想的解讀 /
王弼與老子思想的傳播 /
二、老子五千言與道教教義 /
河上公的《老子章句》 /
張道陵與《老子想爾注》 /
葛玄的《老子節(jié)解》 /
結(jié)語 /
附錄 /
各章出現(xiàn)的《老子》章節(jié) /
主要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