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行為與心理(第2版)》主要是從五個角度探討犯罪的起源、特征和后果,分別是:一、犯罪和少年司法制度;二、犯罪的生理、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根源;三、犯罪的本質;四、犯罪的受害者;五、犯罪的懲罰。本書還探討了精神疾病、刑事和少年司法制度、刑罰方式以及受害者權利運動如何影響犯罪行為,以及犯罪行為給罪犯、受害者個人和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
適讀人群 :刑法學 心理學學生、教師等
《犯罪行為與心理(第2版)》的原著相關研究內容處于領先水平,對原著的翻譯水平亦較高,填補了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有利于讀者了解國外犯罪行為問題研究的狀況,豐富和完善我國犯罪行為的理論和實踐。通過本書,讀者可以意識到早年經驗對犯罪的重要影響,并激發(fā)讀者思考作為個人如何行動起來,幫助解決犯罪的難題。
這是一本全景式的犯罪心理學專著,我愿意用“流連忘返”、“不虛此行”來形容全體翻譯者暢游其間的感悟,也相信讀者能夠通過本書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探尋人為什么犯罪、什么人容易犯罪等犯罪心理學的奧秘。
《犯罪行為與心理》是由在美國費爾法克斯勛爵社區(qū)學院(米德爾敦)任教的伊萊恩·卡塞爾(Elaine Cassel)律師與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道格拉斯·A伯恩斯坦(Douglas ABernstein)共同撰寫的,律師與教授的組合實現了實踐與理論、法學與心理學的完美結合,而之所以“完美”,是因為我們都認識到對犯罪的清晰解讀根本不可能是某一單獨學科能夠擔負的重任,走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整合之路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只有融合不同視角,集合各路方法,選擇多級層面,才有可能走出“瞎子摸象”的誤區(qū)。心理學的微觀切入,法學、經濟學、政治學的中觀解釋,人類學、生物學、社會學的宏觀探究都在本書中得到了體現。
與以往的犯罪心理學專著不同,本書并未局限在傳統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社會、生物、心理的三角平臺上,獨樹一幟地梳理了美國刑事司法制度在懲罰、預防、干預乃至引發(fā)犯罪中的作用。作者并沒有秉持法律萬能的理念,而是采用“第三人”立場,縱橫相交地介紹與分析了在與犯罪交鋒的過程中,美國社會龐大的刑事法律體系是怎樣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以及它在犯罪中的正負效果。在“青少年司法制度”一章中,作者將心理學所具有的價值滲入到青少年司法制度不斷完善與發(fā)展的過程中,似乎沒有詳盡的心理學解釋,但又體現了心理學在發(fā)展中的作用。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提升了公眾通過數據認識規(guī)律、預測事態(tài)發(fā)展的科學水平,也成為學術研究趨勢,本書在這方面的實踐頗具典范。
第一,引用了大量的統計數據對犯罪的歷史與現實狀況進行了描述。其中不僅有聯邦調查局(FBI)主持的涉及16 000個市、縣、州的UCR數據,還有不同類型犯罪在每個州的全年發(fā)案數、每月發(fā)案頻率等反映地域與季節(jié)差別的數據。這種建立在生態(tài)學基礎上的大數據介紹,能夠使讀者宏觀感受,引發(fā)思考。
第二,案例介紹數量之多在犯罪心理學專著中比較少見。全書中的個案有133個,以案件為引子結合原理解釋原因,提升了本書的可讀性和微觀探秘的價值。
除了犯罪個體原因的生物學、心理學分析,典型犯罪類型的特點分析等橫向研究外,本書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了縱向的犯罪發(fā)展心理學的視角,設立了“童年早期到青春期的犯罪行為發(fā)展”、“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犯罪行為發(fā)展”兩章,詳細介紹了人生不同階段所具有的個人特點與環(huán)境特點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影響。
這還是一本反映美國社會犯罪與社會不平等的白皮書,是家庭、學校責任缺失可能引起哪些不良后果的指導手冊,也是全社會在和犯罪盾與矛的博弈中能夠做些什么的產品說明書。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期望的那樣,開卷有益,你將獲得以下答案:
。1) 導致犯罪的生理、遺傳、發(fā)展、家庭、社會、教育、文化、政治和經濟因素有哪些?
(2) 為什么有些人能夠自我克制抵制犯罪,而有些人卻不能?
。3) 為什么有些人權衡風險,放棄冒險,然而有些人卻鋌而走險?
。4) 解決爭端,有人靠殺人,也有人靠調解,他們的動機分別是什么?很多罪犯受自我利益、競爭、權力驅使,而這些正是西方社會鼓勵人們追求的。然而大多數人不越雷池,不會做出被社會唾棄的行為。
。5) 罪犯和社會上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6) 罪犯之間有何相同和不同?
。7) 連環(huán)殺手和謀殺配偶的罪犯僅僅是程度上的區(qū)別么?
(8) 持械搶劫犯和商店扒手有何不同?
我決定翻譯本書源于三個想法:
第一,借鑒。通過其他國家走過的路和有關犯罪的研究成果審視自身。那些困擾美國社會并成為犯罪緣起的貧富差距問題、城市化問題、社會不平等問題、家庭結構與情感互動問題、青春期問題、未成年人幫伙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精神病態(tài)問題等,今天也歷史性地在困擾著我們。除了未雨綢繆、早為之所,我們別無選擇。
第二,搭建平臺。訓練研究生的學業(yè)水平,特別是磨礪他們忍耐寂寞、精益求精的意志,培養(yǎng)對學術和學者的敬畏。感謝林振林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社會心理學專業(yè)博士)對本書的推薦,他博覽群書、追求卓越的習慣為師門全體樹立了榜樣。翻譯過程十分痛苦,這是本書學科多樣性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經過眠思夢想的推敲,推倒重來的反復,大家努力完成了這項工作。
馬皚,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法律心理學研究所所長。作者從事犯罪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并擔任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yè)委員會干事,1989年起擔任該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后又擔任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yè)委員會(現更名為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是目前中國法律心理學領域的全國性學術團體,聚集了中國法律心理學界的優(yōu)秀人才,作者2010年經選舉擔任會長,成為新一代學科與學術帶頭人。
第一章何為犯罪?
一、犯罪——作為一個法律概念
二、犯罪的社會學意義
三、犯罪的政治性
四、犯罪的道德性
五、犯罪的分類
六、犯罪的統計資料
七、研究犯罪行為的方法
八、罪犯和犯罪行為
九、總結
第二章刑事審判制度
一、刑事審判制度概述
二、對待特殊被告人
三、執(zhí)法人員
四、檢察官
五、辯護律師
六、陪審團
七、法官
八、總結
第三章青少年司法制度
一、青少年司法程序
二、青少年罪犯的法律心理狀態(tài)
三、青少年司法的應用:羅納德案件
四、青少年司法的未來
五、結論
六、總結
第四章犯罪的生物根源
一、體貌與犯罪
二、進化與犯罪
三、基因與犯罪
四、犯罪與大腦
五、激素與犯罪
六、酒精、毒品與犯罪
七、總結
第五章犯罪的心理根源
一、人格(personality)與犯罪
二、特質與犯罪
三、精神動力學與犯罪
四、學習與犯罪
五、認知與犯罪
六、人格障礙與犯罪
七、總結
第六章犯罪的社會與環(huán)境基礎
一、人類攻擊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二、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社會行為與犯罪
三、犯罪的環(huán)境根源
四、犯罪生態(tài)學
五、總結
第七章童年早期到青春期的犯罪行為發(fā)展
一、犯罪途徑
二、犯罪行為發(fā)展的生理因素
三、發(fā)展障礙與犯罪
四、犯罪行為的學習
五、家庭對犯罪行為的影響
六、綜合觀點
七、總結
第八章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犯罪行為發(fā)展
一、青春期:挑戰(zhàn)和冒險
二、選擇犯罪:道德發(fā)展與社會差異
三、犯罪行為發(fā)展的性別差異
四、品行障礙與犯罪行為發(fā)展
五、物質濫用與犯罪行為發(fā)展
六、幫派、槍支與犯罪行為發(fā)展
七、家庭影響的減少與犯罪
八、學業(yè)失敗與犯罪行為發(fā)展
九、成人犯罪的發(fā)展途徑
十、總結
第九章精神障礙與犯罪
一、什么是精神障礙?
二、特定的精神障礙和犯罪
三、為精神疾病被告人辯護的診斷基礎
四、精神疾病患者犯罪行為的影響因素
五、精神衛(wèi)生法庭
六、總結
第十章暴力犯罪
一、搶劫罪(Robbery)
二、謀殺罪(Murder)和非過失殺人罪
三、故意傷害(Aggravated assault)和家庭暴力
四、仇恨性犯罪(Hate crimes)
五、性犯罪
六、總結
第十一章經濟和財產犯罪
一、縱火罪(arson)
二、入室盜竊、盜竊和機動車盜竊
三、詐騙罪
四、職業(yè)犯罪
五、集團犯罪
六、總結
第十二章犯罪的被害人
一、被害人的概念
二、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三、被害人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角色
四、被害人學
五、犯罪對社會的影響
六、總結
第十三章罪之罰與罰之罪
一、刑罰的目的
二、量刑過程與選擇
三、監(jiān)禁
四、死刑
五、無形的處罰
六、總結
第十四章犯罪研究的未來
一、犯罪行為的風險因素回顧
二、犯罪預防
三、犯罪預防的阻力
四、展望
五、總結
術語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