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在(禪·心靈·靈性)(本性禪師的行腳禪思、心靈感悟)
定 價:21 元
- 作者:本性禪師 著
- 出版時間:2014/2/1
- ISBN:9787300187587
-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B948-49
- 頁碼:162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大32開
本書通過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學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對佛教經典的感悟,結合當代人的精神問題,如信仰,道德觀,注重物質忽略精神生活和心靈修養(yǎng)的種種問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其中充滿了東方哲學的智慧,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則。比如尊重生命,保護環(huán)境,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等等。
本性禪師:
1965年出生于福建霞浦縣
1985年出家于江蘇常熟興福寺,剃度恩師為悉明上人
1988年受戒于廣東韶關南華寺,授戒恩師為本煥長老
1988—1996年先后畢業(yè)于南京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北京中國佛學院、斯里蘭卡科倫坡凱拉尼亞大學佛學與巴利語研究院,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6年嗣法圓瑛大師的入室弟子明旸長老,為中國漢傳佛教臨濟正宗第42代、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脈傳人之一
1998年任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0年任福建佛學院院務委員會副主任
2002年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同年作為中國大陸佛指舍利赴臺灣供奉護送團成員,護送陜西西安法門寺佛指舍利赴臺灣地區(qū)供奉瞻禮
2003年任福建省政協(xié)常委、省政協(xié)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同年作為中國佛牙舍利赴泰國供奉護送團成員,護送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赴泰國供奉瞻禮 本性禪師:
1965年出生于福建霞浦縣
1985年出家于江蘇常熟興福寺,剃度恩師為悉明上人
1988年受戒于廣東韶關南華寺,授戒恩師為本煥長老
1988—1996年先后畢業(yè)于南京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北京中國佛學院、斯里蘭卡科倫坡凱拉尼亞大學佛學與巴利語研究院,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6年嗣法圓瑛大師的入室弟子明旸長老,為中國漢傳佛教臨濟正宗第42代、曹洞正宗第48代法脈傳人之一
1998年任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2000年任福建佛學院院務委員會副主任
2002年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同年作為中國大陸佛指舍利赴臺灣供奉護送團成員,護送陜西西安法門寺佛指舍利赴臺灣地區(qū)供奉瞻禮
2003年任福建省政協(xié)常委、省政協(xié)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同年作為中國佛牙舍利赴泰國供奉護送團成員,護送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赴泰國供奉瞻禮
2004年任福州開元寺方丈
2005年作為中國佛指舍利赴韓國供奉恭迎團成員,赴韓國恭迎在韓國供奉的中國佛指舍利圓滿回歸
2006年參加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
2007年發(fā)起、策劃、組織“慈航菩薩圣像回歸祖庭暨海峽兩岸和平發(fā)展祈福大法會”系列活動,同年創(chuàng)辦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任所長
2008年兼任泰寧慶云寺住持
2009年參加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同年當選為全國政協(xié)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委員,并應美國洛杉磯十二家寺院聯(lián)合邀請,赴美國作系列禪學講座
2012年參加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同年于斯里蘭卡總統(tǒng)府獲馬欣達·拉賈帕克薩總統(tǒng)親自頒發(fā)的斯里蘭卡總統(tǒng)佛教貢獻獎,并應中國國務院僑辦之邀,作為“文化中國·名家講壇”主講人,主講“中國禪”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2013年應邀參加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于泰國曼谷召開的環(huán)保論壇
出版專著:
禪思錄:《如何安心》、《如何放下》、《如何自在》、《如何淡定》、《如何解脫》;行腳記:《孤僧萬里行》、《踏破芒鞋》、《蓮開一路》;譯著(中譯英):《佛陀和他的十大弟子》;論文集:《佛教的基本觀點》;等。
一、把悲痛與哀怨拋到腦后
二、信仰與不信仰的區(qū)別
三、你可知道你是誰
四、你不見佛,佛卻見你
五、信仰無須科學論證
六、以得為失,以失為得
七、無須責難科學
八、皈依法,離欲尊
九、真空不異妙有
十、勿以安全名義毀滅安全
十一、佛教對苦的理解
十二、從核武器開發(fā)想到殺戒
十三、語言的巨人不如行動的矮子
十四、宜敏于行訥于言
十五、不妄語戒的實質就是誠信 一、把悲痛與哀怨拋到腦后
二、信仰與不信仰的區(qū)別
三、你可知道你是誰
四、你不見佛,佛卻見你
五、信仰無須科學論證
六、以得為失,以失為得
七、無須責難科學
八、皈依法,離欲尊
九、真空不異妙有
十、勿以安全名義毀滅安全
十一、佛教對苦的理解
十二、從核武器開發(fā)想到殺戒
十三、語言的巨人不如行動的矮子
十四、宜敏于行訥于言
十五、不妄語戒的實質就是誠信
十六、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十七、佛教的理論建設
十八、還回動物權
十九、惡習如風,偏見如石
二十、名僧、高僧、圣僧
二十一、不知者不罪嗎
二十二、人的最初意識從哪里來
二十三、和諧的佛教之于戰(zhàn)亂的社會意味著什么
二十四、業(yè)余愛好是佛法修證的絆腳石嗎
二十五、莫高窟飛天的懺悔
二十六、宗教對話促進世界和平
二十七、有敬畏,沒有妄為
二十八、中國古代的宗教和睦之道
二十九、看到轎夫不忍坐轎
三十、宗教哲學的兩種傳統(tǒng)模式和正在發(fā)生的演化
三十一、門前乞丐是我?guī)?br />三十二、強化精神性功能還是物質性功能
三十三、佛教也說做人難
三十四、從達摩面壁說起
三十五、寺院門票與佛國門票大比拼
三十六、祖師誕生的三大要素
三十七、避開人生的陷阱
三十八、修證的異象說明了什么
三十九、我們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十、佛教人生的至高點
四十一、道業(yè)、學業(yè)、事業(yè)
四十二、修學佛法可從五大菩薩的特質入手
四十三、不要從人間化墮到娛樂化
四十四、行腳參學是否關乎交通工具
四十五、人不應退化為大猩猩
四十六、清凈僧也有煩惱
四十七、佛教反對自殺
四十八、佛教可以從圣誕節(jié)學到什么
四十九、恩則孝養(yǎng)父母
五十、送佛陀回故鄉(xiāng)
五十一、福州開元寺的三免
五十二、宗教信仰的源泉在哪里
五十三、禪師的語言
五十四、佛教發(fā)展的空間有多大
五十五、自我和諧
五十六、理順政教關系
五十七、我的行腳人生
五十八、金錢無關善惡
五十九、放生還是放死
六十、法顯的委屈
六十一、道德的沙丘需要信仰的加固
六十二、人生有苦難也有幸福
六十三、昨天、今天、明天
一、把悲痛與哀怨拋到腦后
悲痛與哀怨,雖不是人生的寫照,卻也是人生的寫照。
佛陀早就說過,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
如果人生妄為,陷于輪回流轉,則超脫無日,更是苦海無邊!
談苦,不是消極與逃避,我認為,是一種覺醒。如果說,你曾經受苦,這是自然的;而如果你企圖現(xiàn)在充滿幸福,那是不切實際的;你可以寄希望于未來,但未來未必可靠,除非你有可靠的理由。盡管如此,但無論如何,你不應把哀怨與悲痛留在心里,而要把其拋到腦后。起碼,你應勇敢面對,自己舔自己的傷口,否則你會被它的苦汁淹沒。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原是富家女,父母為之招贅了夫婿。不久,父親去世,寡母便與丈夫私通。一氣之下,她便棄親生女兒外出漂泊了。幾年后,她改嫁另一丈夫。這個丈夫常在外經商,在外瞞著她娶了個小妾。她知道后鬧死鬧活,要把小妾趕走。前去一看,竟是自己和前夫所生的女兒。遭遇這些,她是多么哀傷與悲痛!從此,玩世不恭,自暴自棄,作妓為娼。后來,由于目健連尊者的開導與度化,終于如夢初醒,出家為尼。通過精進修行,成為了比丘尼的模范。她就是佛經中提起的蓮花色姑娘。
還有一個故事:有個男人被囚在大西洋一個小島上,遭虐待整整27年。出獄后,他當上了總統(tǒng)。就職典禮上,他禮請了各國政要,也恭請了曾經在監(jiān)獄一直虐待他的三個獄卒。他恭敬地當眾向大家介紹獄卒并贊美他們的優(yōu)點,還向他們敬禮。事后,有知情者問他為何這么做。他說:自己年輕時脾氣很急,獄中的惡劣生活使他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控制情緒,并且從容地接受磨難,因此他感謝那三位獄卒。他還說:當我邁出囚室邁向自由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清楚,若自己不能把悲痛與哀怨留在身后,那么我就仍然如同被囚在獄中。這個男人,就是曾為南非總統(tǒng)的曼德拉。
佛陀早就指點我們,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未到來。最珍貴的不是已經失去的,也不是未得到的。人生要把握的是現(xiàn)在,要珍視的是現(xiàn)在擁有的,哪怕對你來說這些還都是逆緣。
有兩個小孩,見室內黑暗,外面陽光燦爛,便持具不斷掃啊掃,要把陽光掃進室內,但怎么做,皆徒勞無功。母親見此便告訴他們,把窗戶和門打開看看。一開,光明滿室。是啊,把心靈打開,烏云便會散去。
因此,讓我們拋開哀怨與悲痛吧,不要讓那些成為我們的負擔,這樣我們便有更充分的理由輕裝向前。