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元圣,強著玄言。權(quán)輿真宗,啟迪來裔。遺文誠在,精義頗乖。撮其指歸,雖蜀嚴而猶;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數(shù)。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嘗感斯文。猥承有后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叩玄關(guān)。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今茲絕筆,是詢于眾。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于卜商鐵疾,同于左氏渴于納善。朕所虛懷,茍副斯言,必加厚賞。且如諛臣自圣,幸非此流?h[懸]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諱,咸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速流長,其中,儒、釋、道三家各自發(fā)展,各有傳承,統(tǒng)貫著學術(shù)與文化的命脈。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y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看似矛盾的斗爭中完美融合,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歷代也多認為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理念不僅對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有著深遠影響,而且對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從道教的基本教義中,我們看到了最純正的中國文化符號,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形神俱存”“動起于靜”等。
《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代表作,也是道家學派的《圣經(jīng)》。自成書以來,圍繞它展開的注釋有成百上千種。而貴為天子又親為《道德經(jīng)》作注者,史料記載的就有唐玄宗、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魏孝文帝、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八位皇帝,流傳下來的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御注。
一:
第一章 體道
第二章 養(yǎng)身
第三章 安民
第四章 無源
第五章 虛用
第六章 成象
第七章 韜光
第八章 易性
第九章 運夷
第十章 能為
第十一章 無用
第十二章 檢欲
第十三章 厭恥
第十四章 贊玄
第十五章 顯德
第十六章 歸根
第十七章 淳風
第十八章 俗薄
第十九章 還淳
第二十章 異俗
第二十一章 虛心
第二十二章 益謙
第二十三章 虛無
第二十四章 苦恩
第二十五章 象元
二:
第一章 體道
第二章 養(yǎng)身
第三章 安民
第四章 無源
第五章 虛用
第六章 成象
第七章 韜光
第八章 易性
第九章 運夷
第十章 能為
第十一章 無用
第十二章 檢欲
第十三章 厭恥
第十四章 贊玄
第十五章 顯德
第十六章 歸根
第十七章 淳風
第十八章 俗薄
第十九章 還淳
第二十章 異俗
第二十三章 虛心
第二十三章 益謙
第二十三章 虛無
第二十四章 苦恩
第二十五章 象元
三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