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后記
伊凡·蒲寧(1870—1953)是第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金的俄羅斯作家,也是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史上公認的語言大師。他在從事創(chuàng)作的六十七年中寫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和小說,其中不少作品已在我國有了翻譯介紹。除此,蒲寧還擅長游記體裁的寫作,這一點在我國恐怕鮮為人知。正因為如此,我們編譯了這一本以名篇《耶利哥的玫瑰》命名的游記隨筆集,以便使大家對這位俄羅斯經典作家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使大家從這位俄羅斯大自然的歌手和哲理詩的大師那里,領略到另一種情趣。
從青年時代起,蒲寧便喜愛上了旅行。最初,他漫游了當時俄國的南方。旅途的觀感使他對烏克蘭人民產生了深情厚意,也使他明白了:
“為了能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光是有學問,光是有書本知識和安寧的生活是不夠的。……[我]正是在浪游生涯中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發(fā)現(xiàn)了藝術杰作同其創(chuàng)造者的故鄉(xiāng)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了研究民間風俗的引人入勝之處,發(fā)現(xiàn)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詩意!
而對他來說,旅行還不僅是為了領略大自然的美,不僅是為了求知,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人生的意義:“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誘人。只是應該明白,生活中最需要、最珍貴的是什么!”
蒲寧很早就認識到,人生是短促的,個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人只有依靠所有先輩的經驗才能把自己微薄的才力加以擴展,人只有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崇高和幸福,才能找到和諧、合理、美好的人生真諦。離開了歷史,離開了大自然,人會變得十分渺小,因為只有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生命才會得到真正的延續(xù),而大自然既是人的出發(fā)點,也是人的歸宿。所以,在他的游記,特別是在他的國外游記中總是充滿了對歷史文化的回顧和人生哲理的思索。
蒲寧于1900年11月第一次出國旅行。他去了瑞士、德國和法國。1902年4月,他到土耳其去了兩周。1903年12月,出游法國和意大利。1907年4月,在他的朋友捷列紹夫的資助下,蒲寧第四次到了國外,同行的還有與他相識不久的維拉·尼古拉耶芙娜·穆羅姆采娃——當時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的女兒,后來成了作家的妻子。這次,他游歷了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為創(chuàng)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自此之后,蒲寧幾乎每年都要同妻子一起去國外一兩次。他們幾乎走遍了東歐、南歐、中歐、巴爾干半島、中東和北非……1911年2月,他們還出了紅海,經索馬里,渡過印度洋,到了錫蘭島。蒲寧還計劃去新加坡、香港、上海、長崎……只是由于健康原因才沒有成行。
在游歷歐、亞、非的這些年代里,蒲寧對古代東方、古代希臘和羅馬以及早期基督教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他想探究古老文明的源頭和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且對基督教、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的教義也有所研究。他在旅途中總是帶著不少書,邊旅游邊讀書,而尋訪古代文明遺跡則成了他旅行的主要目的。多瑙河畔的中世紀城堡、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斗獸場、龐貝城的遺址、雅典的衛(wèi)城和蘇格拉底墓、埃及的金字塔和薩拉秦王宮、巴勒貝克的太陽神廟、耶路撒冷的圣地、君士坦丁堡的寺院、錫蘭的阿納拉特哈浦拉古都……到處都留下了蒲寧的足跡。他對古老文明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探索,在當時所寫的大量抒情哲理詩,特別是在題為《鳥影》、《猶太》、《太陽神廟》等的游記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后來,在僑居國外的歲月里,蒲寧又寫了不少追述性的游記作品,如《大水》、《眾王之王的城市》等等。
蒲寧的創(chuàng)作總是以其塑造人物形象之生動、描寫自然景色之細膩、表現(xiàn)心理過程之深刻而使人嘆為觀止。這些特點在他的游記中也有了充分的體現(xiàn)。讀蒲寧的游記,往往會使人覺得自己也成了作家的旅伴,同他一起感受旅途的艱險和歡樂,思索人類的過去和未來。讀蒲寧的游記,往往會使人獲得雙重的美感:作家筆下的大自然的美和他的語言本身的美。
譯介蒲寧的游記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轉達作家的自身風格特點已經很難,還要查閱大量的歷史地理資料,并接觸多種外語:烏克蘭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希臘語、阿拉伯語……因此,免不了會出現(xiàn)疏誤,還望廣大讀者和同行專家批評指正。
馮玉律
1999年秋 于上海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