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非常高興杰弗里·楊和珍妮特·克羅斯科能運用認知技術(shù)和原則來解決人格障礙方面的難題。在開發(fā)新療法,為大眾提供成套的解決方案,幫助大眾改善人際關(guān)系和工作表現(xiàn)領(lǐng)域,兩位作者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人格障礙是自我傷害、伴隨終身的行為模式,會給患者帶來巨大不幸。除了具體的抑郁和焦慮癥狀外,人格障礙患者在生活中還存在長期問題。他們通常在親密關(guān)系中不幸福,或者在事業(yè)上始終不能達到應有的高度。他們的總體生活質(zhì)量通常很難達到自己的期望值。
隨著認知療法的逐漸發(fā)展,我們已經(jīng)可以想辦法對付這類難以治療,但又長期存在的行為模式。在治療人格障礙時,我們不僅著眼于抑郁、焦慮、驚恐發(fā)作、成癮、飲食障礙、性障礙、失眠等癥狀,同時也關(guān)注潛伏在這些癥狀之下的圖式,即支配他們的想法。(作者把圖式也稱為性格陷阱。)大多數(shù)前來就診的患者都具有特定的核心圖式,這些圖式在他們的很多癥狀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治療中如果針對這些核心圖式做工作,則能夠給患者在生活的多個方面帶來持久的益處。
認知治療師發(fā)現(xiàn)的某些跡象可能意味著圖式層面的心理問題。第一,患者討論問題時,常說我一直都這樣,一直都有這問題,他們覺得這些問題是天生的。第二,患者似乎沒有能力去完成治療師所布置的任務,盡管這個任務其實是雙方在治療過程中共同確認了的;颊哂幸环N卡住了的感覺,既想要改變,又抗拒改變。第三,患者似乎意識不到自己給其他人造成的影響。對于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他們可能也缺乏覺察力。
圖式改變起來很困難。它們由認知、行為和情緒因素共同支撐,而治療又必須針對所有這些因素,僅改變其中一項或者兩項,并不會有什么作用。
本書提出了其中 11 種長期的、自我傷害的人格模式,書中將其稱為性格陷阱。這本書把非常復雜的原材料變得簡單易懂。讀者將非常容易理解性格陷阱的概念,并能快速地辨別出自己身上的性格陷阱。作者從其真實的臨床經(jīng)驗中提取的豐富案例材料,也有助于讀者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認清性格陷阱。此外,作者在書中展現(xiàn)的技術(shù),對于幫助人們實現(xiàn)改變具有異乎尋常的力量。他們使用多元整合的方法,既保留了認知療法實操性強、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特點,也融入了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和體驗性療法的技術(shù)。
本書教給我們一些實用的技巧,告訴我們該如何克服生活中那些痛苦且伴隨很多人一生的問題,體現(xiàn)了作者高度的敏感性、同情心及臨床洞察力。
阿倫·貝克醫(yī)生
譯者序
心理學到底算文科還是理科
這個討論時不時地會出現(xiàn)在各大網(wǎng)絡(luò)社區(qū)。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爭論,是因為在心理學科的內(nèi)部同時存在著兩種傾向。舉一些不完全的例子,從研究方法的角度來說,心理學有偏理一些的定量研究,也有偏文一些的定性研究。從學科內(nèi)部分工的角度來說,有臨床神經(jīng)心理學這類很硬核的分支,也有社會心理學這類偏文、偏哲的分支。從大學招生的角度來說,心理學有文學學士的文科路線,也有理學學士的理科路線,一些西方大學心理學系的招生說明中甚至很明確地劃分了這兩條路線,對兩條路線的學生也有不同的學業(yè)要求(比方說是否要學數(shù)學)。從我們臨床心理的療法分類來說,也存在偏理一些的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以及偏文一些的人本主義療法和精神分析療法。
既然這些文和理長期存在于心理學科內(nèi)部,那么自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出于對臨床效用和效率的追求,認知、行為類的心理療法由于實證研究充足、見效時間較短、來訪者花費成本較低等優(yōu)點,受到西方現(xiàn)代醫(yī)學的推崇,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西方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但是在面對長期的、頑固的人格障礙時,這些以管理心理癥狀為主的療法則顯得有些無力。一些心理學家在臨床工作中不斷進行科學、謹慎且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改進,以更好地為自己的來訪者服務。
本書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杰弗里·楊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心理學家。說起著名的心理學家,很多中國心理學愛好者會下意識地想到弗洛伊德、榮格等人;但對于很多西方科班出身的心理從業(yè)者,尤其是我們這些直接為患者提供治療服務的一線工作者來說,阿倫·貝克、瑪莎·林內(nèi)翰(Marsha Linehan)、史蒂文·海斯(Steven Hayes)、杰弗里·楊等現(xiàn)代心理療法的開創(chuàng)者,才是我們談論更多的大神。
杰弗里·楊年輕時曾在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系統(tǒng)地學習和實踐過人本主義、行為、認知等多種心理療法,博士后期間又師從認知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阿倫·貝克。在心理治療的工作中,他發(fā)現(xiàn),單純的偏理的行為、認知類療法和單純的偏文的精神分析和體驗式療法都不足以解決那些固化的、不易察覺的性格缺陷。綜合了認知行為療法實操性強、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長處,以及精神分析、體驗式療法深入內(nèi)心的特點后,杰弗里·楊開創(chuàng)了本書所介紹的圖式心理療法(schema therapy)。
《性格的陷阱》是這位創(chuàng)始人寫給心理學愛好者和普通大眾的一部經(jīng)典自助書籍。盡管出版于1993年,至今仍是很多心理學家書房里的常備品。書中總結(jié)了11 種長期的、自我傷害式的、頑固的人格缺陷(例如深度的自我殘缺感、嚴重的孤立和孤獨感、過度考慮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需求的傾向,以及對他人不健康的依賴等),并針對每一種人格問題提供問卷評估、性格模式解析和具體的解決步驟。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書中對性格缺陷的分析和梳理讓你豁然開朗。你身邊總有一些人,或者干脆就是你自己,人生總是圍繞著一個錯誤的主題打轉(zhuǎn),不論如何掙扎,最終總是落入同樣的困境中。就仿佛是一部老電視劇,被不斷地翻拍。演員會有變化,場景和道具會更新鮮,但是主角和配角的人設(shè)卻相差無幾,曾經(jīng)痛苦的橋段總是在新的人和事的演繹下重復上演。
讓我們拿情感剝奪陷阱的受害者舉例。一個兒童成長在缺乏關(guān)愛和聯(lián)結(jié)的家庭中,家人沒有提供給他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和溫暖。他開始感到,自己會永遠地孤獨下去,有些情感需求永遠不會被滿足,他永遠不會被傾聽、被理解。隨著他的長大,這種感覺逐漸被內(nèi)化,他得出這樣一個生活結(jié)論:別人永遠不可能滿足我對愛的渴望,沒人會真正在乎、理解我的感受。
這樣的性格模式導致了他親密關(guān)系的不如意,因為他發(fā)現(xiàn)自己很容易被情感冷漠疏離、不愿付出的人所吸引,或者他自己就變成了一個冷漠疏離、不愿付出的人。他的情緒在憤怒、受騙和受傷、孤獨之間來回搖擺;他會產(chǎn)生防衛(wèi)式的怒火,最終把別人驅(qū)趕得更遠,進一步延續(xù)了他情感剝奪的感受。在一段又一段的親密關(guān)系中,即使開端良好,但不知為何,他最終總是落得個無人理解、無人關(guān)愛的結(jié)局。
包括情感剝奪在內(nèi)的 11 種性格缺陷起源于童年,并會伴隨人的一生。因童年時的遭遇(比如被過度保護、被拋棄排擠、被苛刻批評等)而形成的認知和行為模式,隨著兒童的成長,會逐漸地被內(nèi)化,直至成為這個人性格的一部分。哪怕我們已經(jīng)脫離原生家庭很久,甚至已為人父母,這些性格缺陷仍然會持續(xù)地產(chǎn)生影響。置身其中的我們,往往難以察覺到自己的性格模式。童年時不公平、被忽略、被貶低、被控制的感受一再地重復,持續(xù)地影響我們的決定,讓我們沒法達成自己最渴望的生活目標。
之所以會形成這些有缺陷的人格模式,是因為兒童本能地利用這些模式保護自己、對抗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因此它們一度是有適應性價值的。然而,成年后的我們脫離了童年時的生活環(huán)境,擁有了更多的力量和新的生活,這些人格模式于是不再是適應性、保護性的,反而成為自我傷害的源頭。要改變這些缺陷不僅需要重塑人格的能力,還需要放棄它們所帶來的可預測感、控制感和安全感。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因為它們已經(jīng)是我們?nèi)烁竦囊徊糠至。即使它們總是帶來痛苦,這種痛苦也是所我們熟悉的、可預測的、可掌握的,我們明確知道痛苦會如何延續(xù)、如何收場。在熟悉的痛苦和未知的恐懼之間,大部分人會選擇前者。這就是為什么錯誤的人格模式像一個圈套一樣牢牢地卡在我們的脖子上,讓人掙脫不開,但又不至于立刻死亡。
杰弗里·楊的圖式療法盡管取得了實證研究的支持,在西方國家發(fā)展良好,但在中國大陸知道的人卻很少,真正掌握它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我個人認為,它的低傳播率一定程度上與它的技術(shù)難度以及培訓要求有關(guān)。圖式療法主要針對的是人格障礙這種難度較高、性質(zhì)復雜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它對治療師的要求也很高,需要治療師在熟練掌握心理測評、診斷和數(shù)種心理療法的基礎(chǔ)之上,同時精通圖式的治療體系。我懇切地希望在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工作者加入到這種小眾但有效的心理療法的學習和傳播中來。
當然,盡管圖式療法是一項難度頗高的心理療法,這本書卻是一本簡單易懂的自助書籍。整本書中,除了前言和序言,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圖式兩個字。而且本書并不是針對臨床意義上的人格障礙,而是面向普通人的性格缺陷。書中包含了很多活生生的案例故事,隨著故事的推進、展開,你可以從這些鮮活的人物身上看到作者是如何以阿倫·貝克所說的高度的敏感性、同情心及臨床洞察力幫助他們修補童年時形成的性格缺陷的。此外,在理論闡述和案例故事分析之余,書中還詳細解析了修復每一種性格缺陷所需的具體步驟。作為讀者的你只需要按照書中的方法一步步地往下做,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最后說一說本書的翻譯。我之所以會翻譯本書,是因為在機緣巧合之下結(jié)識了機械工業(yè)出版社華章公司的編輯劉利英女士。當時我剛剛結(jié)束了在澳大利亞十多年的海外生涯,轉(zhuǎn)而在上海紐約大學(NYU Shanghai)做學生心理咨詢。劉女士邀請我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海外心理學自助書籍給中國讀者,于是我把自己在工作中時常會用到的、可以輔助心理治療的書單發(fā)給了劉女士,其中就包含了這本書。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和前同事陸楊配合愉快,我們都覺得這本書的翻譯讓我們成長良多。然而對于一個高考過后就在國外生活的人來說,語文實在不是我的強項。盡管我已經(jīng)非常努力、用完美主義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難免仍然有言語上不順暢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包容并不吝指出。
我和陸楊希望通過這本書,把這種從根本上修補自己性格缺陷的心理學思路帶給大家。如果大家再能從書中收獲一兩點可實際操作的具體方法,那將是我們最大的期盼。
希望本書對你的幫助和對我的一樣大!
王怡蕊博士
澳大利亞注冊臨床心理學家
2019年3月
于上海陸家嘴
前言
為什么又出一本自助書
我們認為,本書填補了目前自我成長類書籍的一個重要空白。市面上有很多出色的自助書籍,也有同樣優(yōu)質(zhì)的心理治療方法。然而,大多數(shù)治療和自助書都有其局限性。有些書只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問題,例如依賴、抑郁、缺乏堅定表達的能力,或者總是選擇糟糕的對象。也有些書雖然能幫助讀者解決不止一種問題,但往往僅提供單一的改變方式,比如內(nèi)在小孩類練習、夫妻伴侶類練習,或者認知行為方法。還有其他的書雖然很勵志,或者能把一些常見的問題講得很生動,比如講述失去重要的人或物的感覺,但它們給出的解決方案卻太過于含糊,導致我們備受鼓舞后,卻不知道該如何進一步行動以做出改變。
在這本書中,我和珍妮特·克羅斯科將與你分享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它能幫你改變生活中的許多固有模式。性格陷阱療法歸納了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遇到的11種最具傷害性的性格陷阱。針對各種長期困擾生活的問題,本書將為你提供遠比你以前閱讀過的大多數(shù)書籍都更為周密和詳盡的方案,并最終幫你逃離這些生活陷阱。
既然這是本關(guān)于個人成長和改變的書籍,我也敘述一下自己是如何一路走來開發(fā)這套性格陷阱療法的。從很多方面而言,我作為一個治療師的成長過程也反映了本書中我們?yōu)槟忝枥L的自我探索之旅。
故事開始于1975年,我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生的時候。我至今仍記得,自己第一次作為一名實習生,在費城一家精神健康中心的經(jīng)歷。當時我正在學習一種非指導性的、羅杰斯式療法。我記得自己多數(shù)時間都感到困難重重。患者帶著嚴重的生活問題前來找我,向我傾訴強烈的情緒,而我則被教導要傾聽、要復述、要澄清,因為只要我們這樣做,患者就能自行找到解決方法。這里顯然有個問題,那就是通常他們自己其實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有些人即使真的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也要花費太長的時間,以至于等到結(jié)束這段治療時,我會感到無比煩悶。羅杰斯療法不符合我的脾氣和天性。或許是我太缺乏耐心,但我確實喜歡看到相對快速的進步和改變。有時候來訪者有嚴重的問題,但我卻只能無助地坐在那里觀望,沒法加以糾正,對此我常感到煩躁和無奈。
沒過多久,我開始研讀行為療法,這是一種強調(diào)迅速、切實改變具體行為方式的治療方法。對此我感到極大的欣慰,我可以主動向患者提出建議,而非像之前那樣被動地傾聽。針對患者的具體問題,行為治療方法提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以及解決心理問題的具體方法和技巧,就像菜譜或者操作手冊一般明確。與我最初所學的那個含糊的治療方法相比,行為治療模型非常吸引人。它的推進速度快,短期就能帶來改變。
過了幾年后,我對行為治療的美好感覺也幻滅了。我發(fā)現(xiàn)行為療法太關(guān)注并且只關(guān)注人們做了什么,而太過于忽視我們的想法和情緒。我開始懷念患者豐富的內(nèi)在世界了。就在那個時候,我讀到了阿倫·貝克博士的《認知治療與情緒障礙》(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這讓我再一次激動起來。貝克博士兼顧了行為療法直指問題本質(zhì)和可操作性強的特點,還有患者那豐富的思想世界。
1979年研究生畢業(yè)后,我開始跟隨貝克醫(yī)生研習認知療法。我熱衷于幫助患者意識到他們的想法是怎樣被歪曲了,并讓他們了解到其實還有更合理的想法可以替代。我也喜歡一針見血地指出患者的問題行為,幫他們演練處理日常問題的新方法;颊唛_始發(fā)生顯著變化,他們的抑郁狀態(tài)減輕了,焦慮癥狀消失了。我還發(fā)現(xiàn),認知療法的技術(shù)對于我的個人生活也極有價值。于是通過講座、工作坊等途徑,我開始在美國和歐洲向其他專業(yè)人士傳播認知療法的理念。
幾年后,我在費城開設(shè)了自己的私人診所,我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對有抑郁和焦慮癥狀的患者。遺憾的是,隨著時間流逝,我手上也攢下一些不成功的案例。這些患者要么沒有任何治療效果,要么只有少許進步。我決定坐下來仔細找找這些患者之間是否有什么相似之處。我同時還詢問了其他的認知治療師同事,請他們講講自己的頑固案例。我想弄明白,他們的失敗是否有跟我類似的情況。
對照那些難有進展的患者和進步迅速的病人,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頗有啟示性的現(xiàn)象:那些最難有所進展的患者通常癥狀反而更輕一些?偟膩碚f,他們并沒有那么的抑郁和焦慮。他們的問題主要集中于親密關(guān)系領(lǐng)域:共同的特征是與伴侶之間的關(guān)系普遍不令人滿意。另外,大多數(shù)這樣的頑固患者在他們的大半生中都一直飽受這些問題帶來的困擾。他們來尋求治療的原因,也并不是重大的生活危機,比方說離婚、父母去世,而是他們長期存在的各種自我傷害的生活模式。
接著,我決定對這些患者最常見的問題或者說行為模式列個清單。這后來成了我的第一份圖式(又稱作性格陷阱)的清單。這份清單僅涵蓋了本書11種圖式中的幾種,諸如深度的自我殘缺感、嚴重的孤立和孤獨感、過度考慮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需求的傾向,以及對他人不健康的依賴?偨Y(jié)出這些性格陷阱,對我治療那些之前一直缺乏療效的患者價值巨大。我發(fā)現(xiàn),通過這張性格陷阱清單,我能夠把患者的問題拆分成一個個更容易處理的小模塊。同時,這樣我也能就患者的每個問題制訂出不同的治療辦法。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對心理、行為模式的探尋也高度反映了我自己的性格特征。我一直希望能夠有一個整體、有序,甚至一定程度上可預測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也一直覺得,如果我可以把這其中的總體模式和規(guī)律提煉出來,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還記得在大學期間,我曾嘗試按照自己對室友的信賴程度,將我和他們的友誼歸入不同的類別。
作為治療師,我職業(yè)發(fā)展的另一條主線是,我越來越不喜歡做減法或批判(其他流派的觀點),越來越傾向于將其加以整合。許多治療師覺得,他們必須選擇某一種治療方法,然后一心一意地使用它。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了很多嚴格限定于本流派的格式塔治療師、家庭治療師、精神分析師、行為治療師?晌抑饾u意識到,把不同療法最好的部分整合到一起,會比任何一個單一的療法都有效得多。精神動力流派、體驗流派、認知流派、藥理學、行為學流派的治療方法都有很多可取之處,然而如果單獨使用,每種療法都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我也反對在沒有統(tǒng)一框架的前提下,草率地拼接不同技術(shù)。我相信,11 種性格陷阱提供了這種統(tǒng)一框架,在此框架下,我們可以從不同心理療法中,收集治療的武器進行組合,用于與各個性格陷阱戰(zhàn)斗。此外,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我會講到,這些性格陷阱其實還為你提供了一種連續(xù)觀察生活的視角;在這種視角下,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生活整體的一部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每種性格陷阱都與童年的經(jīng)歷相關(guān),我們可以本能地確認這個源頭。例如,一旦我們意識到小時候父母的苛求和懲罰有多嚴厲,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我們很容易選擇一個愛挑剔的伴侶,以及為什么我們在犯錯后自我感覺是那么糟。
我希望本書能夠廣泛覆蓋各種潛藏于內(nèi)心深處、貫穿我們一生的問題。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為你提供一個有用的框架,幫助你了解這些性格陷阱的產(chǎn)生過程和解決方案。這些方案由我們從很多心理療法中歸納總結(jié)而來,相信能真正地幫助到你。
杰弗里·楊
1992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