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儀式鏈》是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1941)積多年研究而完成的一部社會學理論力作。在此書中,他結合相關的社會學理論傳統(tǒng),系統(tǒng)闡述了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淵源、構成要素、運轉機制及其應用。通過互動儀式鏈模型,柯林斯把微觀分析又擴展到了宏觀層次,從而對社會分層、社會運動與思潮、社會沖突、思想發(fā)展及知識分子等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解釋?铝炙箯娬{的以微觀為基礎、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觀點代表了學術界的一種新的綜合性的理論傾向,為許多社會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他也澄清了社會學傳統(tǒng)研究一直忽視情感的問題。因此,本書被認為是西方社會學理論新發(fā)展的重要成果。
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鏈是社會結構的基礎,通過提出所謂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試圖把微觀社會學和宏觀社會學統(tǒng)一起來。這為不少社會學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本書也被認為是西方社會理論新發(fā)展的重要成果。
《互動儀式鏈》是當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Randall Collins,1941-)積多年研究新推出的一部社會學理論力作。在此書中,他結合相關的社會學理論傳統(tǒng),系統(tǒng)闡述了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淵源、構成要素、運轉機制及其應用。
柯林斯通過提出所謂的互動儀式鏈(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論,試圖把微觀社會學和宏觀社會學統(tǒng)一起來。他認為,社會學應研究從微觀到宏觀的一切社會現(xiàn)象,但微觀現(xiàn)象是基礎,宏觀過程是由微觀過程構成的。而在微觀過程中,互動儀式(IR)是人們基本的活動,是一切社會學研究的基點。他指出,小范圍的、即時即地發(fā)生的面對面互動,是行動的場景和社會行動者的基點。它也將揭開大規(guī)模宏觀社會變遷的一些秘密。故認為微觀社會學旨在分析微觀情境的結構及其向宏觀結構的轉變。
因此,柯林斯提出,微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情境結構及其動力學。人們的一切互動都發(fā)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其中至少包括由兩個人組成的際遇(encounter)。故局部情境是社會學分析的起點,而不是終點。但柯林斯指出,微觀情境不是指單個的人,而是經由個人所形成的社會關聯(lián)或網(wǎng)絡。因此,其理論的出發(fā)點之一是研究情境而不是個體,認為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是由情境所構成的。而且,每一個人都生活于局部環(huán)境中;我們關于世界的一切看法,我們所積累的一切素材也都來自于這種情境。故柯林斯強調,微觀社會學解釋的核心不是個體而是情境,互動儀式和互動儀式鏈理論首先是關于情境的理論。
柯林斯還提出,宏觀社會現(xiàn)象可以看做是由一層層微觀情境構成的;微觀情境的相互關聯(lián)形成了宏觀模式。即宏觀過程來自于互動網(wǎng)絡關系的發(fā)展,來自于局部際遇所形成的鏈條關系互動儀式鏈。
具體來說,柯林斯認為社會結構的基礎是互動儀式鏈。他提出,這一互動鏈在時間上經由具體情境中的個人之間的不斷接觸而延伸,從而形成了互動的結構;當人們越來越多地參與社會際遇過程,并使這些際遇發(fā)生的自然空間擴展之后,社會結構就變得更為宏觀了。
柯林斯指出:整個社會都可以被看做是一個長的互動儀式鏈,由此人們從一種際遇流動到另一種際遇;蛘哒f,一切社會生活都是由人們所構成的生態(tài)學,人們不斷組合與改變著景觀。人們不同水平的際遇形成了不同的互動儀式。由此我們可以預測將會發(fā)生的事情:在不同情境下所形成的團結性有多大;將會建立起什么類型的象征符號以及它們如何跟特定的人群相關聯(lián)。當具有一定符號資本和情感能量的互動者離開一種際遇后,將會產生出進一步互動的社會動機流。
從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干開始,社會學就非常重視對儀式的研究。特別是歐文戈夫曼,他具體從微觀互動的角度研究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儀式問題;觾x式一詞就主要來自戈夫曼,是指一種表達意義性的程序化活動。這類活動對群體生活或團結性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如涂爾干早就提出,宗教儀式具有整合作用。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儀式,儀式的類型反映了社會關系的類型。例如在傳統(tǒng)社會,人們的活動是高度儀式性的,但在現(xiàn)代社會,則是低度儀式性的。儀式類型的不同,所反映出的群體成員類型和群體意識也不同。
但無論是涂爾干還是戈夫曼,他們只是強調了儀式的概念及其社會功能,并沒有系統(tǒng)闡述儀式作用的機制。所以,系統(tǒng)探討互動儀式的作用機制,是柯林斯在本書中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其主要的成果。他提出,互動儀式的核心機制是相互關注和情感連帶。認為儀式是一種相互專注的情感和關注機制,它形成了一種瞬間共有的實在,因而會形成群體團結和群體成員身份的符號。他說:互動儀式理論的核心機制是,高度的相互關注,即高度的互為主體性,跟高度的情感連帶通過身體的協(xié)調一致、相互激起/喚起參加者的神經系統(tǒng)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形成了與認知符號相關聯(lián)的成員身份感;同時也為每個參加者帶來了情感能量,使他們感到有信心、熱情和愿望去做出他們認為道德上容許的事情。
儀式是人們的各種行為姿勢相對定型化的結果。人們做出這些姿勢,以形成和維持某種特定的社會關系。故柯林斯認為社會中的大部分現(xiàn)象,都是由人們的相互交流,通過各種互動儀式形成和維持的。例如,會話是一種儀式。因為會話跟人們在一起唱歌一樣,有共同關注的話題,并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種會話的實在,具有共同的情感。對會話者來說,討論的問題是否是真實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之間有共同關心的問題,而且任何一方都不能打破他們共同建立的會話現(xiàn)實。否則,會話將難以持續(xù)下去。
蘭德爾柯林斯,現(xiàn)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他曾先后在加州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劍橋大學等校任教。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學理論、社會沖突、社會分層、文化、宗教、情感等?铝炙拱l(fā)表了大量有影響的著作成果,如《沖突社會學:關于一門解釋性的科學》(1975年)、《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1979年)、《韋伯的社會學理論》(1986年)、《理論社會學》(1988年)、《四個社會學傳統(tǒng)》(1994年)、《哲學社會學:一種全球知識分子變遷理論》(1998年)等。
序言
鳴謝
部分 激進的微觀社會學
章 互動儀式理論綱領
情境而不是個體作為出發(fā)點
相沖突的術語
儀式分析的傳統(tǒng)
潛認知儀式主義
功能主義的儀式主義
戈夫曼的互動儀式
準則探尋綱領
文化轉向
IR理論在涂爾干宗教社會學中的經典起源
互動儀式對--般社會學理論的意義
……
第二章 相互關注/情感連帶模型
第三章 情感能量與短暫情感
第四章 互動市場與物質市場
第五章 內化的符號和思維的社會過程
第二部分 應用
第六章 性互動理論
第七章 情境分層
第八章 吸煙儀式與反儀式:作為社會界限史的物質吸食
第九章 作為社會產物的個人主義和內在性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