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美學隨筆》里的文章獨立成篇,討論各種不同的話題,閱讀、思考、語言學習、文學、歷史、藝術(shù)、學問、音樂、大自然的美,等等,壓軸的就是*觸動人心、*引起人們關(guān)注的死亡問題。叔本華所討論的這些話題,其素材都可以在我們?nèi)粘I钪薪佑|到。因此大眾讀者都可以與這位哲學家從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發(fā),盡力登上云外的高處(叔本華語),領(lǐng)略從這位思想家的視角獲得的視野。本書的文章并沒有以生僻的題材讓無緣涉足這些題材的讀者難以分享和判斷。正如叔本華在《論寫作和文體》中說的:如果(作者所處理的)題材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觸得到甚至是相當熟悉,(……)那就只有具出色頭腦的作者才可以寫出值得人們一讀的東西。作者越不需要借助其題材的幫助,(……)那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績就越大。叔本華的這些話至為恰當?shù)剡m用于本書的文章。
《叔本華美學隨筆》是從《叔本華全集》的卷二、卷五中選取了貼近日常生活的12篇文章,這些文章獨立成篇,討論的話題有閱讀、思考、寫作、批評、語言學習、文體、音樂、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華以準確的判斷力、深邃的思考、質(zhì)樸無華的文筆、言之有物誠實自然的風格,闡述了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叔本華美學隨筆》中的文章選自德國著名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巨著《附錄和補遺》和《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華早在25歲就發(fā)表了認識論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并在30歲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內(nèi)容涵括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種現(xiàn)象和人的精神現(xiàn)象。他在三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完成了這一透徹解釋世事人生的思想巨著。無論古今,這都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在這之后,叔本華繼續(xù)寫出《論自然界的意欲》、《論意欲的自由》、《論道德的基礎(chǔ)》等著作。雖然如此,直到叔本華60多歲以后,世人才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思想大廈就好像在一夜之間聳立了起來(《論判斷、批評和名聲》,下同),叔本華才幸運地親眼目睹自己獲得了應(yīng)有的評價,亦即得到了赫赫名聲。當然,對于叔本華來說,重要的不是名聲這些外部顯示,重要的是因為獲得了赫赫名聲,自己畢生勞動的成果就可以利用這名聲更好地保存下來,更有機會發(fā)揮作用。這才是讓一輩子都在追求真理、對自己思想的價值深信不疑的叔本華如釋重負、老懷安慰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其作品終于得到承認以后,這位老智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小孩子氣的興高采烈,卻是讓人感慨嘆息。這是對人們的判斷力一個多么嚴厲的指責。在這之前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他的著作無人問津,無人提起,無人批評,更加無人贊揚。但叔本華的整個遭遇,據(jù)他認為,非但不是異乎尋常,其實可以說是一個偉大思想者所必然碰到的教科書式(典型)的遭遇除非憑藉好得不能再好的運氣,在這個人(思想者)的成就領(lǐng)域里,某些公正和有能力的評判者與這個人同時誕生。叔本華的遭遇完全印證了他在成名前所寫的《論判斷、批評和名聲》里所描述的情形(他的著作都在成名前完成)。這是因為藝術(shù)家和文學家比思想家有更多表現(xiàn)的機會,因為他們擁有比思想家百倍之多的觀眾和讀者群,而創(chuàng)作出偉大作品的人卻是(……)長時間生活在默默無聞之中,但以此換來的卻是晚年的赫赫名聲。思想家的這種說怪不怪的悲慘遭遇,根本上在于正確的判斷力就像鳳凰一樣的稀有,要等上五百年才得一見,同時,哲學家的著作給讀者帶來的不是娛樂,而只是教誨;要理解這些著作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并且,這類著作也要求讀者在閱讀時付出相當?shù)膭趧赢斎,渴望獲得思想和教誨的人會把理解和贊嘆偉大天才的思想視為至樂,而不只是娛樂,但這些畢竟只是少數(shù)的情形。甚至時至今日,在叔本華作為思想家早已奠定了權(quán)威的情況下,在其著作久已獲得了必讀書的名聲以后,人們對待這位思想家的作品的態(tài)度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人們?nèi)匀痪拖袷灞救A所說的,總是閱讀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時代中最好的(《論閱讀和書籍》)。對于像叔本華這樣的偉大思想家、這一不折不扣的天才(托爾斯泰的贊語),人們又真正知之多少?誠然,為數(shù)不多的人可能聽說過或者讀過介紹,透過簡明、扼要的哲學史知道,還有這么一位悲觀主義論者、消極的哲學家。但又有多少人分享過這位以發(fā)現(xiàn)真理為畢生己任的嚴肅哲學家奉獻給我們?nèi)祟惖膶氋F思想?有多少人是真正讀過他所留下的名副其實的必讀書?毋庸諱言,我所謂的必讀書,只是對那些還有一點點興趣了解自己、了解人類、了解這大自然的人而言。并且,我們不要忘記,叔本華很多作品所討論的是日常、普遍的素材(他甚至從最平常、最實用的角度寫作了《人生的智慧》),所用的語言又都平實得不能再平實。叔本華說過,人的可憐本性雖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換一下面目,但在各個時代仍然是相同、一樣的,所以,高于自己世紀的思想者也就已經(jīng)是高于其他的世紀,(……)高于人類結(jié)合叔本華的著作在當今無論何處仍備受冷落的實際情形,他的上述話語到底是否屬于夸張?也正因為叔本華這里所指出的原因,我們就不會驚訝于為何他的文章在一個多世紀以后的今天,讀來仍然是那樣切中時弊,就好像他是為當今時代而寫。他的著作向我們揭示了歷久彌新這句成語的含意。
叔本華作為哲學家有一整套統(tǒng)一、完備的世界觀。據(jù)叔本華認為,意欲(Wille)是我們?nèi)四酥吝@世界其他一切事物的核心,是自在之物;我們所看到的大自然的有形物質(zhì)(包括人、動物、植物、無機體)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載體,亦即意欲的載體;豐富多樣的現(xiàn)象世界是意欲在各個級別客體化的結(jié)果。我們?nèi)祟悇t是意欲最高級別的現(xiàn)象。意欲是第一,智力(認識力)則是第二,是派生的、為意欲服務(wù)(對此問題的論述參見本書《論死亡》)。叔本華的形而上學、認識論、美學和倫理學都建筑在上述的框架之上。所討論的事物一旦放置在這深邃、寬闊的遠景之中,經(jīng)過叔本華透過現(xiàn)象的審視,事物的本質(zhì)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就讓人一目了然。例如,在本書的《論音樂》里,音樂中的四個聲部及其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與大自然的無機體、植物、動物和人其實有著一種平行的關(guān)系;音樂中的不和、和解,與我們意欲的不滿足、滿足原來還有我們不曾清楚意識到的關(guān)聯(lián)。再有就是,叔本華用以闡釋道理的精確比喻順手拈來,把錯綜復(fù)雜事物之中的同一性(普遍性)也附帶多方表現(xiàn)出來。確實,如果沒有某種深邃的形而上學可提供更高的視角,那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表面現(xiàn)象之間最直接、最狹窄的關(guān)系,而無法深入一點解釋哪怕是最簡單的事情。正因為叔本華有著與生俱來的天才認識力和采用更高的考察視角,他對事物的看法才處處與常人有別,耐人尋味。對叔本華的音樂理論大為折服并深受其影響的德國著名音樂家瓦格納,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叔本華的著作以后,在一年之內(nèi)把叔本華的《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上下兩卷1000多頁,從頭到尾讀了四遍。然后,他說出了這樣的話:叔本華的哲學讓我得以判斷在這之前我還只是直覺上有所感覺的東西。(瓦格納,《我的一生》)
這本書里的文章獨立成篇,討論各種不同的話題,閱讀、思考、語言學習、文學、歷史、藝術(shù)、學問、音樂、大自然的美,等等,壓軸的就是最觸動人心、最引起人們關(guān)注的死亡問題。叔本華所討論的這些話題,其素材都可以在我們?nèi)粘I钪薪佑|到。因此大眾讀者都可以與這位哲學家從所熟悉的事物一起出發(fā),盡力登上云外的高處(叔本華語),領(lǐng)略從這位思想家的視角獲得的視野。本書的文章并沒有以生僻的題材讓無緣涉足這些題材的讀者難以分享和判斷。正如叔本華在本書《論寫作和文體》中說的,如果(作者所處理的)題材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觸得到甚至是相當熟悉,(……)那就只有具出色頭腦的作者才可以寫出值得人們一讀的東西。作者越不需要借助其題材的幫助,(……)那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績就越大。叔本華的這些話至為恰當?shù)剡m用于本書的文章。
本書除了討論我們精神生活中最普遍的話題(當然,渾渾噩噩、沒有精神需求的人并不這樣認為)以外,叔本華的語言也是非常樸素和簡單。叔本華這位語言藝術(shù)家(卡夫卡的贊語)就是他所倡導的文體的實踐者。在《論寫作和文體》里,他說,沒有什么事情比寫出無人能懂的東西更加容易,而以人人都可以明白的方式表達出重要、深奧的思想,則是最困難不過的;簡樸不僅始終是真理,而且也是天才的標志。文體是因思想而變得優(yōu)美;樸實的風格始終是為天才準備的禮服,正如赤裸是美麗身體的特權(quán)一樣。讀過叔本華著作的讀者不管是否同意叔本華的觀點,但對這一點起碼不會有異議:叔本華的文章言之有物,觀點鮮明、清晰。這樣,叔本華深邃、豐富的思想就清晰客觀地擺在了讀者的面前,然后,讀者就盡可以根據(jù)各自的思想能力而相應(yīng)地理解或誤解、贊嘆或批評。
叔本華在《論閱讀和書籍》里抨擊過這樣的現(xiàn)象:人們寫出了評論古代(……)偉大思想家的文章、書籍,讀者大眾就跟隨著捧讀這些東西,而不是那個思想家的著作。我的介紹也就到此為止了,事不宜遲,就讓叔本華在這本書里直接向我們說話吧。就像侍者端上了一盤熱氣騰騰、精美絕倫的食物以后,除了說上一句請慢用,該做的也已經(jīng)做完。叔本華在本書的這兩句金石名言,可以作為我們思想大餐前的開胃小吃,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論閱讀和書籍》)。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1788年2月22日誕生在但澤(今波蘭格旦斯克)一個異常顯赫的富商家庭,自稱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智慧遺傳自母親。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叔本華家產(chǎn)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25歲發(fā)表了認識論的名篇《論充足理性原則的四重根》。30歲完成了主要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發(fā)行500本,絕大部分放在倉庫里。53歲出版《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62歲完成《附錄和補遺》,印數(shù)750本,沒有稿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huán)。1860年9月21日在法蘭克福病逝。
論思考
001-012
論閱讀和書籍
013-023
論歷史
024-033
論文學
034-052
論寫作和文體
053-096
論語言和語言學習
097-107
論判斷、批評和名聲
108-137
比喻和寓言
138-145
論學者和博學
146-158
論音樂
159-170
論大自然的美
171-173
論死亡
17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