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脫離》《致普羅米修斯》《并非依舊命運的安排,并非依舊人們的偏見》《對他人的愛》《浪》《兩種愛情》《群星中間》《曾以為,心為石頭所做》《春天的羅曼斯》《雪》《吹滅蠟燭吧,拉嚴窗簾》等。
謝·葉塞寧(1895—1925),詩人。葉賽寧永遠在描繪自然之美和愛,詩作主題鮮明,但也充滿憂傷之感;總在開端展現(xiàn)幸福,結(jié)尾又陷入愁緒。
瑪·茨維塔耶娃(1892—1941),詩人,散文家,翻譯家。生于莫斯科,十六歲遠赴法國,旁聽索邦大學古代法文課。早慧的茨維塔耶娃六歲開始寫詩,十八歲時發(fā)表第一本詩集《黃昏相冊》(1910)。
亞·勃洛克(1880—1921),俄國象征主義集大成的詩人,作家,政論家,劇作家,文學批評家,20世紀俄國文學的經(jīng)典作家。1906年,勃洛克寫下白銀時代詩歌的扛鼎之作——《陌生女郎》。
伊·布寧(1870—1953),作家,詩人,翻譯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33)。
安·阿赫瑪托娃(1889—1966),詩人,翻譯家,文學研究家。有俄國評論家指出,阿赫瑪托娃作品特色為“堅信日常生活的道德基礎(chǔ)、模仿古典風格抒發(fā)自己的思想、對人的心理心靈狀態(tài)的準確解釋以及對那個時代巨大悲劇的意識和感悟”。
符·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詩人,作家,導演,演員,舞美設(shè)計師,畫家,以及數(shù)種雜志的編輯。未來主義詩歌代表人物之一。
譯者簡介
童寧,1967年生于北京,現(xiàn)居北京。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系,戲劇文學碩士,中央戲劇學院學報社翻譯。譯著有《我的憂傷透著純凈的光——普希金抒情詩選》(漓江出版社,2018)、《克雷洛夫寓言》(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青春禁忌游戲》(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3)和《演劇六講》(線裝書局,2016)。
符·索洛維約夫
尼·明斯基
伊·安年斯基
康·福法諾夫
費·索洛古勃
德·梅列日科夫斯基
維·伊萬諾夫
康·巴爾蒙特
瑪·拉赫維茨卡婭
季·吉皮烏斯
伊·布寧
米·庫茲明
瓦·勃留索夫
馬·沃洛申
亞·勃洛克
薩·喬爾內(nèi)
安·別雷
尼·克柳耶夫
維·赫列勃尼科夫
符·霍達謝維奇
尼·古米廖夫
伊·謝維里亞寧
尼·阿格尼夫采夫
安·阿赫瑪托娃
謝·克雷奇科夫
奧·曼德爾施塔姆
瑪·茨維塔耶娃
符·馬雅可夫斯基
瓦·舍爾舍涅維奇
格·伊萬諾夫
謝·葉賽寧
阿·馬里延戈弗
眼淚……
眼淚……又是這些苦澀眼淚,
沒有歡樂的憂愁和悲傷;
重又是黑暗……破碎的幻想
飛馳向無盡的遠方。
該怎么辦?又是這些苦痛?
不,夠了……該休息,
忘記這些憂郁的聲音,
胸腔已不堪重負。
誰在那白樺樹蔭下唱著歌?
歌聲對我似乎很熟悉——
這些眼淚又落下了……這些眼淚
和對心愛之地的思量。
可為何我在可親的故鄉(xiāng),
淚水中壓迫自己的心房。
唉……只有在冰冷的墓穴里,
我才能忘卻一切,睡夢安詳。
1911—1912
我們的幻想
我們的幻想飛向遠方,
那里聽得見海浪和哭泣的聲音,
去分擔別人的痛苦
和沉重不幸的憂傷。
在那兒我能找到自己活著的快樂,
給予我們的陶醉與歡喜,
反抗無常的命運,
我將把靈感找尋。
1912
你曾哭泣……
你曾哭泣在傍晚的寂靜里,
苦澀的淚珠掉落到地上,
沉重的我如此憂愁,
為何我們總不能理解彼此。
你向遠方奔跑而去,
所有的幻想褪盡了顏色,
我重又孤身一人,
心靈因沒有親切與慰藉而苦痛,
而且常常在傍晚時分,
我會走向曾經(jīng)的約會之地,
幻想中看到你可愛的形象,
聽到你在寂靜中憂郁的哭聲。
191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