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由多名德國學者共同編寫的關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探索并回答了以下兩個核心問題:(1)個人在國際組織任職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高校應該如何做好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圍繞這兩個問題,作者進一步引出了五個具體的問題和目標,并對美國和西歐發(fā)達國家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作者對德國高校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工作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我國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北外雙一流重大標志性項目全球治理與國際勝任力培養(yǎng)成果,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果
序 言
2023年2月初,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賈文鍵教授聯(lián)系我,告知他zui近和同事劉夢影、董筱曼等一起翻譯了一本德國培養(yǎng)國際組織人才的研究著作,希望我能為這本譯作寫個序言。我在確認自己作序是否合適且是否有必要之后,心中就只留下了一個疑問:在北京疫情防控、陰陽轉化的特殊日子里,他們究竟翻譯了一本什么樣的書?
賈文鍵教授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也是教 育 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他擔任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系列圖書的總主編,兼任北外國際組織學院院長,其帶領的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此外,他還是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國際勝任力培養(yǎng)專委會副理事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近兩年,我們一起設計和評選了41項有關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科研課題,主持撰寫了《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年度報告》《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長期規(guī)劃(初稿)》《國際勝任力培養(yǎng)課程》《十大語種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推送研究進展》以及有關的智庫報告等。如此熟悉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教學、科研的專家,如此了解美國、英國、法國、瑞士等國培養(yǎng)國際組織人才的學者,為什么要翻譯一本德國學者關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報告?在詳閱這本譯作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時,我也更加理解賈文鍵教授及其團隊所做的事情。這的確是一本好書!無論是對中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者、教育者、政策制定者,還是對中國的青年學生,這都是一本十分重要的研究報告。
為什么說這本譯作(以下簡稱研究報告)是本好書?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 一,在研究報告中,當時(2004年)的德國和當前的中國具有相同的背景。當時的德國和當前的中國一樣,在國際組織中存在代表性不足等問題,國際組織代表又存在人員偏少、職位偏低、結構失衡等問題。第二,在研究報告中,當時的德國和當前的中國有相同的目標任務,希望能夠增加本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人員,希望高校能夠培養(yǎng)更多的國際組織人才。第三,研究報告探索并回答了以下兩個核心問題:(1)在國際組織任職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2)高校應該如何做好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這兩個問題是大家都想研究又很難研究的關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問題。圍繞這兩個問題,研究者又進一步引出了五個具體的問題和目標。第四,研究方法科學系統(tǒng)。研究報告在參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主要運用了質性訪談法。研究報告是公開發(fā)表的關于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主題的且規(guī)模zui大的實證研究。在課程研究領域,研究報告采用的是比較法,不僅研究了德國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課程,而且研究了美國、英國、法國、瑞士等國家的課程體系。通過國家間的對比,研究者不僅發(fā)現(xiàn)了德國高等教育的zui佳實踐路徑,而且考察了西歐國家和美國同類項目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第五,反思高校教育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研究報告不僅回答了專業(yè)人員在國際組織任職需要的勝任力問題,也探究了獲得這些勝任力的發(fā)展路徑。研究報告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針對勝任力問題,國際組織專業(yè)人員是如何評價他們的大學教育的,從而發(fā)現(xiàn)德國大學教育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方面存在的諸多弱點。第六,研究報告還揭示了國際組織勝任力之間的關系。這些勝任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互動作用的。各個國際組織的專業(yè)人員提出的勝任力清單非常長,而且有些理想化,希望應聘者滿足這些要求也是不現(xiàn)實的。第七,研究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建議。研究團隊對美國和西歐發(fā)達國家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和推送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對德國高校的有關工作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向德國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建議。
綜上所述,我知道了賈文鍵教授及其團隊要及時翻譯此書的真正原因,大家也明白了我愿意為這本譯作作序的目的。這本書值得中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研究者、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青年學生閱讀。
張寧
2023年5月26日于尋典問辭軒
(張寧先生系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國際勝任力培養(yǎng)專委會理事長、教 育 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原副秘書長。)
譯者的話
東風浩蕩,神龍騰飛。我們步入一個偉大的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我們神圣的使命。新時代、新使命、新?lián),呼喚著炎黃子孫貢獻更多的智慧和方案。世界需要中國,而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叩開了國際組織的大門,走向五湖四海,發(fā)出中國聲音,共鑄人類福祉。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yǎng)成為我國高校的重要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推動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我們有必要加強對國際一流高校的成功經(jīng)驗進行梳理、總結和提升。我們翻譯這本由德國學者撰寫的著作,就是出于這個目的。
本書在參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主要運用質性訪談法,探索并回答了以下兩個問題:第 一,在國際組織任職并取得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第二,高校應該如何做好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本書首先對美國和西歐發(fā)達國家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本書對德國高校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工作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本書是公開出版的以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為主題的實證研究成果,對我國加強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書的翻譯工作是在2022年上半年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沒有降低我們工作的熱情,陰陽轉化也沒有放慢我們前進的腳步。翻譯本書的動議是我提出的,并且得到了外研社常務副社長劉捷博士的積極響應,同時得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雙一流建設經(jīng)費的支持。本書的翻譯團隊由四人組成。其中,劉夢影博士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北外學院的講師,獲得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和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董筱曼博士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學院的講師,獲得了美國福爾曼大學哲學和亞洲學本科雙學位、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人類學碩士學位以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參加翻譯工作但沒有正式署名的人員還有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德英漢復語方向的在讀碩士研究生潘曼誼,她重點翻譯了本書第5章內容。為統(tǒng)一文風和術語的使用,在初稿階段,我們分工不分家,對全部譯文進行了逐段審議。之后,我和劉夢影博士對全書進行了審讀和修改。zui后,我負責再次審閱并zui終定稿。翻譯團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益求精,但由于水平和學識有限,譯文中一定會有諸多瑕疵,請學界同仁不吝賜教,我們將認真吸納寶貴意見,在該書再版時做進一步的完善。
本書出版在即,而譯者之一董筱曼博士就要踏上赴國際組織任職的旅途了。自2023年3月起,她將在聯(lián)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擔任初級任職人員(JPO)。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我國的青年才俊走進國際組織任職將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在此,讓我們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重要論述作為踔厲奮發(fā)、砥礪前行的指引: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中國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chuàng)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賈文鍵
2023年6月8日
作者簡介
迪特馬爾·赫茨(Dietmar Herz),德國埃爾福特大學教授,兼任巴西圣保羅大學德國及歐洲研究中心主任。
馬克·沙滕曼(Marc Schattenmann),德國埃爾福特大學教授。
蘇珊·林恩·多特茨(Susan Lynn Dortants)、克里斯汀·林克(Kristin Linke)和斯特凡妮·施托伊貝爾(Stefanie Steuber),德國埃爾福特大學面向國際組織的專業(yè)教育項目(即PROFIO 項目)研究人員。
譯者簡介
賈文鍵,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 育 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德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兼任北外國際組織學院院長,其帶領的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yǎng)團隊入選教 育 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劉夢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學院講師,先后獲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董筱曼,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組織學院講師,先后獲得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人類學碩士學位和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學位。自2023年3月起,在聯(lián)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任職。
1 引論
1.1 德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性不足
1.2 德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性不足的原因
1.3 研究的問題和目標
2 研究設計
2.1 就業(yè)市場研究
2.2 課程研究
3 就業(yè)市場研究
3.1 教育背景
3.2 專業(yè)工作經(jīng)驗
3.3 成功進入國際組織的勝任力
3.4 高等教育機構對國際組織勝任力的培養(yǎng)
3.5 對德國教育體系的評估
3.6 國際組織專業(yè)人員給高等教育機構的建議
3.7 就業(yè)市場研究結論
3.8 國際組織中的德國籍專業(yè)人員
4 美國專業(yè)學位項目課程研究
4.1 面向國際組織職業(yè)生涯的項目
4.2 核心課程
4.3 其他要素
4.4 學術教育與實踐訓練之間的平衡
4.5 教學和考核
4.6 師生結構
4.7 職業(yè)生涯服務
4.8 合作協(xié)議
4.9 研究結論
5 西歐國家專業(yè)學位項目課程研究
5.1 核心課程
5.2 其他要素
5.3 學術教育和實踐訓練之間的平衡
5.4 教學和考核
5.5 師資結構
5.6 學生結構
5.7 職業(yè)生涯服務
5.8 合作協(xié)議
5.9 研究結論
5.10 盎格魯撒克遜教育體系專業(yè)學位項目概述
6 對專業(yè)學位項目的改進建議
6.1 課程開發(fā)和評估
6.2 教育目標
6.3 課程設置
6.4 重點領域課程的設置
6.5 跨學科性
6.6 國際化
6.7 項目時長
6.8 外語要求
6.9 實操課程
6.10 課外活動
6.11 實訓項目
6.12 出國學習、聯(lián)授或雙學位項目
6.13 學術教育和實踐訓練之間的平衡
6.14 教學和考核
6.15 師生結構
6.16 職業(yè)生涯服務
6.17 合作協(xié)議
6.18 結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