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經典散文選》內容精選自弗朗西斯??培根的隨筆集,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培根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對談及的問題均有發(fā)人深省的獨到見解。譯文選用知名翻譯家曹明倫的譯本,用詞考究,值得細品。
適讀人群 :英語、翻譯學習者,文藝愛好者
沒有什么困惑是培根解決不了的!他,學識淵博、風趣幽默,和你探索真理、死亡、愛情等人類永恒的主題,陪你聊聊單身、養(yǎng)生、消費那些事兒。英文經典,原味呈現,名家精譯,錦上添花。
譯 序
一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英國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于1561年1月出生在倫敦一個官僚家庭,12歲時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15歲時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到巴黎供職;1579年因父親病故而辭職回國,同年入格雷律師學院(Gray’s Inn)攻讀法學,1582年獲得律師資格,從此步入浩瀚的學海和坎坷的仕途。培根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仕途屢屢受挫,直到詹姆斯一世繼位(1603)后他才開始走運:1603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皇家法律顧問,1607年出任首席檢察官助理,1613年升為首席檢察官,1617年入內閣成為掌璽大臣,1618年當上大法官并被封為男爵,1620年又被封為子爵。1621年,身為大法官的培根被控受賄,他認罪下野,從此脫離官場,家居著述。1626年在一次冷凍防腐的科學實驗中培根受寒罹病,于同年4月去世。
二
雖說培根大半生都在官場沉浮,但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了他終生未輟的哲學思考和文學寫作。他才華出眾且雄心勃勃,立志要對人類知識全部加以重構,為此他計劃寫一套巨著,總書名為《大復興》(Instauratio Magna)。培根只完成了這一計劃的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兩卷本的《學術之進步》(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1605),書中抨擊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論證了知識的巨大作用,揭示了人類知識不如人意的現狀以及補救的方法;該書的拉丁文版擴大成九卷,書名為《論知識的價值和發(fā)展》(De Dignitate et Augmentis Scientiarum,1623)。《大復興》之第二部分是單卷本的《新工具》(Novum Organum, 1620),這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在近代哲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培根于1622年出版的《自然及實驗史》(Historia Naturalis etExperimentalis)可被視為《大復興》第三部分的序章。除此之外,培根的主要著作還有《論古人的智慧》(DeSapientia Veterum, 1609)和《新大西島》(New Atlantis, 1627)等等。
三
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代表作就是他的《隨筆集》(Essays)。這本書于1597年初版時只收有10篇文章,1612年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即末版)增至58篇。在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有一個Rawley版將培根的未完稿《論謠言》(\"Of Fame\")作為第59篇收入其《隨筆集》,由于該篇只有\(zhòng)"起承\(zhòng)"尚無\"轉合\",故后來的通行本仍多以58篇為標準(按:本書選取了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34篇)。《隨筆集》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對他談及的問題均有發(fā)人深省的獨到之見!峨S筆集》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幾百年來深受各國讀者歡迎,據說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這本書的熏陶。于今天的青年讀者,讀《隨筆集》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隨筆集》里包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四
筆者認為譯散文作品的原則也應和譯詩原則一樣,即在神似的基礎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形似。對譯文的語言表達,筆者每每有這樣一種考慮:若令原作者用中文表達其原意,他(她)當作何語?正是這種考慮使筆者將\"It is aprince’s part to pardon\"譯成\"高抬貴手乃貴人之舉\"(見《論復仇》),或將\"Seek not proud riches, butsuch as thou mayest get justly, use soberly, distribute cheerfully, and leave contentedly\"譯成\"別為炫耀而追求財富,只掙你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施之有樂且遺之有慰的錢財\"(見《論財富》)。這個譯本可謂筆者對Bacon’s Essays之解讀,將其公之于眾是因為筆者相信自己讀有所悟,并相信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譯本對一般
讀者了解培根的隨筆不無裨益。
曹明倫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散文家。代表作
有《新工具》《隨筆集》等。
Of Truth 論真理
Of Death 論死亡
Of Revenge 論復仇
Of Adversity 談厄運
Of Simulation and Dissimulation 論偽裝與掩飾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談父母與子女
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 談結婚與獨身
Of Envy 論嫉妒
Of Love 論愛情
Of Travel 論遠游
Of Delays 說時機
Of Cunning 論狡詐
Of Wisdom for a Man’s Self 談利己之聰明
Of Innovations 談革新
Of Dispatch 談求速
Of Expense 談消費
Of Regiment of Health 談養(yǎng)生之道
Of Suspicion 說疑心
Of Discourse 談辭令
Of Riches 論財富
Of Nature in Men 論人之本性
Of Custom and Education 談習慣和教育
Of Fortune 談走運
Of Youth and Age 論青年與老年
Of Beauty 論美
Of Negotiating 說洽談
Of Suitors 談求情說項
Of Studies 談讀書
Of Ceremonies and Respects 談禮節(jié)與俗套
Of Praise 談贊譽
Of Vainglory 論虛榮
Of Anger 談憤怒
Of Boldness說膽大
Of Seeming Wise 談貌似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