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否定的辯證法》是德國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代表人物阿多諾最主要的代表作,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部著作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僅從哲學上概括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精髓,而且還因反映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新左派的心聲而被奉為他們政治綱領的理論論證!斗穸ǖ霓q證法》雖然在西方哲學界乃至我國哲學界頗負盛名,但卻以晦澀難懂而著稱。為了幫助我國讀者了解這部堪稱天書的哲學著作,我想借此序說明以下三個問題。
一、 阿多諾的生平事跡
阿多諾,全名特奧多·威森格隆德·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oud Adorno)①,1903年9月11日出生于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其父奧斯戈·威森格隆德是一個從事釀酒業(yè)的猶太富商,其母卡爾維麗·阿多諾是一位有科西嘉血統(tǒng)的歌劇演員,信奉天主教,在阿多諾出生時年已37歲,可謂是中年得子,自然對其萬般寵愛。阿多諾出生時被取名為特奧多爾·盧德威格·威森格隆德。作為職業(yè)歌唱家的母親,加上一位頗有天賦的鋼琴家姨母,她們使阿多諾繼承了對音樂的永不衰竭的興趣和非同尋常的才華,以致在少年時,阿多諾就能用鋼琴演奏貝多芬艱深的《第十一奏鳴曲》。這種從小培養(yǎng)起來的音樂才能使得阿多諾后來在把音樂和哲學相結合的工作中多有建樹。在法蘭克福的條頓騎士中學和威廉大帝文科中學讀書時期,阿多諾就在兩家頗有名氣的音樂戲劇雜志上發(fā)表了兩篇關于表現(xiàn)主義和新歌劇的評論文章,在音樂界嶄露頭角。15歲時,阿多諾迷上了哲學,開始閱讀起康德晦澀的《純粹理性批判》。
1921年,阿多諾考上了著名的歌德法蘭克福大學,潛心學習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音樂。三年以后,年僅21歲的阿多諾以一篇關于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論文《胡塞爾現(xiàn)象學中物和思的先驗性》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大學畢業(yè)后,阿多諾追隨音樂家奧爾本·貝爾格來到維也納,進入了以阿諾德·勛伯格為中心的創(chuàng)新作曲家的圈子,以期在作曲上有所成就。在這一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一些音樂作品并進行了公演,但不是很成功。
1927年,阿多諾返回法蘭克福大學,通過霍克海默與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建立起聯(lián)系,1931年初通過教師資格論文《克爾凱郭爾:美學的建構》獲得法蘭克福大學哲學學科執(zhí)教資格。然而,好景不長,納粹上臺執(zhí)政給阿多諾這個有一半猶太血統(tǒng)的大學教師的前途蒙上了嚴重的陰影。1933年他被剝奪了教書資格,不得不流亡英國,試圖在牛津大學獲得一席之地,但未能如愿。這期間他開始撰寫《認識論的元批判》。為了能時常回德國訪問,阿多諾在自己的姓名中略去了父姓,開始采用母姓阿多諾以掩蓋自己的猶太出身。
1938年,阿多諾受霍克海默之邀前往美國,先是在普林斯頓廣播研究所當音樂指導,后加入霍克海默在紐約重建的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積極為該所雜志《哲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撰稿。1941年,該雜志停刊后,阿多諾移居加利福尼亞,和霍克海默合作研究,寫出了他們共同的著名著作《啟蒙的辯證法》(1947年)。
1949年,阿多諾和霍克海默一道返回法蘭克福大學執(zhí)教,重建了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先后擔任副所長、所長。此后,阿多諾進入創(chuàng)作鼎盛時期,寫了大量的哲學、文學、社會學、音樂理論著作,如《新音樂哲學》(1949)、《最低限度的道德:對毀掉的人生的思考》(1951)、《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1955)、《主體與客體》(1960)、《黑格爾三論》(1963)、《本真性的行話》(1964)等,躋身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行列。特別是在1961年德國哲學界的那場實證主義的論爭中,他同波普發(fā)生了曠日持久的激烈爭執(zhí),要求比波普的批判理性主義更徹底地否棄實證主義,從而樹立了他作為激進的社會批判理論的熱烈倡導者的形象。
1966年阿多諾出版了他最重要的哲學論著《否定的辯證法》,此書在學術上是他一生成果的集大成者,在政治上是為隨后出現(xiàn)的激進學生運動,主張徹底摧毀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現(xiàn)存的一切的政治綱領提供了理論的論證。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他倡導的社會批判理論被德國1969年激進學生造反運動付諸實踐時,他卻表示不可理解。他發(fā)表聲明,悲嘆道:當我建立我的理論模式時,萬萬沒想到人們會用燃燒彈來實現(xiàn)它。阿多諾的表態(tài)激怒了造反學生。為此,他受到了學生們的謾罵和襲擊,乃至人身污辱。1969年8月6日,阿多諾在瑞士度假時因心臟病猝發(fā)溘然逝世,悲劇性地走完了自己66年的一生。
二、 《否定的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阿多諾出于反體系、反邏輯的需要,故意使《否定的辯證法》保持一種散文式結構,論點模糊,文風晦澀。但通過仔細研讀,我們大致還是可以把握其中蘊含的四個基本觀點,并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思想進行分析。
(一) 批判哲學對同一性的追求,強調辯證法的本質是否定
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集中批評了哲學對同一性的追求。他認為,古往今來,不管是在形而上學上還是在認識論上,不管哲學家本人的意圖如何,哲學的基本精神都是追求同一性,即追求一個絕對的出發(fā)點,追求萬事萬物可最終還原為某種原初的東西。哲學家在考察諸如物質與精神、客體與主體、一般與特殊、理論與實踐之類的傳統(tǒng)對立面時,總是賦予其中這一或那一概念以第一性,并創(chuàng)造一種千篇一律的語言來描述每一事物,力圖統(tǒng)一宇宙的各方面。在阿多諾看來,實際上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根本不存在絕對的第一性,哲學所強調的任何事物都是與它的對立面相互依存的,任何想尋找原初事物或概念的哲學都走上了錯誤的道路。而且,由于哲學在人類的文明中不惜任何代價尋求著秩序和不變性,從而加強了社會上的極權主義和盲從主義傾向,甚至造成納粹的種族滅絕的罪惡。用他的話說,奧斯維辛集中營證實純粹同一性的哲學原理就是死亡。阿多諾對哲學追求同一性的企圖的批判不是沒有道理。的確,一切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做法都根源于把豐富多彩的世界簡單地歸結于或還原于一種東西。阿多諾的批判有助于人們認識到追求同一性所陷入的誤區(qū),更加辯證地看待世界。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阿多諾對哲學追求同一性企圖的批判,蘊含著否認哲學基本問題以及在這一問題上的唯物主義立場。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②哲學家依據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分為兩大陣營。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存在是本原的,是第一性的,而意識、思維則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從廣義上說,這也是一種還原,但卻是非常必要的,舍此我們便無以確定世界的物質本質,甚至也無以探索意識的起源和發(fā)展,更無以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因此,問題的實質并不在于追求同一性,而在于如何追求同一性,是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還是世界統(tǒng)一于精神。
阿多諾依據他對哲學追求同一性企圖的批判,得出結論說:哲學所尋求的秩序和不變性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進行連續(xù)的否定,破壞性地抵制任何打算賦予世界以同一性從而把世界限定在一個原則上的企圖。據此阿多諾把自己的觀點叫作否定的辯證法。在阿多諾看來,辯證法既不是一種方法,也不是一種客觀的描寫,而是對所有理論圖式和一般方法的反對。辯證法堅持現(xiàn)實的復雜性和歷史的相互聯(lián)系性,不將其還原為簡單的公式。辯證法的根本特征是否定性,否定在辯證運動中具有核心作用。阿多諾對辯證法的否定性的強調并非沒有道理。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指出,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的最后成果是作為推動原則和創(chuàng)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是有偉大之處的。③馬克思主義歷來承認,否定是推動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運動變化的根本環(huán)節(jié),沒有內在的否定方面和不斷的否定過程,就不會有辯證的運動,也就沒有辯證法。阿多諾給辯證法的否定性以突出的重視,這本身無可非議。
問題不在于是否承認否定性是辯證法的根本環(huán)節(jié),而在于對否定作什么樣的理解。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辯證法本質特征的否定不是簡單的、絕對的否定,而是包含著肯定的否定,是與肯定密切相聯(lián)系的否定。因此,否定之否定是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而按阿多諾的理解,否定就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性的否定,否定之否定不會導致肯定,只是證明第一次否定不徹底。阿多諾的這種說法在現(xiàn)實中不能說沒有例證,但這不是對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理解,而且也不符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辯證的有機運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指出,磨碎麥粒和踩死昆蟲的做法是一種否定,但不是辯證的否定,并不能動搖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普遍起作用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在辯證法中,否定不是簡單地說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種方法把它消滅。④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主旨之一原本是破除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然而他本人卻在否定和肯定的問題上為形而上學思維的狹隘性所束縛,陷入把否定絕對化的困境中。
(二) 繞開辯證法的矛盾法則,落腳于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主題
矛盾法則是辯證法的核心法則。阿多諾對矛盾問題較為重視。他表示,辯證法的根本任務在于研究差異或矛盾,辯證法就是矛盾地思考矛盾。他甚至注意到,以往的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盡管承認整體是矛盾的,甚至把矛盾說成是宇宙的基礎,但由于非常偏愛同一性,從而使矛盾成了哲學用以達到同一性的工具,實際上等于否認了矛盾的意義。但是,從以往哲學的這個教訓中,阿多諾并沒有重新把矛盾問題提到根本地位上來認識,反而打算繞開這個誤區(qū)。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法不單是考察矛盾,而且還拒不承認矛盾是解釋每一事物的圖式。用他的話說:根據意識的內在性質,矛盾本身具有一種不可逃避的和命定的合法性特征,思想的同一性和矛盾性被焊接在一起?傮w矛盾不過是總體同一化表現(xiàn)出來的不真實性。這樣一來,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也就偏離了以矛盾法則為核心的唯物辯證法。
在社會觀上,阿多諾認為,社會既不是個體主體的總和,也不是一種客觀的事物,而是人類主體和物質客體的相互作用,同時表現(xiàn)出真正的主體性和客體性。實證主義所說的自由和因果性不外是把總體還原于一種空洞之物的同一性理論。由此而衍生的自由意志論的觀點和決定論的觀點都是虛假的,因為它們要么假定主體的第一性,要么假定客體的第一性。而在阿多諾看來,自由的唯一意義在于否定,在于反思地否定各種具體的奴役。他指出:在這個普遍社會壓抑的時代,反社會的自由的形象僅僅生存在被壓碎的、被濫用的個人的特點中。這種自由在歷史的任何環(huán)節(jié)上隱藏在什么地方是不能一勞永逸地來規(guī)定的。作為對壓抑的抵制,自由在變化著的壓抑形式中變得具體了。有多少意志的自由就有多少想自由的人。由此阿多諾把自由同社會壓抑聯(lián)系起來考慮,把自由視為對壓抑的抵制。這種看法比起那種孤立地把自由看作人類天性的抽象說法來,無疑是更中肯的。同樣,在阿多諾看來,因果性只有作為對樸素的自由意志論的批判才有意義。正像自由不能被絕對化為自由意志論一樣,因果性也不能被物化為經濟主義的決定論,否則它就像資本主義的自由空談一樣不合理了。阿多諾對實證主義因果性概念的批判具有政治的意義,實際上是在尋找社會壓抑的深層次原因。他說:最終,制度將達到這樣一種程度暗示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詞是整合在那里,每一要素對所有別的要素的普遍依賴性使得談論因果性成了過時的。在一個鐵板一塊的社會中探尋可以作為原因的東西是無聊的,因為只有這個社會本身才是原因。因此,阿多諾主張,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必須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全面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