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命題,出自于北宋哲學家張載《正蒙·誠明》: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圣。但向上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觀點,早已扎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處在當下,如何安頓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呢?愿本書所選釋的古典詩文,能帶來啟發(fā)。
前言
當今時代,是一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有序的時代。不再是舊邦維新,而已是新邦更新,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在經(jīng)濟繁榮的基礎(chǔ)上,文化建設(shè)的各項議題相繼提上日程。相信所有富于人文情懷的人,都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隨著學界精英與社會大眾之間越來越頻繁的交流,一些學術(shù)命題已經(jīng)深入人心,譬如中庸之道、和合之美、禮法合一等有關(guān)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闡釋的關(guān)鍵詞和經(jīng)典話語,已進入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思維視野。其中,天人合一應該說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思想話題。
天人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命題,出自于北宋哲學家張載《正蒙·誠明》: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圣。顯而易見,這里的天人合一,相通于周敦頤《通書·志學》所謂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都致力于闡述心性儒學視閾下的圣賢人格養(yǎng)成模式。此處所謂天,含有天理、天道之意蘊。惟其如此,天人合一在這里就意味著人類良知發(fā)現(xiàn)過程中精神澄明境界的生成原理,換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遵循自然天性的發(fā)生原理和發(fā)展規(guī)律來實現(xiàn)人為修養(yǎng)的人格理想。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與人為的高度契合關(guān)系,盡管屬于人類精神現(xiàn)象,但同時又在主觀世界內(nèi)部分解出另一種意義上的主客觀關(guān)系,也因為如此,由宋代心性哲學家提出的天人合一命題,看似毫不涉及人與自然的主客觀關(guān)系,實際上卻隱含著與此相通的思想原理。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中華文明史上的宋型文化時代,是一個哲學與科學同步發(fā)達的時代,理學家朱熹所強調(diào)的格物致知,文藝家蘇軾所強調(diào)的技道兩進,顯然有著某種相通的性質(zhì),比如沈括的《夢溪筆談》,在闡明陽燧照物皆倒這一科學現(xiàn)象時,同時就引申到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的心性哲學論題。總之,正因為天人合一的完整命題是由宋人提出來的,而宋人的學術(shù)風格和思想精神,分明具有哲學與科學彼此相通的特性,所以,天人合一完全可以在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雙重意義上來理解和闡發(fā)。
不言而喻,這種足可雙向闡發(fā)的天人合一說,具有總結(jié)思想史歷史經(jīng)驗并提煉思想史之思想精神的特殊價值。站在這樣一種天人合一說的思想高度上,回望諸子百家的天人之學,透過各執(zhí)一端的話語交織網(wǎng)絡(luò),人們自會發(fā)現(xiàn),從《論語·陽貨》記載孔子之言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到《荀子·天論》指出: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未明言天人合一之語而隱含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念,實際上可以分解為尊重客觀自然規(guī)律和同樣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想精神。正因為如此,當我們今天基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理念來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精神時,千萬不能脫離其社會與自然交感一體的大歷史語境,尤其要注意一個涵涉多元的核心問題,那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其本身就是一種人文情懷和社會理想。
由此,我們不禁想到《莊子·大宗師》中的一些精彩文字: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相與語曰:孰能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nèi)者也。……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yǎng)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shù)!肚f子》一書中,時常有孔儒師生的身影,只不過這里出現(xiàn)的孔子及其弟子,總會心悅誠服地申說道家莊子學派的思想觀念就是了。在上引《大宗師》相關(guān)文字中,不僅有著魚水關(guān)系的形象喻說,而且有著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這樣的抽象命題,進一步,不僅有著相忘于江湖的魚水關(guān)系式的終極判斷,而且有著人相忘乎道術(shù)之人學思維的終極判斷。如果說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著名寓言,早已深入人心,緣乎此而提出的相忘于江湖的生命哲學底蘊和生態(tài)哲學意義,也有了不同層次的闡發(fā),那么,由此再進一層所抵達的人相忘乎道術(shù)境界,尤其是《莊子》一書何以要把江湖與道術(shù)對應起來這樣的問題,迄今未見真正鞭辟入里的思想分析和理論闡釋。殊不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體系中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精彩思想,在這里恰恰得到了生動而且充分的呈現(xiàn)。至少,莊子學派已經(jīng)自覺到,與其倡導危難困境中的生命救助,不如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危難的世界,在這一特定的意義上,道德心的培養(yǎng)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自由的生命意態(tài)只能產(chǎn)生在充滿無限可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豈止如此,按照魚的生命原理而穿池以養(yǎng)給,分明是一種人的文明行為,人類因此而收獲改造自然的成就感,因此而提煉出自然的人化的哲學命題,但是,當人處于和魚一樣的境地而期盼另有造物者來穿池以養(yǎng)給時,造物者真會及時出現(xiàn)嗎?值此之際,《莊子》一書所提出的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就顯得意味深長而學理精深了。
于是,可以來討論人與自然之關(guān)系的雙重含義:其一是指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其二是指這種關(guān)系在何種程度上是自然的。前者說的是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后者說的是人與自然的自然關(guān)系。參照中華先賢的哲思智慧和人文情懷,在這個問題上,從孔子慨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開始,就有一種人類自我反省的意識,而其所以反省的觀念指引,則是天這一自然存在高于人類智慧的特定感悟,《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逐層推導,也在呈示著大體相同的價值追求,盡管老子之所思含有超越于天而無限追問的道學意味,而孔子感慨似乎止于對天意的尊崇,原始儒道兩家的天人之學,實質(zhì)上都不是簡單地在追求人向客觀自然的生成。興許,孔儒師生顛沛流離的游說生涯,使他們倍感言之無用,所以領(lǐng)悟到天地萬物自然運行的無為的成功,就像歷史上往往是仕途受挫者容易萌生退隱田園的念頭一樣,失意于此者傾心于彼,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緣乎此而必然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
一般來說,人們習慣于將道家老莊之學概括為無為之道。這其實是不精準的。于是需要換用《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經(jīng)典表述,至于對無為而無不為的進一步解釋,就需要引用相為于無相為了。無論是就社會人際關(guān)系而言,還是就人與自然之關(guān)系而言,關(guān)系總是就其相互聯(lián)系而言,相呴以濕,相濡以沫是為相為,相忘于江湖是為無相為,相為是有條件的,無相為也是有條件的,后一個條件看似是對前一個條件的否定式超越,實則是對它的正面改造,此即穿池以養(yǎng)給之謂也;谌绱诉@般的實踐經(jīng)驗之旅,相為于無相為的意思,絕不是讓無相為成為相為的本質(zhì),恰恰相反,倒是要讓相為成為無相為的內(nèi)在本質(zhì),再具體一點講,就是要以無相為為最終目的來展開相為之實踐。蘊藏在如是思想話題中的人文情懷和哲學理念,曾被中國思想史所反復闡釋。譬如魏晉玄學語境下應物而無累于物的著名觀點,又譬如宋學心性哲思語境下的以物觀物的經(jīng)典命題,等等。
基于以上認識,可以進入李白詩意世界。
李白《獨坐敬亭山》詩云: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詩意境高遠,情韻悠長,尤其是在人與自然的詩意關(guān)系這一點上,表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特殊旨趣,可惜歷來的賞析文字未及充分闡發(fā)。
詩題中的獨坐一旦展開為整體詩境中相看兩不厭的人與自然之契合,獨字所傳達的意思,便不再是孤獨一類的主觀意趣,而是讓一切陪伴者都離開,從而體驗直面純粹本體的哲思意味。不僅如此,李白此詩之所以意象鮮明而意蘊深邃,又因為其間意象絕非獨坐之人與獨去之云的心物對應,以及獨坐之人與獨立之山的心物對應,同時分明還有高飛之鳥!恰恰是眾鳥高飛盡這發(fā)唱明亮的起首一句,自然而然地引發(fā)出天高任鳥飛的言外之意,這樣一來,就有一種籠罩全篇的無限逍遙意態(tài)。在這里,我想強調(diào)指出,眾鳥高飛盡的意象,使人聯(lián)想到莊子的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由此傳達出來的終極價值觀念,是為人類詩意棲居創(chuàng)造無限自由空間,而孤云獨去閑的一個閑字,呈現(xiàn)出閑庭信步般悠閑自在的從容節(jié)奏。
如今的人們,能否用詩人李白的思想意態(tài)來安頓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呢?愿本書選釋的古典內(nèi)容,能有助于世人修成相看兩不厭的人與自然完美契合境界。
韓經(jīng)太
2017年6月8日
道法自然
天地合德《周易》
變通得久《周易》
大同《禮記》
禮行樂興《禮記》
奉三無私《禮記》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禮記》
里革斷罟匡君《國語》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
君子有三畏《論語》
天何言哉《論語》
不違農(nóng)時《孟子》
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荀子》
天行有!盾髯印
天長地久《老子》
道法自然《老子》
道常無名《老子》
三生萬物《老子》
道生德蓄《老子》
庖丁解牛《莊子》
不材之木《莊子》
渾沌之死《莊子》
輪扁斫輪《莊子》
省官《管子》
貴信(節(jié)選)《呂氏春秋》
奉天法古董仲舒
原道(節(jié)選)劉勰
物色(節(jié)選)劉勰
天論(上)劉禹錫
天論(中)劉禹錫
天論(下)劉禹錫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
君子愛夫山水郭熙
身即山川以畫山水郭熙
天生萬物各得其所呂祖謙
天大無外呂祖謙
三見山水青原惟信
墨竹賦蘇轍
天人異形,所繼惟道王夫之
依天立命,天人一理王夫之
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濤
以萬物為師鄒一桂
題畫文·竹(其二)鄭燮
造境與寫境王國維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
出入宇宙人生王國維
民胞物與
泰誓(節(jié)選)《尚書》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桑林禱雨《呂氏春秋》
網(wǎng)開三面《呂氏春秋》
過故人莊孟浩然
醉翁亭記歐陽修
豐樂亭記歐陽修
西銘張載
明誠互致,天人合一張載
新城道中(其一)蘇軾
游山西村陸游
四時田園雜興·夏日田園雜興(選二)范成大
盡心知性
誠明《禮記》
盡心知性《孟子》
萬物皆備于我《孟子》
圣人有情而無累《三國志》
秋日偶成二首(其二)程顥
天地自家心《二程集》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二程集》
樂道非顏子《二程集》
觀物以理邵雍
以物觀物邵雍
書臨皋亭蘇軾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
致知在格物朱熹
天地以生物為心《朱子語類》
太極與萬物《朱子語類》
天道在人陸九淵
公理同心陸九淵
人者天地之心王守仁
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王守仁
人心是天淵王守仁
山水媚道
贈從弟(其二)劉楨
贈兄秀才入軍詩(選二)嵇康
雜詩(其三)張協(xié)
敕勒歌《樂府詩集》
蘭亭集序王羲之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謝靈運
土地人物之美劉義慶
松柏之質(zhì),經(jīng)霜彌茂劉義慶
會心處不必在遠劉義慶
山川之美劉義慶
山川使人應接不暇劉義慶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謝朓
與朱元思書吳均
江水注(節(jié)選)酈道元
渡青草湖陰鏗
入若耶溪詩王籍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杜審言
山行留客張旭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宿建德江孟浩然
終南望余雪祖詠
漢江臨泛王維
終南山王維
山居秋暝王維
鳥鳴澗王維
山中王維
獨生敬亭山李白
望廬山瀑布(其二)李白
后游杜甫
望岳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滁州西澗韋應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韓愈
暮江吟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江雪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柳宗元
魯山山行梅堯臣
淮中晚泊犢頭蘇舜欽
江上五首(其二)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王安石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蘇軾
襄邑道中陳與義
沁園春(疊嶂西馳)辛棄疾
沉醉東風·秋景盧摯
水仙子·詠江南張養(yǎng)浩
聽蕉記沈周
記雪月之觀沈周
海行雜感(其七)黃遵憲
賞游登臨
觀滄海曹操
臨高臺王融
小園賦(節(jié)選)庾信
滕王閣序(節(jié)選)王勃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登鸛雀樓王之渙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
醒心亭記曾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蘇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
赤壁賦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陸游
游園不值葉紹翁
虎丘記(節(jié)選)袁宏道
滿井游記袁宏道
湖心亭看雪張岱
隨園記袁枚
田園逸趣
歸田賦張衡
時運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歸園田居(選二)陶淵明
飲酒(其五)陶淵明
野望王績
江村即事司空曙
漁歌子(其一)張志和
漁翁柳宗元
村行王禹偁
好事近·漁父詞(其一)朱敦儒
小園(其一)陸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
關(guān)鍵詞
序言
目錄
前言
道法自然
天地合德《周易》
變通得久《周易》
大同《禮記》
禮行樂興《禮記》
奉三無私《禮記》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禮記》
里革斷罟匡君《國語》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
君子有三畏《論語》
天何言哉《論語》
不違農(nóng)時《孟子》
群道當則萬物皆得其宜《荀子》
天行有!盾髯印
天長地久《老子》
道法自然《老子》
道常無名《老子》
三生萬物《老子》
道生德蓄《老子》
庖丁解!肚f子》
不材之木《莊子》
渾沌之死《莊子》
輪扁斫輪《莊子》
省官《管子》
貴信(節(jié)選)《呂氏春秋》
奉天法古董仲舒
原道(節(jié)選)劉勰
物色(節(jié)選)劉勰
天論(上)劉禹錫
天論(中)劉禹錫
天論(下)劉禹錫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璪
君子愛夫山水郭熙
身即山川以畫山水郭熙
天生萬物各得其所呂祖謙
天大無外呂祖謙
三見山水青原惟信
墨竹賦蘇轍
天人異形,所繼惟道王夫之
依天立命,天人一理王夫之
混沌里放出光明石濤
以萬物為師鄒一桂
題畫文·竹(其二)鄭燮
造境與寫境王國維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
出入宇宙人生王國維
民胞物與
泰誓(節(jié)選)《尚書》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桑林禱雨《呂氏春秋》
網(wǎng)開三面《呂氏春秋》
過故人莊孟浩然
醉翁亭記歐陽修
豐樂亭記歐陽修
西銘張載
明誠互致,天人合一張載
新城道中(其一)蘇軾
游山西村陸游
四時田園雜興·夏日田園雜興(選二)范成大
盡心知性
誠明《禮記》
盡心知性《孟子》
萬物皆備于我《孟子》
圣人有情而無累《三國志》
秋日偶成二首(其二)程顥
天地自家心《二程集》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二程集》
樂道非顏子《二程集》
觀物以理邵雍
以物觀物邵雍
書臨皋亭蘇軾
觀書有感二首朱熹
致知在格物朱熹
天地以生物為心《朱子語類》
太極與萬物《朱子語類》
天道在人陸九淵
公理同心陸九淵
人者天地之心王守仁
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王守仁
人心是天淵王守仁
山水媚道
贈從弟(其二)劉楨
贈兄秀才入軍詩(選二)嵇康
雜詩(其三)張協(xié)
敕勒歌《樂府詩集》
蘭亭集序王羲之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謝靈運
土地人物之美劉義慶
松柏之質(zhì),經(jīng)霜彌茂劉義慶
會心處不必在遠劉義慶
山川之美劉義慶
山川使人應接不暇劉義慶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謝朓
與朱元思書吳均
江水注(節(jié)選)酈道元
渡青草湖陰鏗
入若耶溪詩王籍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杜審言
山行留客張旭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宿建德江孟浩然
終南望余雪祖詠
漢江臨泛王維
終南山王維
山居秋暝王維
鳥鳴澗王維
山中王維
獨生敬亭山李白
望廬山瀑布(其二)李白
后游杜甫
望岳杜甫
春夜喜雨杜甫
滁州西澗韋應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韓愈
暮江吟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江雪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柳宗元
魯山山行梅堯臣
淮中晚泊犢頭蘇舜欽
江上五首(其二)王安石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王安石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蘇軾
襄邑道中陳與義
沁園春(疊嶂西馳)辛棄疾
沉醉東風·秋景盧摯
水仙子·詠江南張養(yǎng)浩
聽蕉記沈周
記雪月之觀沈周
海行雜感(其七)黃遵憲
賞游登臨
觀滄海曹操
臨高臺王融
小園賦(節(jié)選)庾信
滕王閣序(節(jié)選)王勃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登鸛雀樓王之渙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
醒心亭記曾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蘇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
赤壁賦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陸游
游園不值葉紹翁
虎丘記(節(jié)選)袁宏道
滿井游記袁宏道
湖心亭看雪張岱
隨園記袁枚
田園逸趣
歸田賦張衡
時運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歸園田居(選二)陶淵明
飲酒(其五)陶淵明
野望王績
江村即事司空曙
漁歌子(其一)張志和
漁翁柳宗元
村行王禹偁
好事近·漁父詞(其一)朱敦儒
小園(其一)陸游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