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枬森先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開創(chuàng)者,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專家,在馬克思主義體系化、中國化和哲學理論創(chuàng)新等方面,其開創(chuàng)性工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增添了鮮活而重要的一頁。為了全面系統(tǒng)地展示黃枬森先生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滿足哲學研究工作者和讀者的便捷閱讀之需,《黃枬森文集(第5卷)》編委會全面梳理、編輯出版了《黃枬森文集》。第五卷,主要收錄作者自1983年至2011年以來有關人學方面的重要文章50多篇,近50萬字。本文集代表了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最高水平之一。
如何理解馬克思的“人化自然”
關于人的理論的若干問題
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能改造成為“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嗎
馬克思對人道主義的認識和批判
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
關于人道主義的兩種含義問題
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理論的幾個問題
人性的抽象不等于抽象的人性
人的本質的異化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
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
論人和自然的關系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權和個人主義問題
關于建構人學的幾點設想
人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人、實踐和主體性
論人權的普遍性和階級性
關于人權的幾個理論問題
關于人權的若干理論問題
論人的活動的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權問題
關于人權理論的若干問題
對馬克思主義人學和現(xiàn)代西方人學的比較
人學與哲學
人學:作為整體的人及其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
論人道主義道德原則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的地位
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
關于人學的幾個有爭論的問題
論企業(yè)管理中的“以人為本”思想
《世界人權宣言》的重大貢獻和歷史局限
我國人學興起的深刻動因及意義
論對內人權教育與對外人權斗爭的關系
西方哲學史中關于人際關系的思想
不能籠統(tǒng)地肯定或否定“以人為本”思想
西方哲學家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現(xiàn)時代與人學
馬克思主義與“以人為本”
人類中心主義在不同領域中的是與非
人本主義、“以人為本”與“人權人憲”
素質教育是促進入的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以人為本”原則在科學發(fā)展觀中的位置
正確認識和對待全球化,促進入的全面發(fā)展
關于以人為本的若干理論問題
正確看待以人為本原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人學內涵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思想
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原則的理論依據和時代背景
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的討論
人與人類社會
論“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和科學內涵
我們平常說的抽象人性論指的就是這種對人性或人的本質的非科學抽象,馬克思批評抽象人性論只是批評非科學的抽象,決不意味他否定對人性的抽象。馬克思的定義: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于沒有談到由個人構成的類的什么東西,甚至沒有談別人的勞動或實踐,很容易使人誤解,似乎他根本否定對人進行抽象。這種理解是不確切的。無論如何不能否認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類,即人類,因此,人的本質只能通過對個人進行抽象思維才能達到,在這一點上,舊的人性論思想家并沒有錯,他們錯在只把人類看成是由個人機械相加形成的,認為個人是基礎,沒有個人就沒有社會,從而離開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談人性的抽象,正如上面指出過的。因此,在我看來,馬克思在《提綱》中提出的人的本質的定義,不是一個嚴格的完整的定義,而只是說明要如何給人的本質下定義,即要把人擺到社會關系的總和中來尋求人的本質,給人的本質下定義。馬克思在《提綱》中雖然沒有直接講人的本質是勞動,但在《手稿》中講過,后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資本論》中也講過,而在《提綱》中也批評過費爾巴哈“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評的’活動的意義”,并明確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后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證明,人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qū)別、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就是勞動和實踐,即對客觀世界的自覺改造,但也不能離開社會關系談勞動,因為人只有結成社會,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談得上勞動,也可以說,勞動在本質上是社會的。因此,我曾建議把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一些定義綜合起來,給人的本質下這樣一個定義:“人的本質是能在一定社會關系總和中制造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這當然是一種抽象,但它是科學的抽象,而不是非科學的抽象。它避免了前面談到的抽象人性論的三個缺點:
第一,這樣的人的本質是一切時代、一切民族、一切地區(qū)的個人所共有的,但其具體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即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中,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它的內容是不同的,因而它們并不是空洞的。這樣理解人的本質有其不變的一面,也有其變化的一面。人的本質是人之所以為人而根本區(qū)別于動物的東西,一個人只要是人,就有此本質。它是不變的,它一變,人就不是人了。但生產勞動的性質是隨著歷史過程而不斷變化的,其水平是不斷提高的。把它看成是普遍的、不變的、與人類社會相始終的,并不排斥,而且包含了它的這種變化。人類的生產始終是生產,但它經歷了從原始石器到今天電氣化、自動化的變化,正因為它是普遍的,所以它才能容納如此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今天方興未艾,難以設想其極限,如果它不是普遍的,而是某種具體的生產,它早已被淘汰了。
第二,這樣的人的本質只是人的本質,不是動物的本質。也不是人的本質在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qū)的特殊表現(xiàn),即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本質。這種理解既沒有擴大,也沒有縮小人的本質,沒有用更廣泛的共性或更狹窄的共性來取代真正的人的本質。
第三,這樣的人的本質沒有脫離社會關系。
如果可以如此理解人的本質的話,那么,我們對抽象人性論就不能簡單否定,他們提出的各種人的本質或人性也不能全盤否定。誠然,他們沒有抓住人的最根本的東西——勞動,他們談到的某些所謂人性如自我保存或自私自利,雖然對于從根本上區(qū)別人和動物并無意義,它們分別是動物性或私有制的反映,而不是人性。但他們談到的不少人性,卻是有意義的。例如理性或思維確是一種人性,因為它能從根本上區(qū)別人和動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征之一,但不是最根本的,不是人的本質,而是為本質,即勞動所決定的。同時,舊人性論者都離開社會關系、離開歷史時代談理性,把理性看成凝固不變的東西,因而被稱為抽象人性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