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深入淺出的鳥瞰式概覽,綱舉目張的百科式常識,一本書助力國學愛好者開啟國學之門!
u告別艱澀難懂、枯燥龐雜,輕松掌握國學常識,體味探索中國文化奧義之妙趣!
u擇要論述,多維參照,突破以往國學范疇,增加傳統(tǒng)科技與少數民族成果介紹。
u系統(tǒng)精梳,簡明扼要,輕松好讀,助力高效掌握國學精髓。
u國學是什么?為什么要學國學?如何快速掌握國學入門途徑?本書從國學愛好者關切的問題出發(fā),從史學、哲學、文學、科技、語言學等方面,系統(tǒng)介紹國學常識及典籍。
序言:
序
陳蒲清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日益富裕強盛,文化日益復興繁榮,于是學習國學的熱潮應運而生。
我們學習國學,必須首先明白:什么是國學,國學包括哪些內容。
晚清時代,人們把國學跟西學相對而稱為中學,也有人稱為漢學。民主革命家章炳麟首先引進國學的概念。但是他開始講的國學范圍很狹窄,只包括漢族傳統(tǒng)的小學(即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他后來把國學內容擴大,除了小學,還包括經學史學諸子文學。這大體相當漢族的傳統(tǒng)社會科學。長期以來,大多數講國學的人基本遵循章炳麟所講的范圍。我們認為這個范圍還是狹窄了,應該突破。所以,本書明確地增加了兩項內容:一是增加了傳統(tǒng)科技的介紹,二是增加了少數民族成果的介紹。我國有對世界造成巨大影響的四大發(fā)明,有輝煌的農學、醫(yī)學、數學、建筑學、制造學、天文學等等,這些我們引為驕傲的成果當然應該包括在國學之中。我國是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少數民族都有豐富的成果,所以講國學不能局限于漢學。而且,少數民族的某些成果是非常突出的,少數民族的長篇史詩和敘事詩,就可以彌補漢族缺少長篇史詩的局限,并可以震驚世界。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是全世界最長的史詩。講國學可以不講少數民族的成果嗎?總之,我們所講的國學內容是廣泛的。我們認為,國學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要載體的中華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華。
我們學習國學,還必須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國學。
我們學習國學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為了實現傳統(tǒng)為現代化服務。傳統(tǒng)是現代化的出發(fā)點,現代化是傳統(tǒng)的延伸和革新。李政道說得好:一個只依賴過去的民族是沒有發(fā)展的;但是,一個拋棄祖先的民族也是不會有前途的。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我們的體統(tǒng)。放眼世界,傳承至今的原生型文化體系全世界只有三個:一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二是以印度為起點的南亞中東文化,三是沿地中海發(fā)展起來的西方文化。三大體系各有特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以悠久的農業(yè)社會為基礎,數千年沒有中斷,生命力特別強大。但是,中國文化也有不足之處,必須吸收其他文化體系的成果,必須接受現代的洗禮。中國國學是中國文化的結晶,也是一樣。所以,本書講傳統(tǒng)史學、哲學、文學、科技和語言文字學,都首先進行鳥瞰,參照其他文化體系而分析其特點,總結其需要繼承發(fā)揚的輝煌成果,也指出其應該彌補更新的不足。我們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滿自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才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出中華的獨特智慧。
本書的作者和編輯們是認真的,數易其稿,反復校對,還得到了譚家健、劉上生、張文初、潘雁飛、陳青松等教授的幫助。我們希望傾聽廣大讀者的批評,我們希望與廣大讀者共勉。
試讀:
第一講國學的含義
國學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學術概念,大部分學者認為,國學包括哲學、史學、文學、科技、語言文字學等各門學科。給國學下定義比較難,大概可定義為:國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主要載體的影響深遠的文化成果。它是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部分,其典型傳承形態(tài)是古代經典著作,但是也有其他傳承形態(tài),如口頭傳承的民間文藝、物化形態(tài)的建筑等。
國學在漢語中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教育方面的,一個是學術方面的。
國學在教育方面的含義是指國家設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和高等學府,這個含義是古代漢語固有的含義。先秦時代典籍《周禮·春官宗伯第三·樂師》中出現了國學這個詞: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國學就是朝廷辦的學校,國子就是在國學讀書的子弟。所以,國學又稱國子學國子監(jiān)。五代時期,南唐朝廷建立的高等學府正式命名為廬山國學,廬山國學在宋朝改稱為白鹿洞書院。
國學在學術方面的含義是在近代產生的,有人稱為中學漢學或中國學(Sinology)。明朝中葉以后西學東漸,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的文化學術大量輸入中國,學術界為了跟西學相對,首先提出了中學這一概念。1894年鄭觀應《盛世危言》說: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1896年沈壽康《匡時策》說: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898年張之洞《勸學篇·會通》說: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
國學這個詞,大概跟章炳麟(太炎)先生有關。章炳麟是民主革命家,又是語言文字學家。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東渡日本任《民報》主編。光緒三十四年(1908),《民報》一度被日本政府查封,他寓居報社,于門口署章氏國學講習會,以文會友,主講《說文》《爾雅》等語言文字學典籍。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又多次舉辦國學講習會,內容擴大。他的講演被記錄整理為《國學略說》(或名《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錄》),包括《小學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1922年他在上海講學,曹聚仁記錄整理為《國學概論》。章炳麟使用國學這個詞,大概受到日本學者的影響。18世紀,日本學者荷田春滿等向德川幕府當權者建議設立國學學堂,主張對日本固有的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他們把本國的典籍叫作國學。此后,梁啟超于1923年擬出《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錢穆于1927年出版《國學概論》。
國學在學術方面的含義,又有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別。
狹義的國學特指古代的小學,即語言文字學!稘h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原來古代教育分大學、小學兩個階段。八歲入小學,學習文字、數字及基本禮節(jié);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經典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因為六書是小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所以人們把語言文字學中的文字學叫作小學。后來小學的詞義擴大,除了文字學,還包括訓詁學、音韻學乃至語法學等,于是小學就相當于語言文字學。章炳麟先生在日本主辦章氏國學講習會,主講的《說文》是文字學奠基著作,《爾雅》是訓詁學奠基著作,都屬于小學(語言文字學)。
廣義的國學包括史學、哲學、文學、科技、語言學等。我們對廣義國學的理解,既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有人把國學的范圍擴大到傳統(tǒng)學術以外的全部傳統(tǒng)文化,那就太寬了。文化是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而國學是指有系統(tǒng)的較專門的學問,只是精神文化成果的一部分。有人把國學的范圍縮小到只是先秦的學術,那就太窄了。先秦時代是中國學術的黃金時代,但是絕不能包括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全部。
筆者認為,還要破除兩種狹隘觀念。第一種狹隘觀念是把國學的范圍局限于漢族,稱為漢學,而不包括中國其他民族。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漢族雖然是人口最多、學術成果豐富的民族,但是其他兄弟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貢獻。比如,藏族、蒙古族等的史詩就可以填補漢族缺乏史詩的不足。所以,本書兼顧各民族而以漢族文獻為主?上У氖牵P者對少數民族學術沒有任何研究,所以本書只能掛一漏萬地講述一點點。第二種狹隘觀念是把國學的范圍局限于文科,而忽視了傳統(tǒng)的科技。章炳麟先生的講演錄就沒有講科技。章炳麟先生有篳路藍縷的開創(chuàng)之功,我們不可對他求全責備,但我們應該重視古代科技的輝煌成績。即使筆者的科技學養(yǎng)太差,本書也不敢付之闕如。
學習國學典籍,發(fā)揚國學的精華,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心,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我們必須批判其中的糟粕,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使國學為中華偉大之復興服務,才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華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