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做什么,像什么
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我所認識的良露,一直都是做什么像什么的人。
十年前,我力邀良露擔任亞都麗致的美食顧問,就是看中她對美食的全面理解力,以及食之有悟的過人之處。有許多專業(yè)人士,比如廚師,對自身的領域過于熟悉,反而局限在狹隘的空間里。良露是美食評論家,但她也親自下廚,因此走遍全世界,回頭看臺灣的飲食風景、巷弄文化時,她總能信手拈來,盡是文章。
有了足夠的閱歷,談美食,不僅僅是從吃的角度,也可談吃什么,把歷史、源流、文化背景統(tǒng)統(tǒng)凝聚在文字中,這也是良露在臺灣一直能夠以美食生活作家的角色引起讀者共鳴的主因。但美食只是良露生活中的一個方面。她是個美感與見識兼具的生活家、文化人,非典型知識分子;她的觀察力不凡,永遠能看到事情的一體多面,從而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她的感官敏銳,集各種品味于一身。
但就像俗話所說富過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飯,良露很幸運地擁有比別人更豐富的生命體驗,可是她不想只當個快樂的生活家,而是要做睿智的生活家,她并非活在象牙塔中,而是擺脫了學究式的關懷;因為擁有,所以更想把經驗分享出去,回饋大眾;因為真正活在文化中,所以相信文化有力量,能夠傳遞價值。
2009 年,我回頭審視生活,決定走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于是創(chuàng)立公益平臺,卷起袖子,為改變探尋一條不同的路;角色雖然不同,初衷卻不曾改變。良露也是,她一直是文化的觀察者與參與者,只是形式和方法有所不同。
這幾年來,她除了經營南村落,也主持國際光點及文化護照等計劃。這些新的經驗和觀察,新的參與和沉淀,必定能夠幫助她超越某些想象中的現(xiàn)實,讓她積累更多文化養(yǎng)分,在更多文化領域展現(xiàn)其高度與深度。
欣聞良露在多年之后重拾出版計劃,從臺北開始,建構屬于臺灣的飲食地景,把小露臺當成受到文化召喚的精神場域,我相信這樣的角色轉換,通過文字再出發(fā),必定能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啟發(fā),并凝聚成一股力量,悄悄改變臺灣。
推薦序二 一劍干將,一劍鏌铘
云廣科技總經理、資深媒體人陳浩
她永遠使我驚奇。
我初識她是在17 歲青澀的少年時期。那時我像關在狗籠子里的家犬,她已經是慣于行走飛檐高墻的野貓。40 年后,我不過是一個慣于使用智能手機、應用軟件的類人猿,她卻早已是能以意念駕馭飛行器的女巫,而且是魔法學校里最聰明的那一個。
說得具體些吧。敾圩x者如你都可以在書中尋到線索,我的作用是以肉身提供對照組。)在老蔣還未駕鶴西歸,警察局還有少年隊專治小流氓的年頭,這位小姐就能因為操行成績只得了30 分(逃課太多;而遠在南部小鎮(zhèn)苦讀、準備升學的我得朝七晚十在學校里待15 個小時,等家里送兩次飯),而被取消因總成績全校第一獲得獎學金的資格。
然后,喵小姐動動念頭,就通過了臺南女中很難考的轉學考試,跑到南部來流浪(也許還戀愛)。流浪二字在南部縱貫線鐵路沿線的詩社少年之間習用,更像是今日流行的游學流浪于南部的詩人、畫家及素人藝術家之間,體會浪擲青春的美麗。
在我受到枷鎖束縛的蒼白的青春期,我就難以明白為什么這個個子小小、愛說話的少女擁有那么多的自由和自我?為什么她能夠悠游于教育體制的邊緣,自覺地獲取文學藝術知識,而我卻只能看《讀者文摘》和傳記文學,而且還是為了作文分數(shù)?
在互聯(lián)網已成為生活方式的今天,我形容的韓良露像是侏羅紀時代的恐龍,也許是翼龍而已。但是,我說的是20 世紀70 年代的臺灣,當時本土的心靈正從文學藝術領域開始騷動。韓良露讓自己站到一個最自由的前沿位置,她大口汲取的時代能量都化成了她的內力。
更幸運的是,來自小資家庭,有父母的寵愛,她自由的天花板比我們都高,眼耳鼻舌身意,她能張開的感官比誰都多,電影、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或星象這些都不談,光是美食,吃遍世界、吃遍臺灣大小巷弄這一項,就不是頭大身體小的人能有的閱歷,那是命。
雖然幸運得令人艷羨,但在她二十三四歲的時候,父親經商失敗,背負上千萬的債務,這時一向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韓良露又讓我看到了她的擔當和能耐。她在朋友間極少談到這段歷程,那些年我也只知道她突然入行,寫劇本拍電視劇,擔任電視新聞雜志類節(jié)目的制作人,七年之后她不但清償父親的債務,還小小累積了一些財富,與夫婿環(huán)游世界去了。
多年之后,聽她娓娓道來,我還是嘖嘖稱奇。他們夫妻具有才氣不在話下,舉重若輕的本領我后來也常見識到,但在無線三臺受到壟斷的時期,無背景、無門路,靠本領殺進去,已是一奇,見好就收、急流勇退,更是不易。前者要有膽有才,后者要有識無求。我只能理解為他們有文人氣質,有更多的在自己的天空中飛行的欲望,他們要自由,要自我。
我之所以不嫌煩,向讀者念叨這些陳年舊事,都跟韓良露即將出版的兩本書有關。
接下來說,韓良露夫婦出國多年,我們在臺北重逢,已是人生的秋天。她依舊風風火火,開專欄寫旅游、美食,開班講星象學,參與各種文藝活動。我們仍然是當年無話不談的朋友。不同的是,她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經年的閱歷、知識、興趣融入自身的慧覺,信手拈來都是人生的文章。她依舊熱愛生活,又天生寬厚,有淑世的情懷。但令我驚異的是,她對人世多了一種直覺的洞察,像是經過了人生野戰(zhàn)斥候兵一樣的訓練,這也讓韓良露的文章多了不少迷人的魔力。
少年初識時,就覺得她渾身上下都是臺北人的范兒,細讀她的《臺北回味》的原稿,更是贊嘆:還有誰能把生活了一輩子的城,描寫得如斯細膩,如斯眼耳鼻舌身意全面打開,讓你跟著她一塊兒回味的不只是此時的臺北城,還有時間的流轉、時代的向度。
讀著讀著,我竟然打開手機里的谷歌地圖,一區(qū)一區(qū)、一巷一路地跟著她筆下的道路尋找。然而谷歌地圖還是不夠用,買一份紙質地圖畫來畫去又挺麻煩,我不禁想起,倫敦博物館推出的一款手機應用軟件,能呈現(xiàn)出將人文味覺的足跡虛實整合起來的景象,令人驚艷。我真覺得韓良露的《臺北回味》這本功力之作值得作為新媒體的應用范例,那才過癮!
有鹿文化出版社忍了多年沒出書,這回一次推出了韓良露的兩本大書。如果《臺北回味》是踏破鐵鞋的行腳功夫,《文化小露臺》就展現(xiàn)了她的內功實力,以論述為主調,游刃有余地進出各種不同的文藝類別,初見以為駁雜,細讀卻完全被她析論背后的豐富知識與洞見折服。
這又是韓良露讓我驚奇之處,我深知她寫文學藝術電影的能耐,而連房屋稅都可以談得頭頭是道,不免超出一般人太多了。但回想那些年她投入江湖,在電視臺打工為父還債的歷練,這投資理財?shù)膶嵱弥R,她可是實打實地磨礪得來的。那日聊天,她談起我東家近兩年的股價起落,如數(shù)家珍。我學會了一件事,那就是永遠不要對韓良露讓你驚奇的本領感到驚奇。話說得遠了,《文化小露臺》展示了韓良露擅長論述的內功,文字的魅力絲毫不減。
我有幸收到兩本書的文稿,可以互為參照,先睹為快,實在歡喜。別人十年磨一劍,聰慧敏捷的韓良露十年可磨十一把好劍,但這回沉潛下來,這兩把干將、鏌铘,也藏了多年才出手,雙劍合璧,讀者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