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看明清小說》是一部關于明清小說的文學評論集,所評的九部明清小說都是爭議十分大、具有代表性的名著,包括《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海上花列傳》《九尾龜》《姑妄言》《今古奇觀》和“三言二拍”。作者從常識的角度出發(fā),運用樸素的是非善惡觀念,以“對國家、社會、民族、百姓有利還是有害”作為評判的基本標準,換一個角度重新評介明清小說,并讓文學評論發(fā)揮它應有的功效,以消解前人的誤讀、誤解和誤導。
這本書——
重評明清小說,《水滸》《海上花列傳》《姑妄言》一一在列,
摒棄“階級分析法”,打破了前人固有的、一邊倒的觀點,
從常識角度出發(fā),重新看待明清小說中的是非善惡,
讓文學的歸文學,讓社會的歸社會。
這本書的作者——
研究明清小說五十年,
出版過暢銷歷史小說《括蒼山恩仇記》,
寶文堂書店“中華古典文學普及本叢書”編者。
序
明清小說需要重新評介
中國的傳統(tǒng)小說,一般認為發(fā)端于唐人傳奇,其特點是簡練的文言文;故事簡單,敘述直白,缺點是文字深奧,初識文字的人,大都看不懂。興起于宋人話本,其特點是供說書人演說,因此文字接近于口語,可由說書人臨場發(fā)揮,變視覺文學為聽覺文學,擴大了受眾。故事雖然逐漸復雜起來,但是仍以“一場”能講完為度,屬于“短篇小說”的范疇。像《大宋宣和遺事》那樣要分十場說完的本子,還比較少見。到了明清時代,除了演說市井奇聞之外,開始出現(xiàn)了“講史”,也就是說書人向市民講解歷朝的興衰故事,于是形成了長篇說部,也就是“歷史演義”。不過這些“演義”的“底本”,卻不是說書人自己寫的,而是由當時的“才人”寫的。所謂“才人”,雖然和“才子”只相差一個字,可是“檔次”卻相差很遠。大多數(shù)“才人”,都是曾經(jīng)上過學讀過書,卻時乖運蹇,仕途不佳,有的甚至連個秀才、舉人的初級功名也沒有,盡管抬頭紋多了,兩鬢也斑白了,卻還是個“童生”的身份。他們是“沒跳過龍門的鯉魚”,變不成龍,做不成官,又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也不善于買進賣出,不會干農(nóng)工商之類的營生,仗著讀過幾本書,知道一些歷史掌故,加上長期混跡于下層社會,知道不少市井傳聞,也還善于表達,于是就專門給說書人寫說書的底稿。這就是當時的“職業(yè)主流作家”。其作品的特點,是供說書人“說”的,不是供讀者“讀”的。其文字風格,雖然接近口語,但不是純口語,除了經(jīng)常穿插一些詩詞歌賦之外,其中還包含一些說書人的“套語”,如“話說”“且說”“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之類。
據(jù)說,《水滸傳》是第一部印出來供讀者“看”的話本,所以不叫“話本”,而稱之為“小說”。不過也不排斥作者動筆之初,就是打算寫出來后供說書人演說之用的。據(jù)考證,施耐庵、羅貫中等人,他們生前的身份就是“才人”。只不過《水滸傳》的主題是歌頌土匪強盜,鼓吹殺人放火,提倡動武造反,為當時的政府所不許,也沒人敢于在書場演出,直到作者死后將近二百年,才陰差陽錯地由地方武官以“提倡強悍、鼓勵士氣”為由,刊印出來供士兵閱讀。于是,中國這才有了第一部“供閱讀”的長篇小說。
有了《水滸傳》這一濫觴,明清時代、特別是清代中后葉,方才大量出現(xiàn)“供閱讀”的小說,終于形成了中華傳統(tǒng)小說的“鼎盛時期”。
根據(jù)以上敘述,中華傳統(tǒng)小說,應該毫無疑問的是中國小說的主流。但是今天人們一提“主流小說”,指的卻是五四以后參考西洋小說的形式、技巧、風格所形成的“新文學”。也就是說,中國的傳統(tǒng)主流文學,從唐宋元明清一路“流”下來,到了民國年間,主流忽然枯竭了,而另外一條支流卻逐漸充盈起來,最終竟然取代了傳統(tǒng)的小說,演變發(fā)展為新的主流文學。
在這個問題上,為傳統(tǒng)文學爭論、正名,已經(jīng)沒有必要。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既有其內(nèi)部規(guī)律,也有其外部影響:溯本正源,傳統(tǒng)小說當然是中國小說的源頭,但是由于中華傳統(tǒng)小說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從五四以后當代文壇已經(jīng)逐漸被新文學所取代,也是不爭的事實。
正因為中國文學有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兩者之間不是“傳承發(fā)展”的關系,而是“重起爐灶”,而且是從外國引進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就出現(xiàn)了一個“斷層”甚至“斷代”問題:一部分人,主要是青年人,由于社會潮流和興趣愛好的轉(zhuǎn)變,對中國傳統(tǒng)小說越來越隔膜,嚴重的甚至“絕緣”了!@是客觀現(xiàn)實的一個方面。
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學本身,也存在“雅”與“俗”兩個體系。大家都知道,文學是社會的鏡子,反映的是社會眾生百態(tài)。社會是由許多階層構成的,各個階層的人由于所處社會地位不同、學識不同、見聞不同,因此反映某個階層的鏡子——文學,其樣式也有所不同。一般說來,詩詞歌賦、華麗駢文,屬于士大夫知識分子階層的“書齋文學”,也就是“雅文學”;山歌俚曲、說書彈唱,屬于廣大平民階層的大眾文學,也就是“俗文學”,不但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都會哼唱幾句,就是不識字的農(nóng)家姑娘、白發(fā)婆婆也都能夠聽懂,甚至能夠“出口成章”,即興發(fā)揮,隨意創(chuàng)作。
正因為人們的學識感受深淺不同,各階層之間的兼容性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說來,書齋文學只能在階層內(nèi)部的小范圍中交流,很難走出書齋向下兼容;而大眾文學則因為它具有反映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性和人人喜聞樂見的普及性,也能夠被部分士大夫階層的“雅人”所接受。特別是部分從書齋中走出來的文人雅士,吸取了大眾文學中的精華,經(jīng)過融會貫通之后,采用其形式,提高其內(nèi)涵,美化其文字,創(chuàng)作出為各階層人士都能接受的共同文學,這就是“雅俗共賞”的全民文學。在小說方面,可以用中國古典文學的里程碑《紅樓夢》作為典型代表。
小說,包括其原始形式唐人傳奇、宋人話本,其最初功效就是為了傳播、聽取某個有趣的故事。所以,小說就是“故事”,就是“傳奇”。娛樂性,是小說的第一位。至于教育性,則是第二位,甚至是“副作用”!跁鴪鋈巳褐新犝f書的販夫走卒,擠在戲臺前面看戲的男女老少,都是沖著“聽故事”“看戲文”去的,沒有一個主觀上是為了“受教育”而去的。
小說中必定有人物。人,不但具有階級性,而且具有多面性。因此小說中的人物,也必然有好人、壞人、中間人的分別。
人的好壞美丑,本來是具有客觀標準的。但是什么叫“客觀”,卻往往很難定出一個絕對的標準來。因此,你自以為在很“客觀”地評價一個人物,其實卻往往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偏激。
這是因為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社會由不同階層組成,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立場觀點;同一階層的人,也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學派主張。于是,同一個歷史人物或小說中的人物,會有兩種甚至多種截然不同的結論。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代,這種反復臧否就會特別突出。
中國的傳統(tǒng)小說,基本上產(chǎn)生于辛亥革命之前的封建社會。辛亥革命之后,特別是五四之后,中國文壇就逐漸被“新文學”所取代了。
不過,新文學和舊文學之間并沒有“傳承”關系,基本上是“各領風騷”。但“讀者群”中卻不一定有明確的分界線:愛看傳統(tǒng)小說的,不一定就不看新小說;反過來,許多愛好新文學的青年,由于不想割斷歷史,往往很愿意或者不得不去閱讀傳統(tǒng)小說。這一部分讀者,屬于新舊文學兩者的重影!@是客觀現(xiàn)實的另一個方面,而且還因此產(chǎn)生了困惑和迷惘。
問題主要發(fā)生在1949年之后。由于社會制度的變革,思想認識的劇變,導致中國文學界對歷史人物和小說人物的評價,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因為封建統(tǒng)治的舊中國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從不同的階級利益和立場出發(fā),從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對俞平伯研究《紅樓夢》的批判,好人和壞人的觀念徹底改變了,分界線也大幅度偏移了。許多文學界的專家學者、大師泰斗,被批得暈頭轉(zhuǎn)向,幾乎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不得不在“轉(zhuǎn)變立場”的名義下宣布投降。直到“全民評《水滸》”的鬧劇出現(xiàn),好壞美丑的標準簡單化到只按階級成分劃分就可以。這等于宣布文學評論從此滅絕,仿佛天下除了只看階級出身之外,已經(jīng)沒有“道理”可講,沒有“道義”可行了。更有甚者,居然提出“封建時代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帶有封建主義烙印”的觀點(這個觀點并不錯),主張把傳統(tǒng)小說一筆抹殺(這個主張,卻大錯而特錯)。
于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除了新文學的興起而“斷代”之外,又加上“醉雷公”——“無產(chǎn)階級革命派評論家”——的胡批,誤導了許多人,為今天鼓勵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學增加了許多困難。
當然,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封建主義固然有其不合理的、落后的一面,但是相對奴隸制社會而言,也有其相對合理的、先進的一面。對人的看法是如此,對小說的看法也一樣。
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一脈相承的。人文科學,不可能割斷歷史。新制度源于舊制度,新社會源于舊社會,新文學也源于舊文學。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是傳承,一方面是創(chuàng)新。這個道理,就好像盡管你不是基督徒,但是要研究西洋文學,就不得不去讀《圣經(jīng)》是一個道理。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有兩千多年的文學史。中國的小說家,應該在中華傳統(tǒng)小說的基礎上發(fā)揚光大,這是我們所無法否定、不能割棄傳統(tǒng)文學的共同基礎。
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在中國工作的文化人,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傳統(tǒng)小說,還是不能拋棄、不能割斷的。盡管傳統(tǒng)文化中有宣揚封建迷信、天命宿命之類落后的一面,但也有忠孝仁愛、信義氣節(jié)這些進步的固有道德,而我們不能倒臟水連孩子一起倒掉。但是中國傳統(tǒng)小說數(shù)量巨大,而今天的青年學生要學的科目太多,第一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閱讀,第二經(jīng)過“無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誤導,把本來很清楚明白的好壞美丑的標準,生生地給攪渾了,還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把被他們所誤導的常識糾正過來。
要想解決這個矛盾,辦法也許很多。我個人以為,最佳方案莫過于把最著名的傳統(tǒng)小說,從語言到內(nèi)容,來一次認真整理,保留其精華,揚棄其糟粕。對于無法刪除或改動的,必須加上詳細的注解和簡明的評論:最好是每部書的前面,都有一篇概論性的詳細導讀,每一回書的后面,都有一篇簡短的評介,以此消除作品本身的錯誤和缺點,以及來自官方的或民間的出于惡意或善意的誤讀、誤解和誤導。
吳越,原名吳佩玨,生于1932年5月,浙江省縉云縣人。十七歲參軍,20世紀50年代師從周有光、倪海曙先生從事語文研究。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勞改二十多年,歷盡磨難,性格不改;年已耄耋,仍筆耕不輟。其一生愛好讀書、寫書,共寫有文學作品54本。對當代文學有三大貢獻:一是在勞改農(nóng)場的田邊地角偷偷兒寫成一部以官逼民反為主題,結合描寫縉云縣民俗、人物、山水、風光的超長篇歷史文化小說《括蒼山恩仇記》,三卷五冊,1983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暢銷70萬套;二是出版了《水滸傳(少年版)》《吳越評水滸》《吳越品水滸》等系列專著;三是與戴春合作的史詩式長篇小說《悲歡世界》三部曲,以描寫1957—2007年五十年間的勞動教養(yǎng)生活、新疆流放生活,得到了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第一屆法制文學原創(chuàng)大獎賽的長篇小說獎和表彰。晚年從事明清小說的評注和語文規(guī)范化工作,小有成就。此外,出版有電腦教材55本,純學術著作《浙江省縉云縣方言志》,回憶錄《傳奇作家的傳奇婚戀》。
序:明清小說需要重新評介 / 1
《水滸傳》究竟是一部什么書 / 1
一、《水滸傳》是一部奇書,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認識 / 2
二、《水滸傳》的歷史背景 / 11
三、《水滸傳》的時代背景 / 24
四、《水滸傳》的地理背景 / 31
五、《水滸傳》人物及故事的形成 / 39
六、《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 / 47
七、《水滸傳》的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 61
八、《水滸傳》是不是寫農(nóng)民起義 / 72
九、《水滸傳》是不是寫劫富濟貧 / 81
十、《水滸傳》的成就及今天怎樣認識 / 88
《儒林外史》是一部瑕瑜并存的名著 / 99
一、總論《儒林外史》/ 99
二、《儒林外史》作者及作品簡介 / 102
三、學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 / 107
四、偉大的名著今天為什么不紅火 / 112
五、《儒林外史》本身的先天不足 / 115
六、《儒林外史》是一部未完成稿 / 124
七、吳敬梓思想認識的局限性 / 130
《海上花列傳》是清末狎邪小說的壓卷之作 / 136
一、話說上海 / 136
二、話說娼妓 / 137
三、話說嫖客 / 140
四、話說上海的娼妓 / 141
五、話說《海上花列傳》/ 152
六、話說長三堂子 / 158
《濟公傳》的形成和發(fā)展 / 164
一、《濟公傳》的早期版本 / 164
二、歷史上究竟有沒有“濟公”這個人物? / 174
三、《濟公傳》故事的發(fā)展和變化 / 176
四、評書版《濟公傳》的缺點 / 178
五、《濟公傳》的積極主題 / 181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九尾龜》/ 184
一、關于《九尾龜》的作者 / 184
二、關于《九尾龜》/ 188
三、關于《九尾龜》的主題 / 194
四、關于《九尾龜》的語言 / 195
五、關于《九尾龜》的人物形象 / 197
《姑妄言》是一部湮沒近三百年的奇書 / 199
一、奇書的湮沒和發(fā)現(xiàn) / 199
二、《姑妄言》的作者是誰? / 201
三、《姑妄言》寫作的時間 / 203
四、《姑妄言》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 204
五、關于《姑妄言》的階級偏見 / 206
六、《姑妄言》無所不包的性描寫 / 208
七、《姑妄言》是淫書還是性文學 / 210
“三言二拍”精選版《今古奇觀》/ 216
一、我國短篇小說的形成 / 216
二、《今古奇觀》是明代短篇小說的精選本 / 219
“三言二拍”及其作者簡介 / 225
一、“三言”作者馮夢龍的生平及成就 / 225
二、馮夢龍在吏治上的政績 / 230
三、關于“二拍”的作者和版本 / 233
四、關于“二拍”的成就 / 235
撲朔迷離的《紅樓夢》其實就是一部小說 / 254
一、《紅樓夢》的出版及流傳 / 254
二、《紅樓夢》的作者是誰? / 269
三、《紅樓夢》究竟是一部什么書? / 288
四、《紅樓夢》的續(xù)作 / 294
五、《紅樓夢》的版本 / 301
后記:我研究明清小說的歷程 /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