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存71:近世歐洲史(下)》介紹的是德意志統(tǒng)一至20世紀20年代末歐洲各國相互爭奪以及勾結(jié)的歷史,其中將歐洲史與世界史相混合以研究歐洲列強瓜分世界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為世界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其編寫體例奠定了現(xiàn)代教科書的體例,開創(chuàng)了歷史不只是只有政治、軍事的傳統(tǒng),使文化、科技等進入了研究視界。
何炳松,1903年入金華府中學堂,1906年保送進浙江高等學堂,1912年獲浙江省府公費送往美國留學,先后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學習法語、德語、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歷史學等。1914年成為學校的兼職助教,負責有關(guān)遠東及中日關(guān)系的資料。1915年考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研究現(xiàn)代史及國際政治。1916年畢業(yè)回國,曾任浙江省視學。次年,受蔡元培邀請,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英語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1922年起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1925年任武昌師范大學校長。。1926年任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史地部主任、國文部主任、編譯所所長、大學叢書委員會委員等。兼任上海光華大學、大夏大學教授。1934年當選中華學藝社理事長。1935~1946年,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1946年5月調(diào)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因病未能到任。7月25日病逝于上海中華學藝社,葬于金華城北道院塘。何炳松是美國“新史學”在中國最早的譯介者,被譽為“中國新史學派領(lǐng)袖”。先后譯介魯濱遜(Robinson)《新史學》、班茲(Barres)《史學史》、亨利(Henry Johnson)《歷史教學法》等,實現(xiàn)中國史學從傳統(tǒng)式向與西方現(xiàn)代史學血脈相銜接的轉(zhuǎn)變;著有《歷史研究法》《通史新義》《程朱辯異》《浙東派溯源》等;依魯濱遜《西歐簡史》(An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前29章編譯而成《中古歐洲史》。他在西洋史方面,著力甚深,但他不是崇洋的人,1935年,還與王新民等人聯(lián)合發(fā)表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重要的文化自覺宣言——《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shè)宣言》,反對“全盤西化”的論調(diào)。
第五卷 歐洲大戰(zhàn)以前之改革
第二十章 德意志帝國
第二十一章 第三次共和時代之法蘭西
第二十二章 英國政治上及社會上之改革
第六卷 歐洲史與世界史之混合
第二十三章 歐洲勢力之擴充及西方文明之傳布
第二十四章 十九世紀中之英國殖民地
第二十五章 十九世紀之露西亞帝國
第二十六章 土耳其與東方問題
第二十七章 歐洲與遠東之關(guān)系
第二十八章 非洲之探險及其分割
第七卷 二十世紀與世界戰(zhàn)爭
第二十九章 二十世紀初年之歐洲
第三十章 自然科學之進步及其影響
第三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戰(zhàn)爭之起源
第三十二章 世界戰(zhàn)爭之初期
第三十三章 世界戰(zhàn)爭之末期及露西亞之革命
第三十四章 歐洲之改造
第三十五章 大戰(zhàn)后之歐洲
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