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在北大》采取紀實手法,以樸實流暢的語言、巧妙的構(gòu)思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敘事與抒情相結(jié)合,全面真實地描述了季羨林先生五六十年在北大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反映出他教書育人和對中國20世紀學術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從而激勵人們向?qū)W術大師學習,從其學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中獲取精神鼓舞力量。同時,季羨林先生的這段經(jīng)歷又勾畫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人生軌跡,那就是超乎尋常的艱辛、超乎尋常的刻苦、超乎尋常的成就。
從貧寒學子到海歸,從看門老頭到北大副校長,一代大師、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近百年人生的真實記錄。
這既是季羨林先生個人的命運史,也是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從他飽經(jīng)滄桑、歷盡坎坷的曲折人生經(jīng)歷中,也可辨識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足音。
前言
為了紀念和緬懷一代宗師季羨林先生的豐功偉業(yè),繼承和弘揚他的為學為人精神,謹向廣大讀者和各界朋友獻上《季羨林的學生時代》和《季羨林在北大》兩部作品。
《季羨林在北大》詳細介紹季羨林先生留學回國后,在北大五十余年(19461999)的教學、科研經(jīng)歷,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出他教書育人和對中國20世紀學術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從而激勵人們向?qū)W術大師學習,從其學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中獲取精神鼓舞力量。季羨林的這段經(jīng)歷,勾畫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普遍具有的人生軌跡,那就是超乎尋常的艱辛、超乎尋常的刻苦、超乎尋常的成就。
1946年,季羨林懷著一顆愛國心回到祖國的懷抱,經(jīng)過三年劇烈變化,時局動蕩,生活艱辛,終于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年,在人類歷史中雖然是短暫的一瞬,但在季羨林的人生舞臺上,卻演繹出精彩的一幕。然而,他又必須經(jīng)受磨難,走一條風雨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季羨林步入中年,開始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和責任。他覺得自己站起來了,獲得人格和信仰的尊重,可以昂首挺胸,大步前行;他看到神州大地花香鳥語,一片錦繡前程,心情無比振奮;他在思想改造和大批判運動中力拔頭籌,狠挖靈魂深處的原罪;他聽黨的話,跟黨走,成為又紅又專的典型;他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投身到振興祖國的教育文化事業(yè)中去。
1957年是廣大知識分子災難深重的一年。在反右運動中,季羨林雖然暫時沒被卷進去,但運動的嚴重后果也給他帶來心靈的創(chuàng)傷。而后,1966年爆發(fā)的那一場文化大革命,用季羨林的話說,極端野蠻、極端殘酷、極端荒謬、極端愚昧、極端滅絕人性、極端違反天良的空前絕后的人類悲劇中,他厄運難逃,被打入牛棚煉獄。
文革結(jié)束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季羨林從此獲得了新生,雖已步入老年,但他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開創(chuàng)了一生學術事業(yè)的黃金時代。
季羨林先生曾以黑格爾的正反合的定律,將在北大教學治學五十年生涯分成三個階段。這說明,他與中國廣大知識分子一樣,在這條風雨路上,有著無盡的感慨和反思。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既是季羨林個人的命運史,也是這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從他飽經(jīng)滄桑,歷盡坎坷走過的既有光風霽月,又有陰霾蔽天的曲折人生經(jīng)歷中,也可辨識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足音。
行百里者半九十,20世紀90年代前后,季羨林已經(jīng)步入耄耋之年,這是他學術研究的沖刺起點,直到望九之年,仍然走的是一條風雨路……
《莊子》曰:至樂不樂,至譽不譽。人們永遠不會忘記,季羨林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在他身上體現(xiàn)的正是現(xiàn)代科學精神與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完美結(jié)合。
進入21世紀,季羨林已是九十歲老人,他在精神苦惱的同時,身體日漸衰老,皮膚、眼睛、腿、牙齒、耳朵、心臟不斷發(fā)生問題。他過去極少同醫(yī)院打交道,從此就醫(yī)次數(shù)逐年增加,住院時間越來越長,2003年以后就在301醫(yī)院長住,以致他經(jīng)常以301編外和四半老人(四半,乃眼半瞎、耳半聾、頭半禿、腿半癱之謂也)自嘲。
在病房里,在病榻上,他在思考中華文化復興的大問題,思考社會和諧、世界和諧的大問題。他惦記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山東大學、聊城大學的教學,還有從家鄉(xiāng)臨清到四川地震災區(qū)眾多學校的孩子們。他筆不停揮,腿走不動路了,他在寫;眼睛看不見字了,他還在寫!蠶老繭成不庇身,他如同一條春蠶,要吐盡最后的絲線,為了留給人間溫暖。
在心理和生理痛苦的雙重壓力下,季羨林先生仍然勤奮有加,筆耕不輟,直到2009年7月11日病逝,充分體現(xiàn)出為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季羨林的終生摯友臧克家寫過一首詩,詩中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應該說,季羨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季羨林先生把平凡而光輝的一生無所保留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如今,一代宗師雖然漸行漸遠,但是名似銷,跡未匿,他的道德文章為世人留下了豐厚的遺產(chǎn),在千百萬人心中留下了一座人格豐碑。他是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永遠不倒的一面旗幟!
本書采取紀實手法,以樸實流暢的語言、巧妙的構(gòu)思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敘事與抒情相結(jié)合,全面真實地描述季羨林五十余年在北大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反映出他為祖國的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甘為人梯、白頭赤心、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和奉獻精神。
在本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直得到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參考了季先生的親友、同事、朋友、學生的回憶、評論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衷心感謝安徽文藝出版社領導高瞻遠矚、慧眼識珠,對宣傳以季羨林精神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關心和重視。感謝責編認真負責,嚴格把關,為保證這部作品的質(zhì)量付出了辛勤勞動。
由于水平有限,書中謬誤和不足在所難免,亟盼廣大讀者和同行專家批評指教。
2016年7月8日
胡光利,1969年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畢業(yè),1973年、1976年于北大進修英語、印地語,1980年于北大南亞研究所進修梵語,19931994年于印度尼赫魯大學印度斯坦語言中心做高級訪問學者。1996年被評聘為研究員、正教授。曾任中國世界古代史學會會員、中國南亞學會理事、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遼寧省傳記文學學會理事、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遼寧省翻譯家協(xié)會理事等。曾榮獲遼寧省第八屆社會科學成果獎(2002年)、遼寧省第二屆文學翻譯獎(2002年)、遼寧省第六屆傳記文學獎(2009年)。譯有《政事論》(梵譯漢)、《毗濕奴往世書》(梵譯漢)、《摩奴法典》(梵譯漢),編有《南亞大辭典印度古代史》(編委,詞條撰稿人)、《季羨林文叢》(編者之一)、《此情猶思季羨林回憶文集》(主編之一)、《季羨林精選文集》(編者之一)、《季羨林漫談教書治學》(編者之一)、《季羨林解讀傳統(tǒng)文化》(編者之一)、《季羨林眼中的老先生》(編者之一)等。
回眸五十年(代序) 季羨林/001
前言 胡光利/001
紅樓篇
第一章紅樓暖意/
沐浴和煦的春風/東語系的輝煌/工會主席和人大代表/一次難忘的遠游/難盡如人意的學術研究成果與一級教授/
燕園篇
第二章燕園風云(一)/
從紅樓到燕園/為靈魂中的原罪付出代價/大批判中的良心發(fā)現(xiàn)/自謙與自嘆:五年學術研究成果竟是零/正當春風得意時/
第三章燕園風云(二)/
躲過一劫/狂熱的夢/《春滿燕園》:一只報春的燕子/朗潤園的家/十年學術研究成果來之不易/為何槍斃三篇文章/
文革篇
第四章墜入煉獄/
從社教到文革/舍得一身剮/被打成反革命/以死抗爭/血的洗禮/從煤場到太平莊/牛棚煉獄/
第五章十年一夢/
桃花源中譯史詩/重執(zhí)教鞭/插曲和鬧劇/官莊之行/恢復黨組織生活始末/
新生篇
第六章季副校長/
公元1978年/不薄西方愛東方/學(協(xié))會種種/生存狀態(tài)/中國文化書院/與胡喬木談話/論北大傳統(tǒng)/清塘季荷/
第七章天竺情緣/
《羅摩衍那》研究/四訪天竺/治印度史/翻譯《家庭中的泰戈爾》/
第八章學者讀佛/
佛教梵語研究/佛學研究/來到天山下/把心留在敦煌/重返哥廷根/三下瀛洲/
沖刺篇
第九章古卷生輝/
一張殘卷引出一部巨著/《彌勒會見記劇本》譯釋/校注玄奘《大唐西域記》/關于《中國紀行》/編纂大百科全書/古籍整理/
第十章文化思考/
重建比較文學學科/從考據(jù)到兼顧義理/河東河西論/天人合一新論/拿來與送去/國學熱燕園/怪論:石破天驚的學術主張/
第十一章家遭變故/
八十述懷/悲歡二月蘭/
第十二章百年上庠/
百年校慶/寫作《牛棚雜憶》的前前后后/學術道德/散文名家/成功三要素/坐擁書城/閱讀挑戰(zhàn):最喜歡的十本書/布衣泰斗/長壽之道/
第十三章世紀之交/
米壽/寶島行/中國使館遇襲/印度文學院名譽院士/結(jié)識石景宜/鏗鏘鳳鳴/大師論/世紀鐘聲/九十大壽/回鄉(xiāng)掃墓/
病榻篇
第十四章301編外/
癬疥之疾/初進301/再進301/回家/
三進301/四進301/301印象/
第十五章病房瑣記/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病房里的歡笑/最高的老師/對聯(lián)情/漢字緣/《病房雜憶》和《我的美人觀》/呼喚公德/
第十六章笑著離去/
遲到的親情/最后的除夕/七月風悲/告別/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