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取歷時性和共時性的雙重視角,運用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理論,分析了公民文化對于法治國家的重大基石性作用,研究了公民文化的理論內(nèi)涵、核心要素、多維功能和秩序構建上的重大價值,考察了民間治理中的公民性社會資本、社會組織和立法活動中的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合法性供給中的公民性塑造、城市化進程中的公民文化建設等,并提出了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培養(yǎng)公民精神的理論方案,從而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動力和支撐。
馬長山,男,1964生,哲學博士,法學博士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級人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F(xiàn)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政法大學學報》主編、數(shù)字法治研究院院長、青少年法治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上海市教委、華東政法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共同創(chuàng)建)、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法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
目錄 n
導 言 n
第一章 新時代的公民文化建設與法治秩序 n
一、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文化重塑 n
二、中國公民精神的理性成長與法治進步 n
三、公民文化重塑與“法治中國”建設 n
第二章 公民文化:法治國家建設的深層支撐 n
一、當下中國公民文化的“自發(fā)性生態(tài)”及其問題 n
二、公民文化的核心要素與內(nèi)在結構 n
三、公民文化的多維法治功能 n
四、從主人意識走向公民意識 n
五、公民文化、合法性認同與法治秩序構建 n
第三章 “民間治理”中的公民性社會資本 n
一、社會資本與當代法治秩序 n
二、信任危機、社會失范與社會資本的異型發(fā)展 n
三、“民間治理”對社會資本的重建 n
四、“民間治理”中的公民性塑造 n
五、公民性社會資本重建的策略選擇 n
第四章 社會組織中的公民參與 n
一、當代西方公民參與的困境與轉向 n
二、社會組織中公民參與的“中國” 意義與取向 n
三、社會組織中公民參與的問題與對策 n
第五章 新媒體時代的公民立法參與 n
一、新媒體時代:公民立法參與的機遇與挑戰(zhàn) n
二、公民立法參與的時代價值 n
三、推進公民立法參與的機制化、法治化 n
第六章 城市化進程中的公民文化建設 n
一、粗放的城市化與“跛足”的發(fā)展模式 n
二、身體、權利與精神: 農(nóng)業(yè)轉移人口 “進城 “的分列式 n
三、農(nóng)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面臨的問題 n
四、農(nóng)業(yè)轉移人口“公民化”的實現(xiàn)維度 n
五、公民角色建構與多元治理秩序 n
六、農(nóng)業(yè)轉移人口的公民化與法治秩序構建 n
第七章 青少年法治教育與公民精神培養(yǎng) n
一、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公民文化建設 n
二、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公民法治教育與法治啟蒙 n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法治教育模式與機制 n
附 錄 法律職業(yè)倫理重建與法治底線支撐 n
一、法律職業(yè)“軟約束”的“硬支撐” n
二、司法職業(yè)倫理的“中國問題” n
三、重建法律職業(yè)倫理,構筑法治底線 n
參考文獻 n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