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時年四十五歲的毛姆來到中國,溯長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國屏風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產(chǎn)物,五十八篇或長或短、原本可以寫成小說的“素材”,連綴成“一組中國之行的敘事”。
這組“敘事”的讀者當然是本國人,毛姆為英國同胞展現(xiàn)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發(fā)著濃郁東方情調(diào)的“中國屏風”。毛姆在這架屏風上描繪了遙遠、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國景致,她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令人敬畏的長城、急流險灘的長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紀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墻、各式各樣的廟宇、竹林深處的農(nóng)家、山上的嬰兒塔、路邊的小客棧……
當然,相對于“風土”他更感興趣的永遠是“人情”,他以一顆久經(jīng)世故又不失赤子純真的悲憫之心感受著、傳達著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滿懷同情地試圖貼近中國風土人情的同時,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態(tài)度反映了在中國的英國人的生活真相。因為他始終認為:“寫作中,更重要的不是豐富的材料,而是豐富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