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各章雖然題跨古今,內(nèi)容各異,但皆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嘗試以某些不同的方式重讀中國古代與現(xiàn)代傳統(tǒng),從而使其更加開放——向著我們自己,向著我們的文化他者。在德里達與勒維納斯等西方思想的啟發(fā)下,作者對中國古代思想進行了一番追根溯源,同時也深刻反思了漢語文化的當代處境。
伍曉明,英國薩塞克斯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現(xiàn)任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xué)語言文化學(xué)院中文系高級講師。八十年代在國內(nèi)時從事比較文學(xué)及西方文學(xué)理論研究。曾翻譯伊格爾頓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xué)理論》及馬丁·華萊士的《當代敘事學(xué)》等。目前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傳統(tǒng)及比較哲學(xué)。中文近著包括《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通過“存在”而重讀中國傳統(tǒng)之“形而上”者》和《“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
實與名
解構(gòu)正名
一、(無)解(之)題
二、不可辯證解決的“自相矛盾”
三、初正解構(gòu)之名
四、初解正名之構(gòu)
五、名何以可“僭竊”?
六、正名之政與政之正名
1.正名之政
2.政之正名
七、(不)結(jié)(之)論
言與道
“予欲無言”:《論語》中的論辯與孔子對言的態(tài)度
一、引言
二、《論語》中的論辯
三、圣人之不辯與中國傳統(tǒng)中之辯
四、“予欲無言”
五、“巧言亂德”
六、“佞人殆”
七、“慎于言”、“先行其言”、“正名”
八、《論語》中之“修辭”:反問與提喻
九、結(jié)論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語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漢語語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解釋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譯
五、王弼對“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與“道生……萬物”
七、“道生……萬物”的“具體”意義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與圣人之“能輔萬物之自然”
情與性
心性天人:重讀孟子
一、引言:閱讀作為署名
二、“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求在我者也”
三、“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四、“今人乍見孺子將人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五、“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七、“仁也者,人也”
八、余言:閱讀期待閱讀
情與人性之善
上篇 情——從(事)物之(實)情到人之(感)情
一、(事)物之“(實)情”
二、從人之“(實)情”到人之“(感)情”
三、感一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動之性
……
同與和
父與子
有與Sein
人與我
史與事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但這不也正是牟宗三關(guān)心的問題嗎:物必須被如其所是地朗現(xiàn)為物,是以必須肯定人有康德沒有許給人的智的直覺,是以人必須被肯定為有限而無限,必須被肯定為與上帝為一。牟宗三以為這是根據(jù)整個中國傳統(tǒng)而推進或突破了康德。然而,詳盡的分析當能表明,牟宗三的論述在此尚面對需要克服的困難。牟宗三此處若能參照海德格爾的關(guān)于存在的思想而發(fā)展其論述,或與海德格爾思想進行一場更全面的遭遇,他的有些困難似乎是可以克服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然而,牟宗三卻似乎并沒有在海德格爾那里發(fā)現(xiàn)某種思想的共鳴。他引海德格爾只是為了表明海德格爾那一套不行。他在《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xué)》序中即明言:“我不以為他的路是正確的。所以我覺得有重做‘形上學(xué)引論’(按:此指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xué)導(dǎo)論》)之必要。我此書即可視作此部工作之再做!雹庠谧鳛樗娜珪Y(jié)論的第22章中,牟宗三稱海德格爾的想法為“特別”。他承認海氏思想的“新奇”,但認為他的“基本存有論”是“別扭想法”:“他的別扭想法是不澈不透而只成一套虛浮無根繳繞詞語的戲論,簡單地說,他的繼承于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xué)的方法’對基本存有論而說是錯誤的!彼J為海德格爾的“思路只是中國普通所常說的一句話,即‘誠于中形于外’,或‘有諸中者必形于外”’,并將此進一步歸結(jié)為“我們北方一句俗語:‘你是好樣的,你站出來!’你不敢站出來,你不是一個實有,你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你就不是好樣的!边@當然是對海德格爾思想的某種漫畫化。在牟宗三眼中,海德格爾的這一被漫畫化了的思路的問題即在于“不肯認一個超越的實體(無限性的心體,性體或誠體)以為人之所以為真實的人,所以有‘實有’性之超越的根據(jù),所以我們可斷定說這是無本之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