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書編寫始于 2010 年 4 月 9 日10 日召開的一次主題 相同的學術會議。 會議主要探討了知識與文化方面的歷史, 紐約區(qū)域企業(yè)聯(lián)盟給予了贊助, 同時也得到了紐約大學艾 立克·瑪利亞·雷馬克協(xié)會的慷慨資助與后勤保障。 編者 還要感謝凱瑟琳·弗萊明 ( Katherine Fleming) 、 托尼·朱 特 ( Tony Judt) 和珍妮弗·雷恩 ( Jennifer Ren) 促使會議 能順利進行。 對于 會 中 及 會 后 加 入 該 項 事 業(yè) 的 托 馬 斯 · 本 德 ( Thomas Bender) 、 摩奴·巴加萬 ( Manu Bhagavan) 、 費代 里科·芬克爾施泰因 ( Federico Finchelstein) 、 蘇珊娜·馬 錢德 ( Suzanne Marchand ) 、 瓦 爾 特 · 米 格 諾 洛 ( Walter Mignolo) 、 蒂 莫 西· 羅 伯 茨 ( Timothy Roberts ) 、 多 米 尼 克·薩克森邁爾 (Dominic Sachsenmaier) 、 杰羅爾德·西格 爾 ( Jerrold Seigel) 、 加里·懷爾德 (Gary Wilder) , 編者也 一并表示感謝。 從會議到本書付梓出版,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編輯人 員為本書出版鋪平了道路, 要特別感謝技術嫻熟的編輯安妮·盧特 ( Anne Roudot) 和助手艾莉森·亞力克薩尼安 (Alison Alexanian) 以及提供了獨到指導的四位匿名讀者。
比全球知識史研究更加緊要的是我的內(nèi)部事務, 即我 的家人: 埃米 ( Amy) 、 阿莉莎 ( Alisa) 、 莉莉 ( Lily) 、 伊 茲 ( Izzie) 及馬德琳 ( Madeleine) , 他們雖然對本書沒有 直接的幫助, 但是無論如何都要用愛與真情感謝他們。
作者簡介
塞繆爾·默恩,美國著名學者。他于2017年7月加入耶魯大學,是耶魯大學的法學和歷史學教授。此前,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當了13年的歷史學教授,在哈佛大學當了3年的歷史學和法學教授。他的研究興趣是現(xiàn)代歐洲思想史,在法國和德國有特殊的興趣,政治和法律思想,歷史和批判理論,他曾是紐約地區(qū)知識和文化史協(xié)會的聯(lián)合主任,是《人類》雜志的編輯,在其他幾家出版物中擔任編輯職務。
譯者簡介
焦玉奎(1975 ),男,漢族,西北大學中東所歷史學博士畢業(yè),副教授,長期從事中東歷史和國際問題研究,現(xiàn)為《大慶師范學院學報》主編,負責學報全面建設工作。他主持過黑龍江省級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中東石油與中國石油安全研究》,參加了國家社科基金及其他省級項目十多項,在《西亞非洲》《阿拉伯世界》《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19篇,講授過《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等課程,對世界歷史及中東伊斯蘭文化的學習與掌握相對系統(tǒng),加之專業(yè)興趣所在及工作的需要,還在繼續(xù)深入學習,現(xiàn)正在主持大慶市重點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伊斯蘭教在大慶地區(qū)的傳播與發(fā)展路徑研究》。
部分 討論框架 ……………………………………1
第 1 章 全球知識史的研究方法…………………… 塞繆爾·莫恩和安德魯·薩托利 3
第二部分 可供選擇的選項 ………………………… 35
第 2 章 農(nóng)耕游牧邊界的共同人文概念與文化差 異:希羅多德,司馬遷和伊本·赫勒敦 ………………………西普·斯圖爾曼 37
第 3 章 世界主義、本土主義和前現(xiàn)代性………… 謝爾登·波洛克 67
第 4 章 約瑟夫·班克斯的媒介:重新思考全球文 化交流 ………………瓦妮薩·史密斯 90
第 5 章 全球知識史和政治經(jīng)濟史………………… ……………………… 安德魯·薩托利 123
第 6 章 19 世紀跨國的概念普遍化 ……………… ………………… 克里斯托弗·L. 希爾 149
第 7 章 伊斯蘭世界思想的全球化知識史…… ………………………… 杰米爾·艾丁 178
第 8 章 論思想的非全球化 …… 塞繆爾·莫恩 210
第 9 章 鑄造黑人腳下自卑的徽章:在世界史 中歸檔和讀取非洲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 …… 馬馬杜·迪烏夫和吉尼·普雷斯 232
第 10 章 讓全球知識史歸其位 …………………… 賈納基·伯克萊 258
第 11 章 構造與接納的世界……………………… 鄧肯·貝爾 288
第三部分 結論性反思 ………………………………319
第 12 章 我們想要我們的知識史全球化到什么程度? ……………弗雷德里克·庫珀 321
第 13 章 全球知識史:內(nèi)涵與方法 ……………… ………………… 蘇迪普塔·卡維拉杰 334
撰稿人簡介 …………………362
索引……………………………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