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神通、天眼這三個能力,都與打坐相關。就個人考證,現代人所傳的打坐知識其起源都與古印度文明有關,是一種傳承關系。這種知識比較注重姿態(tài)以及能量環(huán),炎黃文明中沒有找到可以足夠證明其起源的證據。炎黃文明也有打坐一說,但其不是盤坐,而是跪坐,故打坐心法的由來,到目前為止,不能考證其來源于中原。古人常說,治病不如治心,認為人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心生的。這種觀點初看是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因為現代科學已經明白,古人所言的很多鬼神,都與細菌和微生物相關,人的很多疾病都是與這些我們看不見的小生命相關的。
打坐本身也具有層級,不過初學者應該忘記這種層級,很多人會在這個上面犯大錯。初學者,其內心貪欲旺盛,又沒有戰(zhàn)勝恐懼,所以容易貪。這世界上但凡真正具有級別或者層級的東西,都有證悟的過程,猶如圍棋手筋往往具有次序,次序錯誤,等于必須重頭來過。人的貪心是天生的,這猶如一個學習圍棋的小朋友,你問他圍棋水平有多少了,他說5級,其實他也許什么級別都沒有。這種自我定位很容易導致他基礎知識的缺失,從而失去了真正了解圍棋的機會。人的自尊心,會驅使人向高處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上善若水,只有當你不斷地往下,才會發(fā)現你所忽略的東西,這些忽略的東西,決定了當你登上山頂,對于世界的認知是不完善的。一個人走過的彎路越多,其內心會越發(fā)的明亮。人之所以向高處走,源于內心的恐懼,雖然有些時候我們以為是欲望促使我們向上,但核心的東西是恐懼。人的恐懼與海馬體相關,是修真的核心。
智慧、神通、天眼這三個能力,都與打坐相關。就個人考證,現代人所傳的打坐知識其起源都與古印度文明有關,是一種傳承關系。這種知識比較注重姿態(tài)以及能量環(huán),炎黃文明中沒有找到可以足夠證明其起源的證據。炎黃文明也有打坐一說,但其不是盤坐,而是跪坐,故打坐心法的由來,到目前為止,不能考證其來源于中原。古人常說,治病不如治心,認為人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心生的。這種觀點初看是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因為現代科學已經明白,古人所言的很多鬼神,都與細菌和微生物相關,人的很多疾病都是與這些我們看不見的小生命相關的。
在國學與中國文化方面,海鷹先生有很強的功底,每次拜訪個人均有收獲,先生乃貴人是也。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過,國學之中有很多坑,無論你如何小心,必有一處是屬于你的,所以明師很重要。名師不一定是明師,真正對后人或者后學有益的才為明師。這些坑,猶如打坐中的昏沉,如果沒有明師指點,你一定會以為獲得了非常奇妙的體驗,但實際上卻是讓你步入了一個生死之門。初識海鷹先生,正是自己最為混沌的時期,猶如當初了凡先生一樣,不知道自己應該做啥,靜坐下來表面上看起來猶如高人一般,其實內心惶恐一片。那時未能明白只有系統(tǒng)管理員才有緣分接觸底層代碼的緣分,于是茫然不知所歸。對于打坐,我自己從未實現過雙盤,所以未知其妙。
打坐亦與證悟相關相連。所謂證悟,就是當人知道某個道理后,或將信將疑,或以為歡喜,但還沒有把其作為實踐的規(guī)范,猶如現代科學研究生做實驗,導師給予其的都是理論,研究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已知導師所言,但還未完全真正明白。只有在實踐之中,他才有可能在導師的基礎上成就自己的一篇論文,于是他才有可能在他的學科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證悟,是人明白一件事情后,不斷地懷疑、反對,又重新認可,發(fā)現新的解釋。一個是證一個是悟。人從一個層級向另外一個層級變化的過程,往往產生在打坐的過程中,故打坐與智慧相連。
打坐本身也具有層級,不過初學者應該忘記這種層級,很多人會在這個上面犯大錯。初學者,其內心貪欲旺盛,又沒有戰(zhàn)勝恐懼,所以容易貪。這世界上但凡真正具有級別或者層級的東西,都有證悟的過程,猶如圍棋手筋往往具有次序,次序錯誤,等于必須重頭來過。人的貪心是天生的,這猶如一個學習圍棋的小朋友,你問他圍棋水平有多少了,他說5級,其實他也許什么級別都沒有。這種自我定位很容易導致他基礎知識的缺失,從而失去了真正了解圍棋的機會。人的自尊心,會驅使人向高處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上善若水,只有當你不斷地往下,才會發(fā)現你所忽略的東西,這些忽略的東西,決定了當你登上山頂,對于世界的認知是不完善的。一個人走過的彎路越多,其內心會越發(fā)的明亮。人之所以向高處走,源于內心的恐懼,雖然有些時候我們以為是欲望促使我們向上,但最為核心的東西是恐懼。人的恐懼與海馬體相關,是修真的核心。
海鷹先生說有專著要出版,甚為歡喜。是為海鷹先生序。有益于人,不問中外。進退無礙,謂之自在。
前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引言
第一章 引證釋義
一、“打”字何義?
二、“坐”姿幾種
三、修習流派
(一)道家
(二)醫(yī)家
(三)佛教
(四)儒家
(五)瑜伽
第二章 養(yǎng)生原理
一、中醫(yī)觀點
(一)智者養(yǎng)生
(二)七情生克
(三)脈分經絡
(四)祛除濕邪
(五)培根養(yǎng)氣
二、道家觀點
三、儒家觀點
四、西醫(yī)觀點
五、藏醫(yī)觀點
第三章 不預莫坐
一、打坐之益弊與不宜
(一)七益
(二)六弊
(三)九不宜
二、打坐修習要素
(一)環(huán)境
(二)坐具
(三)著裝
(四)飲食
(五)睡眠
(六)情緒
……
第四章 初階調形
第五章 中階調息
第六章 高階養(yǎng)神
第七章 輔助修習
第八章 實修體悟
引證典籍
跋
附一 自在詞選
附二 龐曉峰論呼吸
附三 學員心得
編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