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頭腦發(fā)達的孩子,更需要一個各方面素質(zhì)都非常過硬的人,而處世哲學和做人準則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要素之一。本書以父母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會處世為中心話題,從幫助孩子培養(yǎng)好習慣、好性格,學會自主、自強,增強勇氣,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搞好自己的學習和日常交往等9個方面著手,將講故事與說道理相結(jié)合,詳細地探討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處世難題及解決對策。家長們可以借助這本書教會孩子基本的處世技巧和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健康地成長。
人生在世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處世。做人是生存的根本,處世是生存的方法。一個人再怎么“好”,如果沒有掌握處世的技巧,依然難以“為人”。因為人生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就要創(chuàng)業(yè)、就要發(fā)展、就要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就要與千千萬萬的人打交道……這些都是處世的基本內(nèi)涵。人生離不開處世課,盡管孩子們還沒有走向社會,但他們從小所做的一切——學習、勞動和交往等等,都是為未來的生活作準備。所以,處世課也應該從小教起。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對孩子進行“處世”教育的問題上,許多家長做得并不理想,或根本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一些家長把搞好孩子的學習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千方百計地想讓孩子把一切的時間都用于學習,卻不想讓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和愛好,不看重讓孩子與人交往交流、鍛煉身體,不去關心孩子從事的與學習無關的其他活動。其結(jié)果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上去了,為人處世方面卻做得一塌糊涂。有的孩子出現(xiàn)交往障礙,要么以“自我為中心”,要么自我封閉,出現(xiàn)心理問題;有的孩子十幾歲了,對喝、穿、拉、撒、睡等等最基本的需要都難以自理;有的孩子不講禮貌,不會使用常用的交際語言;有的孩子經(jīng)不起小小挫折,出現(xiàn)一點困難就不知所從,甚至自暴自棄,走向極端;有的孩子遇到危險,不知如何自我保護……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在社會群體中要學會與其他社會成員和諧相處。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的心理病態(tài),主要是由人際關系的失調(diào)而引起的。一位中學生曾這樣對家長說:“你們總是對孩子講,現(xiàn)在好好讀書,是為了今后好在社會上生存?晌覀儾荒芴^現(xiàn)在,直接進入將來。孩子也應有個生存問題,如果只是學習好,不會交朋友,周圍的人都疏遠你,你就活得很苦惱,又怎能搞好學習?”這一席話,為那些只注意孩子學習而忽視培養(yǎng)孩子處世能力的家長敲響了警鐘。
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可以折射出父母的處世哲學和做人準則。盡管家長不一定要做得盡善盡美,但要努力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給自己的孩予以有益的影響,不僅要讓他們學會如何為人,更要讓他們學會如何處世,培養(yǎng)他們在社會中求生存和求發(fā)展的能力。
本書以教孩子如何處世為中心話題,從如何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好性格,如何學會自主、自強,如何搞好學習、交往等9個方面著手,比較詳細地探討了有關家庭的教育問題。希望您能從中增強培養(yǎng)孩子處世能力的意識,教會孩子處世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各方面素質(zhì)都非常棒的預備人才,讓孩子長大后能夠順利進入社會,參與社會競爭,并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借鑒了一些中外教育專家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在這里謹對他們表示衷心感謝!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進一步完善。
這是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在師傅的指導下學剃度。他將一只大葫蘆掛在門前,每天磨亮剃刀,在葫蘆上面練習。他學得很認真,但有一個毛病,就是每次練完剃度,就順手把剃刀往葫蘆上一插。師傅看到后批評說:“做事不要這樣莽撞。你應該把剃刀收起來,放在一個地方。”小和尚不以為然地說:“沒關系。這不是方便嘛,下次練習不用再找刀了。”不管師傅怎么說,小和尚就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學習結(jié)束后,小和尚正式開始為和尚們剃度。然而,當他剃完發(fā)后,由于習慣的驅(qū)使,仍然把刀往腦袋上一插……
的確,習慣一旦養(yǎng)成,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人的行為有時是無意識的,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一切舉止按習慣方式進行。比如,你一旦養(yǎng)成早上起床刷牙的習慣,不管你自覺不自覺,以后一起床就會拿起自己的牙刷、牙膏;如果你養(yǎng)成說臟話的習慣,就會在任何場合下不自覺地說出來。上面這個故事再一次說明,養(yǎng)成好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而一旦養(yǎng)成壞習慣,就會害人害已。
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币簿褪钦f,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這些都有可能跟你的習慣有關。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和興趣一樣,都是最好的老師。”
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做父母的責無旁貸。因為孩子呱呱墜地,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父母理所當然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們正是在父母的關懷和教育下,才開始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特別是孩子最初的良好習性的養(yǎng)成,都是家長教育的結(jié)果。
那么,作為家長,如何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家庭文化體現(xiàn)在家庭成員的價值趨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體現(xiàn)在家庭環(huán)境建設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對人的習慣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同其他文化相比,其親和力、感染力更強,對人的習慣的影響也最早、最持久。因此,習慣更容易在家庭中“遺傳”。在家庭文化環(huán)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位家長說:對孩子的教育可以簡單到“從自身做起”這樣一句話。
二、好習慣要從小養(yǎng)成
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發(fā)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碧釂栒咩蹲×,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么呢?”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說明,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人的一生,時時處處都在起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三歲決定人的一生!痹谏L、發(fā)育期,孩子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導。孩子的學前階段是習慣和性格初步形成的時期,雖然還沒有定型,但卻是他們未來習慣和性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一個人幼時所受的教育和所處的環(huán)境會對他的人生產(chǎn)生重大影響。自然,好習慣最好也要從小培養(yǎng)。有研究表明,3~12歲是孩子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認識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求知和學習技能的欲望強烈,容易接受成人對其行為的訓練。12歲后,特別是18歲以后,孩子已形成許多習慣,有舊習慣阻撓,新習慣要扎下根來就困難多了。
三、要從小事抓起
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其實也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人格,家長對此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從點滴小事抓起。比如,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一般小孩子做事情,開始時憑熱情,做得挺好,但最后往往不了了之。這時,家長應引導孩子把事情做完。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小事,家長應教育孩子自始至終認真地完成每一次的作業(yè)、家長交代的每一件家務事、為同學做的每一件事……這些都要認真地從頭到尾把它做完。培養(yǎng)孩子做到這一點,孩子長大后才會遇到困難了,想辦法克服困難;順利的時候,也不會盲目的高興。
四、從“第一次”抓起
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成人,這中間要遇到無數(shù)個“第一次”: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自己吃飯、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坐汽車、第一次上學……在這些第一次中,孩子逐漸走進社會。這些第一次擺在他們面前的各式各樣的事物,使他們覺得陌生而好奇;同時,所遇到的各種困惑和疑慮,都需要父母來幫助、誘導與解答。而這些第一次灌輸?shù)挠^念和認識,會給他們留下極其深刻的、乃至是終生的印象與影響。例如,孩子第一次把廢棄物隨意丟在路上,你及時提醒,讓他一定要把垃圾扔進垃圾箱,并積極幫助孩子找到垃圾箱,或?qū)U棄物暫時保存起來,再找垃圾箱扔進去。你這樣認真地做了,相信孩子會從此認識到“不能隨便丟垃圾”的道理,并在生活中遵守。如果你對孩子第一次丟垃圾的行為不予干預,甚至自己也隨意丟垃圾,那么孩子是不會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的。
五、提出嚴格要求
一般來說,幼兒園里的孩子能夠很快養(yǎng)成不挑食、把東西放回原處、準時睡覺等好的行為習慣,是因為幼兒園有較為嚴格的規(guī)范,有良好的激勵機制。不過,有時孩子在學校養(yǎng)成的習慣到了家里就“忘”了,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孩子剛培養(yǎng)起來的習慣具有不穩(wěn)定的特點外,主要還在于家長沒有制定嚴格的規(guī)范和要求。即使有些規(guī)定,但由于父母對子女溺愛、嬌寵心理的作用,規(guī)定往往難以執(zhí)行,而某項規(guī)定一旦破例,便會前功盡棄,良好的習慣再也難以形成了。要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制止和消除不良行為,父母還必須適當?shù)剡\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獎勵與處罰等強化手段。強化是孩子行為塑造的重要心理機制。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贊揚而繼續(xù)做好事,“做好事”這種行為的增強是由于“他人贊揚”起了強化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